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1恐怖袭击危害及其控制防范对策研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恐怖袭击事件危害颇大,但是到底有多么可怕,我们需要用一些直观的数字来诠释,这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数字便是出自全球爆发的各种恐怖袭击事件中。相信很少有人不知道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恐怖分子劫持的4架民航客机撞击美国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包括世界贸易中心在内的6座建筑被完全摧毁,其他23座高城建筑遭到破坏,世贸的两栋110层塔楼相继倒塌,3201人不幸遇难6291人受伤。2004年3月,马德里、蒂奥雷蒙多以及圣欧亨尼娅火车站发生连环爆炸事件,造成191人死亡,1800余人受伤。同年9月发生在俄罗斯别斯兰第一中学的人质事件造成334人丧生,其中有近一半是儿童,700余人受伤。发生于卡尔巴拉和巴格达的自杀性爆炸袭击案,造成271人死亡,600多人受伤。这样的事件,让人们对生活中的未知产生极大恐惧,或是到达恐慌的程度。
恐怖活动由来已久,但是自2001年9月11日发生于美国的“911事件”之后,才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恐怖活动也开始日益猖獗,虽然大规模恐怖活动在国际以及各国的反恐政策的针对和武力镇压下,开始逐渐减少,但小规模恐怖袭击却愈发频发。全球去年发生9700多起恐怖攻击,大部分的恐怖攻击规模较小,发生地也更集中,这使得去年全球恐怖攻击事件比2012年的6700起多出约43%。当然中国近些年恐怖事件的发生也让国人惊觉这些让人毛骨悚然的事情也会发生在我们身边。2009年7月5日发生在新疆乌鲁木齐的暴动事件就让人惊恐万分,今年,在我国云南昆明火车站发生的恐怖案件,更像一记重磅炸弹让反恐意识薄弱的国人惊魂难定,火车是好多人必要的交通工具,此类事件给很多人出行造成了无形压力。截止3月2日18点,事件造成3人死亡,79人受伤。5月6日,广州火车站又发生了持刀砍人事件,造成6名无辜旅客受伤。一系列的恐怖袭击事件,让我们在为遇难同胞祈福默哀的同时也明白反恐不再是外邦风景,他家之事了。因此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反恐意识,充分认识这个世界性的难题,以及应该如何更好的对突发的恐怖事件做出最妥善的应对,尽可能的避免造成惨重后果。这就突出了我们队恐怖袭击现状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的必要性。
1.2全球恐怖袭击现状
鉴于全球各家研究机构对恐怖威胁的界定以及对恐怖活动的数据统计不尽相同,笔者参考澳大利亚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在联合国纽约总部发布的《2012年和平指数报告》(2012 Global Peace Index, GPI)中的统计数据,从中抽取了因恐怖袭击造成的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财产损失等与恐怖威胁相关的指标,采用定量计算、定性描述、比较分析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对全球恐怖主义威胁所表现出的总体趋势和典型特征进行分析。
一
图1 2007-2012年全球范围内恐怖威胁变化趋势
350300250200150100500200720092011恐怖威胁指数
恐怖主义是威胁地区和国家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因素。自美国“911”事件发生后的10多年里,世界大多数国家以综合、全面和强化方式执行《联合国全球反恐战略》,并不断地调整本土反恐策略,来应对国际恐怖主义全球化带来的挑战。
图1展示了过去6年来全球恐怖威胁的总体发展趋势。2007-2012年全球恐怖威胁水平共经历了三个不同发展阶段:2007-2010年,全球恐怖威胁水平呈上升趋势,相比2007年,2010年的恐怖威胁水平上升了27%;2010-2011年,全球恐怖威胁水平有大幅下降,降至低于2007年水平,降幅为22%,全球安全状况有较大改善;2011-2012年,恐怖威胁指数依然保持下降趋势,但降幅趋于平缓,仅下降2%,这说明2012年全球安全状况继续稳步改善。
表1 2011年全球恐怖威胁排名前十位国家(GPI与GTI数据对比) 1 2 3 4 5 6 7 尼日利亚 8 9 10 GPI 伊拉克 巴基斯坦 阿富汗 印度 索马里 也门 GTI 伊拉克 巴基斯坦 阿富汗 印度 也门 泰国 俄罗斯 菲律宾 泰国 俄罗斯 菲律宾 索马里 尼日利亚 为了进一步减少统计的缺陷或限制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还与2012年美国国家反恐研究
中心发布的“2011年恐怖主义报告”中关于恐怖袭击的统计结果进行了对比。该报告给出的2011年恐怖袭击数量全球排名前十位的国家中有8个与GPI计算结果相同进一步佐证了本文统计数据的可靠性。
表2 2011年全球恐怖袭击数量排名前十位的国家(单位:次) 阿富汗 袭击数量 伊拉克 巴基斯坦 印度 索马里 哥伦比亚 泰国 俄罗斯 以色列 尼日利亚 2872 2265 1436 673 614 424 305 238 189 189 综上分析,2007年以来,全球范围内恐怖威胁在2010年达到高发期,之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控制,呈明显下降趋势。2011年成为全球反恐形势走向好转的关键节点,这与“基地”组织创始人本·拉登及其核心领导成员相继被铲除有直接关系,他们的死亡对全球恐怖势力造成难以逆转的重创。
二
近年,国际恐怖主义的区域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一方面恐怖势力借助区域间的地缘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因素向世界各地蔓延;另一方面,恐怖主义问题在地区与国家质检的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全球七大区域恐怖威胁总体变化趋势存在区域内部的一致性,也表现出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图2显示,2007年以来,全球七大区域的恐怖威胁变化趋势与全球整体的恐怖威胁状况基本保持一致,即几乎所有的区域在2010年出现恐怖威胁高发期,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然而,2012年,各区域的恐怖威胁状况差异性凸显;非洲(撒哈拉以南)、亚太和拉丁美洲三个地区的恐怖威胁继续保持走低趋势;中东北非和西欧的恐怖威胁在全球整体趋势好转的情况下反而呈现上升势头;中东欧和北美的恐怖威胁走势相对稳定。
图2 2007-2012年全球七大区域的恐怖威胁指数变化趋势
100806040200200720092011北美中东欧非洲亚太西欧拉丁美洲中东北非
三
2013年,左右全球主要事务的大国领导层的更换,带来全球政治\经济\外交政策和战略的深度调整,势必牵动全球恐怖主义形势及反恐战略的走向。纵观全球七大区域近几年的恐怖威胁发展态势,结合对不同国家和区域2012年重大恐怖事件及反恐进展的分析,本文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非洲( 撒哈拉以南) 亚太中东北非三个区域仍将是全球恐怖活动的热点和高发区。
首先,非洲地区暂时难改恐怖威胁排名全球第一的局面。 其次,亚太地区的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依然是恐怖活动重灾区。 最后,中东北非地区的恐怖威胁状况令世界担忧。
总体而言,拉丁美洲\中东欧\西欧和北美四大区域未来恐怖威胁局势相对稳定。其中,拉丁美洲将迎来希望之年。随着哥伦比亚在反恐、禁毒与禁枪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恐怖威胁状况将继续保持好转趋势,进而推进整个拉美地区安全形势好转。中东欧地区局部有隐忧将面临2014年北约在阿富汗撤军后诸多恐怖威胁因素的挑战,未来的驻阿军队能否胜任稳定阿富汗局势的任务将直接关系到俄罗斯、中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安全。随着欧盟与北美在反恐领域合作的继续深化,2013年西欧和北美两大区域的恐怖威胁状况有可能维持一贯的稳定态势,但仍需谨防“独狼”式袭击。
此外,必须指出的是,随着全球反恐战争的不断深入,恐怖势力也在不断进化,并制造出新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 (1)新一代恐怖势力浮现。
本·拉丹被击毙之后,国际社会普遍认为“基地”组织的根基受到了根本性动摇。事实上,继拉丹之后,“基地”组织内部涌现出新一代权力基础,第三代“基地”组织浮出水面。目前,在被巴基斯坦和也门无人机包围的形势下,第三代“基地”组织已经开始在叙利亚、北非等国家和热点地区筹划阿拉伯觉醒计划,以创建其近10年来横穿阿拉伯世界的最大的避
风港和作战基地。尽管其缺乏广泛的民众支持,但其适应性非常强,善于利用地区混乱和动荡局势创建新的根据地。
(2)新的袭击方式被广泛应用。新的袭击方式被广泛应用\“基地”组织在欧美等国成功实施了“独狼”式袭击,取得了较好的攻击效果。对于伊拉克、叙利亚等政局控制能力较弱的国家,“独狼”式袭击效果并不明显,而多目标联动袭击方式却容易在这类国家中造成社会 秩序混乱和政局动荡。随着恐怖势力的扩散及联动袭击战术的成熟,升级后的袭击手段极有可能取代目前在欧美广泛应用的“独狼”战术,它将更加难以防范和打击。
(3)新恐怖威胁苗头渐露。2012年9月28日,潘基文在联合国打击核恐怖主义高级别会
议上呼吁,恐怖分子获得核材料的可能性是最令人不安的威胁之一。目前,有关国际恐怖势力是否开始使用核武器的问题尚处在质疑和猜测之中,但其制造并应用化学武器的能力在2012年的叙利亚已经得到证实。2013年,随着叙利亚反对派对生化武器的成功使用,再加上生物技术的易获性,生化武器甚至核武器将有可能在第三代“基地”组织中得到传播,并发展成为其主要的作战武器。这是传统反恐战略无法应对的危险局面。
1.3反恐形势及其变化
首先我们通过几大国的反恐策略来初步了解国际反恐形势。 1美国的反恐策略:
自20世纪60年代末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泛滥以来,美国就一直是国际恐怖主义袭击的首要目标。尽管国内恐怖主义在美国一直存在,从未消失过,但从总体上讲,美国国内的恐怖主义,无论是发生的数量还是规模,与国际恐怖主义对美国的袭击相比,都是比较小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认识,美国政府更多的是把精力放在对海外恐怖主义的应对上。美国政府的反恐政策也就是在与国际恐怖主义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
(1) 早期的否定性威慑政策。 (2) 里根时期的惩罚性威慑政策。 (3) 冷战后的预防性攻击政策。
2俄罗斯的反恐策略:
俄罗斯是世界上受恐怖主义侵害较为严重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反对恐怖主义最坚决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在与恐怖主义长期的斗争实践中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因而其国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