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有感
王荣生教授系我国大陆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主要著述有《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新课标与“语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内容”重构》等,可由此看出,王教授对语文学科的研究已成一家,对语文教学的内容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定位。《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就是从教学内容角度来观课评教的实践感受。本书的精髓,乃是说语文教学(或者说对语文教学的评价、研究)要“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的高度,也就是说,不仅仅着眼于教学方法的改革,更主要的是立足于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有助于语文教学正本清源,有助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有助于语文教研柳暗花明。王教授之宏论,确实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人人达标”活动开展后,我发现我校老师们的听课与评课大多数凭感觉,正如王教授所说,依然处在“教学方法”这个习俗角度:着眼于教师,着眼于“怎么教”,着眼于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艺术、教学风采;讲究的是上课如何精致、如何精彩。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许多教师心中想的也是“怎么教”的方法问题。其实评价一堂课“其一,好或者坏,本身就不存在;其二,课堂原本就不应该是靶子或是范本,不能高举旗帜,也不能绝对批判反对;其三,关注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艺术,是与有效的教学行为分离的一种崇拜时尚的浮躁心态。”非常到位的评论,确实值得我们深思与反省。教学方法是重要的,体现先进理念的教学方法应该被大力张扬,然而对教学方法的努力,是为了更有效地实现教学内容,及“教什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课堂的两个侧面。“方法本身的合理与否”“方法使用的合适与否”,主要就是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的。这样看来,教学内容的把握更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之上。
长久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的模式,任何一篇文章都按这个模式来讲解,而忽视了文本的个体性差异。有多少兴味盎然的文章被我们讲解的支离破碎,千篇一律。为了让老师们准确把握“教什么”,王教授对“教材”进行了明晰的定位。将教材按照功能不同分为“定篇”“例文”“用件”“样本”。这是该书中统领全文的重要概念。之前的许多对教材定位只是泛泛而谈提出一些理念,如:“用教材教”“教教材”“教语文”……教材究竟是什么,几乎没有人用科学的定义进行标注。模糊认识就是教学模糊的根源,也是教学失效,教学评价无效的关键原因所在。王荣生教授从课程论的角度出发,明确提出了应该根据教材的不同性质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随之而来的教学手段也要有所区别。那么建立在这样的概念下的评课就更具理性与科学价值了。属于定篇的,就要在这既定的,确定的篇目中寻找到值得欣赏的地方;当做例文的,就要参照这个例子,从例子中迁移模仿;当做样本的,就要关注样本的典型性,找
到典型中的规律;当做用件的,就要用足,用之导读,导写,导思,导议,导行。不同的教材定位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形式,教学手段,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优劣。因此,在上一节课之前,我们要想清楚的是:教材的定位是什么?我要教给学生的是什么?之后再考虑达为成目标,我能做什么,该怎么去做。带上这样的认知去备课,你就不会在考虑课堂如何吸引人,怎么把课上的流畅,怎么煽情,如何出“效果”上大费周章。因为这些都是与教学实效无关的因素,最多是锦上添花而已。
而我们评课时常说的“好”指的是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一种笼统的感觉,也许为了追求这样的“好”,过程中带有太多的手段,过度的包装,生硬的牵引,甚至是取而代之的结论呈现。而真正有益于儿童母语发展的“好”的元素却被遮蔽,掩盖,替代。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就是因为多元善变,与时俱进,与儿童灵光闪现相契合,而“好”就应该是一种动态的活跃,随时随地的切合,点到为止的辅助。好不好要由儿童说,也不是当下马上就说,语文教学是关乎终身的大事。看似“坏”,其中往往带着“好”。例如有些教师上课,看似时间没把握那么好,引导也不是那么天衣无缝,没有太多的方法技巧,没有很热闹的气氛,只是一个劲儿让孩子读,在读中细心关注学生怎么读准生字多音字,怎么理解词语,怎么感悟语言,你说坏么?倒不见得,不信课后比一比,那些华丽课堂之后,不少儿童文章还读不通呢,第一个教学目标“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就没能达到。
掩卷在手,印象颇深的是王荣生教授专门提出了一种变态的却很常见的课堂教学行为。他说不少阅读教学是变态的。教师抛开文本本身的特点,用一种固定的方式指挥儿童阅读。例如读上几遍书,带着目的把书的每一个角落找上一两遍,随后抛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主题是什么?通过……表现主题?王教授指出这是“用考试的方法来学习阅读”,本末倒置!考试就是阅读能力的检测,是辅助和末节,而真正的能力提升靠的是阅读课堂教学,课外阅读积累,这才是能力提升的主要途径。而如今是检测形式占据主流,指导和制约着提升的途径。教学过程围绕着旁枝末节展开,煞费苦心却徒劳无功。还有一种就是先提出指向文本原意之外的一个更加深远的意象,之后在文本中不断去感悟这种意象,寻求应证。“除了个别教师外,没有人会按照这样的思路来阅读,这是教师霸权的体现,但很盛行。”联系我们观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真令人感慨万千呀!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各种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今天是四环节,明天是小组讨论,后天又是信息化教学,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虽然我们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学习过程中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总是觉得缺点什么,好像总是没有抓住语文教学的本质,没有深入到语文学习中去,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表面功夫。但读了王教授的书后,我觉得突然间有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王
教授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认为这样有利于反映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有利于更妥贴的解释语文教学实践;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课,是语文教学研究的一场大变革,有助于语文教师减少抄备课的无效劳动,有助于语文教学回归根本,有助于语文教学研究水平的提升。我想,这就是我长久以来苦苦追寻的答案吧——关注语文教学内容,关注语文的本质。“《只有一个地球》其实不是说明文,而是类似于国外所通行的公共演讲,它是一篇说服性的演讲稿。”“《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文艺随笔,它与中小学的语文界所说的‘议论文’有性质的差异。按议论文的性质去把握《米洛斯的维纳斯》,从一开始就错了。”这就是王教授所说的教学内容的问题。
或许,我要像王教授所述常反思自己想教与实际所教之间的关联,审议自己所教与学生实际所学之间的关联,梳理自己想教、所教、学生所学与语文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尽量让自己带着孩子们回归语文学习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