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方式,就是指教师在班级的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小组为教学主体,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最大限度突出集体的积极因素,借此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以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改变了传统意义上的教师主导整体课堂信息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并且这些特性也在此过程中得以充分的发挥。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创 在实施课堂教学的环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的淋漓尽致。比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积的小数位数的确定就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的教学法;首先让同小数乘法例4的时候,
学们在练习本上独立演算67×3=201当学生计算出正确结果是201后,学生自由组成四人一组,把67和3这两个因数任意变化成小数,合作计算,于是出现了6.7×3 6.7×0.3 0.67×3 0.67×0.3……七八种不同的算式,使书中出现的6.7×0.3的单一问题变得形式多样,学生们一下子被这些奇异的问题牢牢吸引住了,争先恐后地执笔埋头苦算,倾刻间学生成了探究者,他们时而商量,时而争执,完全不用老师强迫都情绪高涨,很快就突破了本节课的重点总结出了积的小数点要把因数的小数点加起来这一方法。同时他们还发现了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的情况。小组合作使每一组的四名同学拧成了一股绳,使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在这个小组里都不是多余的。
二、小组合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有利于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 小学生,特别是性格内向学习成绩又不是很突出的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机率就比优等生低很多,所以这些学生的课堂交际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久而久之,他们的自我意识缺失,渐渐地成了一个人云亦云的人。小组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形成自我意识的一剂良方。小组合作形式把一个班级的多人划成了几人的小组,破使小组的几人必须每人都得参与。参与的过程需融洽互利合作的人际关系,不管什么状况,不管你喜欢还是讨厌小组的成员都被载上了同一条“船”,共同的乘风破浪的“航行”中学生的交际能力便在刻意和无意中悄然而成了。 三、小组合作让学生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小学生虽不是科学院院士,但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同样能够获得类似科学研究的体验和技能。我曾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过多次尝试:在小数乘小数教学时,有这样一题用计算器计算前3题,根据结果发现规律0.0909×11= 0.1818×11= 0.2727×11= ( )×11= ( )×11= ( )×11= ( )×11= ( )×11= 此题数字大,小数位数多,生硬地说出答案让学生机械记忆效果明摆着不佳,于是我以题签的形式分给了各小组,接到时任务后,学生们迅速动了起来,按计算器的、观察式子的、填写结果的……场面不亦乐乎!让我没有预料到的是各小组在报告结果时语言精炼准确无误,真叫一个有板有眼,更可喜可贺的是同学们能在完成了上面四题后续编出了0.7272×11=7.9992 0.8181×11=6.9991 小组合作的团队力量让我振惊。从同学们的眼神,嘴角、眉梢都不难看出他们获得研究体验的那种无法言状的喜悦。作为倡导者的我为他们伸出了大拇指宣布了下课。 伴随着提倡素质教育体制下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悄然进行,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
也在逐渐地深入到各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去。尤其是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之一。其主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和创新能力。小组合作能让学生获得从事学习的体验和技能,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有利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但是,基于目前小组合作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如火如荼情形下,现在所谓的“小组合作学习”又通常存在“注重表象,忽视本质,缺乏实效”的现象。
1.选择的时机不恰当。在新课程的课堂改革教学中,有些教师为了做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硬是生搬硬套地进行课堂教学中的学习分组,却根本忽视了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例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学生自主探索或动手实践的地方安排小组交流,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合作,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之于此类种种的由于时机不当,而小组合作学习的收效只能是甚微。
2.传统的分组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分组方式是按前后,左右的座位自然分成小组,我们平时座位的编排又是按学生的身高高矮和男女生搭配而形成的。这样随意性的分组虽然便于迅速展开小组活动,但这样的人员搭配不合理,并没有做到让不同素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进而以优带差,达到整体进步。所以,往往会出现在小组活动进行中,有的学生轮不到发言,或是有的学生觉得问题讨论地过于简单而兴致缺乏,致使小组讨论趋于形式化。
3.合作学习的技巧不成熟。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就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火朝天的讨论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就会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热闹”,实际上“乱而无果”。有的小组好几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互不相让;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只是秉持沉默是金的原则干坐着;有的小组互相推诿,谁也不肯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探其原因,就是老师疏于指导管理,没有帮助小组成员分配具体的任务而让其自由随意发挥,并且也一直没有帮学生培养出一个正确的讨论学习习惯。
4.合作的时间不充足。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都是教师给出问题后就立即让学生开始讨论,并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理解讨论的主题,去准备资料,理清自己的讨论思路;或是在讨论进行不到两三分钟时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进行一半而未形成系统的概念。还有就是在每次小组讨论结束之后,没有指导学生就之前讨论过的问题进行反思性思考,而只是草草进行完讨论就不了了之。如此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伤害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应付讨论的不良习惯。
5. 评价方法,语言不到位。课堂教学在进行小组活动的最后都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一般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在我看来……”,这就显现出他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的个人意见。而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都是“你说得很好!”、“你的见解非常好”诸如此类的简单评价,教师都没有准确说出到底好在哪里,而各小组又都有什么样的独特之处。所以,学生的不正确的发言方式及简单表达形式都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和不认真聆听造成的。其主要问题表现在:一是重视对学生个体的评价,忽略了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二是侧重于对小组合作学习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对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教师很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这种不公正、不全面的评价方式极易影响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别说是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而能否用好评价机制,是小组合作成效高低的关键。
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在校园生活中能使学生互助合作,强化人际关系,使每位学生都能人尽其才,时时刻刻成为学习的主体,事件的相关人物,让学生在探究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幸福,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使学生们从小就真正懂得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划桨开大船,合作学习也是同样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