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
【增加的内容】:
一.世界观、方法论和哲学
人类在谋求物质生活资料以维持自身生存和不断改善自身生活条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形成了世界观和方法论。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方法论同世界观是统一的。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二.唯物辩证法与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十八大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意义,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就深刻启示我们:不仅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把握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而且要高度重视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马克思主义理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发展问题上的集中体现,既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又是有效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科学发展观关于发展是第一要义的思想,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都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统筹兼顾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更集中而具体地体现着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意义。
三.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要内容是: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机制,这就是实践。实践是主体—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把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
四.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
无产阶级领袖不同于以往历史上的杰出人物,因为他们所代表的是历史上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同样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要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人物,还必须正确认识领袖与群众、阶级和政党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需要尊敬领袖,发挥领袖的作用。但不能夸大个人作用,搞个人崇拜。
1 / 22
五.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
一。社会发展和规律是在人们的活动中形成的,是人们社会活动的规律,它的实现和发挥作用离不开人们的社会活动,特别是离不开人们自觉创造历史的活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和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历史进程,离不开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能动性,离不开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离不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可以说,在共产主义实现的历史必然性中就包含着无产阶级和先进人类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
【修订的内容】:
一.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
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评价性的认识活动,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其特点主要有:(1)评价是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2)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3)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对于任何价值评价的主体而言,其价值评价只有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才是正确的价值评价。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人们对自身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自觉反映,是推动实践不断实现价值的精神驱动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是实践发展的规范因素。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的目标是实践活动发展的导向因素。 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它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也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三.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它包括三个部分:①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②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③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劳动力价值的构成包含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货币所有者购买到这种特殊商品,能够获得剩余价值,货币也就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而不是劳动。 四.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积累。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2 / 22
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取决于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以及资本家垫付资本的大小。资本积累不但是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而且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理论成果
(一)删除——第五个知识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二)增加: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增加】
制度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的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由根本层面的制度、基本层面的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互衔接、相互联系构成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不同层面的制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八.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增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障的自信,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要一以贯之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发展,加强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从而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在当代中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增加】 3 / 22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无论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还是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都意味着对不合时宜的传统观念和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主观偏见的突破,因而走自己的路,同时意味着开拓创新。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增加】
党的十八大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