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采薇--《诗经》---(现实主义,反映周代社会风貌)。形式:四言,多用重章叠字和赋比兴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称为《诗》或《诗三百》,共305篇 2. 诗经 风 雅 颂 3. 也叫“国风” 分为:大雅、小雅 民歌 贵族创作 贵族宗庙祭祀乐歌 诗的前三节主要表现什么感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有何好处? 诗的前三节表现了戍边将士追忆思乡之情,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以及厌战和对匈奴的仇恨 方式:托物起兴 好处:以“薇”的发芽到变老的过程暗示季节的变化推移,将战士因戍期漫长而久戍不归的思想情感含蓄的表现出来 4.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四句为什么会成为千古名句?抒情特点?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反衬) 3.对比手法 5.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我戍未定,糜使归聘 原因:1.形象生动 2.多种修辞手法--对仗、叠字、借代、对比 3.文字雅俗共赏 通“暮”,一年将尽 没有人,没有谁 名作动,下,降落 又 很,非常 无,没有 第二课 山鬼--屈原(战国时期政治家、诗人,名平,字原)。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诗人,创造了“楚辞”(骚体诗),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感情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抒情与叙事结合,六言诗,其作品大量运用神话传说。后,屈原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山鬼》是《九歌》中祭祀山神的歌曲。 1. 屈原为什么会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对他的认识? 原因:1.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志士、诗人和政治家 尊重:端午,不向黑暗势力低头、宁死不屈 2. 山鬼的形象:美丽痴情。寄予:诗人在流放中的忠君忧国 感情变化:第一部分先写女鬼以欢乐喜悦的心情穿着打扮,准备与爱人约会,表现出山鬼对纯真爱情的痴心与渴望。后三部分写山鬼等待及失恋时的痛苦心态,寄予了诗人思君忧国的悱恻情感 3.《诗经》与《采薇》有什么不同? 诗经 侧重于写实 重章叠字突出,民歌色彩很强 语言朴素 四言 4.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薛荔兮带女萝 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风飒飒兮木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第三课 饮马长城窟行,又名《饮马行》--汉乐府--现实主义(乐府,掌管音乐的机构。汉乐府,指的是汉代的民歌),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描写民间疾苦,真实的揭露了封建社会的种种矛盾,表达了人民自己的声音,“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句式:杂言,趋于五言 诗: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素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1. 诗中妇人深沉的思恋通过哪些方面表现出来? 1.比兴手法。以“青青河畔草”起兴,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恋,“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也是比兴 2.珠联手法。“青青...在他乡”,上句句尾与下句句首的位置,安排反复的词语,突出绵绵不绝的情谊 3.用人物言行,特别是第一人人称的运用,使抒情更加真切、感人。例:“客从...长相忆”。“呼”、“长跪”等动作生动更逼真,大大增加了诗歌的感人效果 2.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在中全诗的作用 比兴作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起到了引领全篇的作用。春天是让人怀春的季节,绵绵春草既引出了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思恋,又表现出思恋之旺盛及其缠绵不尽,所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为后面整首诗抒发缠绵思恋的感情创造了丰厚的意境。 3. 汉乐府的一般特点? 1.反映下层人民的生活 2.“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创作特点 3.发展《诗经中》最早采用的比兴手法 阿:山的转角处。被:通“披” 赠、送 晏:晚。孰:谁 徒:白白地。离:通“罹”,遭受 采薇 侧重于理想 抒情性更强 语言富有变化和文采 六言 4.形式:叙事为主 5.句式:五言为主 6.浓厚的民歌特色 4. 宿昔梦见之 展转不相见 遗我双鲤鱼 中有尺素书 昨夜。昔,通“夕” 辗转。即,反侧、翻覆 给予,送 没有杂色的绢。尺素书,写在生绢上的信 第四课 移居--陶渊明(东晋,子元亮,名潜,号五柳先生,魏晋南北朝文学家,出生于破落仕宦家庭。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但“少日自解归”,晋宋易代之际,社会黑暗动荡,他的理想无法实现,屡入屡归,“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回家“躬耕自织资”,在农村过着“固穷守节,老而益坚”的生活,直到死去,他是魏晋风流的杰出代表,是田园诗的开山鼻祖和代表作家。其作品“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著有《陶渊明集》。)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 1. 《移居》体现陶渊明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描述了他移居南村与邻里相处的正常情景,但其中流淌着他汨汨的真情:“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仰慕与“素心人”相处,抒发了喜得佳邻的喜悦,对真情真美深沉的热爱,更展示了他旷达、高洁的襟怀,这在“真风告退,大伪斯兴”、人欲横流的黑暗污浊现实前显得尤为可贵。 2. 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 今日从兹役 占卜 朴素 此,这里 敝庐何必广 我的
第五课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唐代诗人,扬州人,以“文辞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诗,被后世成为“孤篇横绝”或“孤篇盖全唐”、被闻一多誉为“诗中之诗”。 1. 这首诗的思想价值? 通过对春江花月夜的景色描绘,表现了诗人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的感慨,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情。诗中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挚爱情的歌颂。 2. 分析这首词的铺垫和修辞手法? 通过比喻、拟人、寄情寓景的修辞手法,恰当好处的描写了明月、江水和落花,抒发了诗人离愁别恨之情。 3. 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的句子? 1.“谁家...明月楼”让身处异地的男女双方同在今夜月下相望、相思,既写了女子对远在外地的丈夫的思恋,又表现了远方丈夫对家中女子的关心。 2.“春江...共潮升”,暗写人的感情如潮水般涌动 3.“鸿雁...水成文”写大雁长飞却无法带走月光,鱼儿潜跃水中留下波纹,表现主人公爱情的深远和内心的激动。 4.“落月摇情满江树”暗示主人公的思恋随月生起,伴月波动,就日日夜夜被思恋折磨得不能入睡。 4.《漱玉词》--李清照 5.《乐章集》--柳永 6.《稼轩长短句》--苏轼 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六课 行路难--李白(子太白,号青莲居士。青少年时期受过传统文化教育,兴趣广泛,抱负远大,并漫游各地名山大川。安史之乱爆发后,因参加永王幕府受牵连,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后病逝。他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其风格“豪放飘逸、真率自然”,其诗或大胆抨击封建权贵、或壮志未酬的愤懑,或关心同情人民疾苦、或讴歌雄伟壮丽的祖国山河。辑有《李太白集》。 1. 这首诗的主题? 主题:行路难。描写诗人在政治路上遭遇艰难而产生的愤怒情绪,表现了诗人对前途的乐观豪放气概,充满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第七课 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字子美。现实主义诗人,其风格“沉郁顿挫”,被誉为“诗圣”,他将格律诗推向成熟。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祸乱迭起时期,安史之乱爆发前,他曾“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目睹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黑暗现实,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过着“野果充糇粮,卑枝成屋椽”的生活,最后贫困交加,死在一条破船上。这首诗是一首七律。 1. 诗中主要内涵? 借咏王昭君出塞客死异国他乡的悲剧,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悲叹和晚年无家可归的痛苦。 2. 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文化意义? 1.沟通中国不同民族和文化的特殊载体和象征,即,“民族友好使者” 2.讽刺君王昏庸、奸臣作梗,是好人被迫害 3.借昭君的遭遇抒发个人身世的感慨 3. 杜甫为什么会被称为“诗圣”? 1.在诗歌上有“集大成”的地位,他无体不攻,无美不备 2.他忠义仁爱、忧国忧民 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八课 长恨歌(叙事长诗)--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中唐新乐府运动的组织者和代表作家,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和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白居易视该诗“一首长恨有风情”。 1. 这首诗的主题观点? 全诗以李、杨爱情悲剧为题材,批判唐明皇的误国荒淫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但对二人的真挚爱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从而形成了批判与同情并存、讽刺与惋惜兼容的复杂主题。 2. “在天...无绝期”中的“此恨”的含义? 1.对李、杨爱情深感惋惜 2.唐玄宗对杨贵妃真挚的爱情却不得不长期面对生死离别,“此恨”为“长恨” 3.因宠爱杨贵妃导致唐玄宗疏远朝政,“此恨”含有主人公对荒淫吴国,进而导致国家和个人爱情走向悲剧的悔恨和惋惜。 3. 《长恨歌》中为何李、杨爱情得到很多人的同情? 1.李、杨对爱情的生死不渝和坚贞态度 2.作者主观对荒淫误国的批判,客观以同情之心和绚丽之笔对爱情的赞美 3.爱情本身是美好的 诗(考试重点):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