附 录 B 建筑物易受雷击的部位
B.0.1 平屋面或坡度不大于1/10的屋面,其易受雷击的部位是檐角、女儿墙、屋檐,见图B ( a )、图B ( b ) 。 B.0.2 坡度大于1/10且小于1/2的屋面,其易受雷击的部位是屋角、屋脊、檐角、屋檐, 见图B ( c ) 。 B.0.3 坡度不小于1/2的屋面,其易受雷击的部位是屋角、屋脊、檐角,见图B(d ) 。
B.0.4 对图B ( c )和图B ( d ),在屋脊有接闪带的情况下,当屋檐处于屋脊接闪带的保护范围内时屋檐上可不设接闪带。
40
附 录 C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
C.0 .1 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与工频接地电阻的换算应按下式计算。
R ~ = A × R i (C.0.1)
式中:R ~ — 接地装置各支线的长度取值小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l e 或者有支线大于
l e 而取其等于l e 时的工频接地电阻( Ω ) ; A — 换算系数, 其值宜按图C . 0 .1 确定; R i — 所要求的接地装置冲击接地电阻(Ω )。
图C.0.1 换算系数A
注: l 为接地体最长支线的实际长度, 其计量与l e 类同;当它大于l e 时, 取其等于l e 。
C.0 .2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应按下式计算。
le?2? (C.0.2)
式中: l e— 接地体的有效长度, 应按图C.0.2 计量(m) ;
ρ — 敷设接地体处的土壤电阻率(Ω.m) 。
图C.0.2 接地体有效长度的计量
41
C.0 .3 环绕建筑物的环形接地体应按以下方法确定冲击接地电阻。
1 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大于或等于接地体的有效长度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从与引下线的连接点起沿两侧接地体各取有效长度的长度算出的工频接地电阻, 这时换算系数等于1 。
2 当环形接地体周长的一半小于有效长度时,引下线的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接地体的实际长度算出的工频接地电阻再除以换算系数。
C.0 .4 与引下线连接的基础接地体,当其钢筋从与引下线的连接点量起大于20 m 时, 其冲击接地电阻应为以换算系数等于1 和以该连接点为圆心、20 m 为半径的半球体范围内的钢筋体的工频接地电阻。
附 录 D 滚球法确定接闪器的保护范围
42
附 录 E 分流系数kc
E.0.1 分流系数kc,单根引下线时应为1;两根引下线及接闪器不成闭合环的多根引下线时可为0.66或按本附录图E.0.4计算确定;图E.0.1 ( c )适用于引下线根数n不少于3根,当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时可为0.44 。
( c ) 接闪器成闭合环或网状的多根引下线
图 E.0.1 分流系数kc (1)
E.0.2 当采用网格型接闪器、引下线用多根环形导体互相连接、接地体采用环形接地体,或者利用建筑物钢筋或钢构架作为防雷装置时,分流系数kc宜按图E.0.2 确定。
图 E.0.2 分流系数k c ( 2 )
注 :1 h 1 ~ h m 为连接引下线各环形导体或各层地面金属体之间的距离,cs、cd 为某引下线
顶雷击点至两侧最近引下线之间的距离,计算式中的c 取这二者之小者,n为建筑物周边和内部引下线的根数且不少于4 根。c和h1值适用于3m至20m 。 2 本图适用于单层至高层建筑物。
43
E.0.3 在接地装置相同的情况下,即采用环形接地体或各引下线设独自接地体且其冲击接地电阻相近, 按图E.0.1和图E.0.2 确定的分流系数kc值不同时,可取较小者。
E.0.4 单根导体接闪器按两根引下线考虑时可按图E.0.4计算kc。接地体与kc值的关系同本附录图E.0.1的注2 。
附 录 F 雷电流
附 录 G 环路中感应电压和电流的计算
附 录 H 电缆从户外进入户内的屏蔽层截面积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