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6 复壮 Rejuvenation

通过一定方法和技术,使人工繁育数代后发生退化的白蛾黑基啮小蜂的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过程。 3 人工繁育技术

3.1 基本设施和设备

接种室、恒温室、冷藏室等。

繁蜂箱(柜)、恒温箱(空调机)、制冷机(冰箱)、生化培养箱、冷藏箱、操作台、消毒设备、解剖镜、显微镜,指形玻璃试管、玻璃广口瓶、培养皿、塑料广口瓶(饮料瓶)等。

单面刀片、镊子、剪刀、软毛刷、10 目尼龙沙网、80 目尼龙沙网、遮光黑布、皮筋、棉塞、消毒药液等。 3.2 替代寄主

柞蚕蛹。宜在冬季大量准备。储藏温度控制在-2 ℃~2 ℃,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

杨小舟蛾蛹、杨扇舟蛾蛹(仅用于复壮)。储藏温度控制在0 ℃~5 ℃,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 3.3 种蜂

3.3.1 种蜂采集 3.3.1.1 直接采集法

杨小舟蛾蛹期,人工野外采集杨小舟蛾蛹,挑选出节间拉长不能活动、蛹壳光亮而薄的被寄生蛹,以单蛹放入指形管在0-10℃的冰箱中保存。 3.3.1.2 诱集法

杨小舟蛾蛹期,在林间挂杨小舟蛾蛹诱集,待自然界中杨小舟蛾羽化前取回,以单蛹放入指形管在0-10℃的冰箱中保存。 3.3.2 种蜂选择

从采集羽化的成蜂中选择体壮、个体大、活动能力强的做种蜂,淘汰弱蜂。 3.3.3 种蜂扩繁

野外采集的种蜂数量有限时,可根据防治需要,采取瓶内接蜂法(广口瓶对接法)(3.4.2.2)进行1次~2次扩繁,以扩繁的种蜂做为初级种蜂。 3.4 防治用蜂的大量繁育 3.4.1 种蜂羽化与交配

种蜂羽化出蜂后2d-3d,待成蜂交配基本结束后即可用于大量繁蜂的接蜂寄生。 3.4.2 接蜂方法 3.4.2.1 箱式繁蜂法

将柞蚕茧有蚕蒂的一侧用剪刀剪开,沿开口剪一圈后将蛹取出。观察蛹的颅顶板及蛹体,剃除颅顶板不透明的柞蚕蛹。将挑好的新鲜蛹放入繁蜂箱中,大小蛹分箱放置,使同一箱内的蛹个体大小相对一致,摆放均匀整齐,并使蛹的颅顶板一致朝上,方便日后观察寄生情况,防止发生蛹腐烂而污染其它新鲜蛹。在暗光条件下按接蜂量将种蜂打入箱内。5-7天后等种蜂死亡,剔除未寄生蛹后转入恒温箱或恒温室中培养。

3.4.2.2 瓶内接蜂法(广口瓶对接法)

将种蜂瓶与干净消毒的广口瓶(待接瓶)瓶口对接,种蜂瓶在下,待接瓶在上,让小蜂自然爬入待接瓶中。当接入足够量的小蜂时,将待接瓶取下,挑选并放入个体相对较大的新鲜柞蚕蛹,每甁放入3-5头蛹(种蜂扩繁特别是第1次扩繁时,接入新鲜柞蚕蛹数量以每瓶1头为宜)。塞上棉塞,让瓶体横卧。4-5天后待小蜂死亡,取出辨别寄生后放入繁蜂箱内。 3.4.3 繁育条件控制与发育进度检查

采用期距法计算温度或利用小蜂的发育历期与温度的函数关系曲线图确定。根据需要放蜂的时间(天数),即杨小舟蛾蛹出现期,从纵坐标上引一直线到达曲线,曲线下方横坐标对应的温度值即为应采用的温度。一般在接蜂后的3~4天内,繁蜂室温度控制在23℃左右为宜,3~4天后,待蜂种全部产卵完毕,再根据放蜂防治杨小舟蛾的时间历期,适当调整繁蜂室的温度。繁蜂时的湿度一般控制在70%左右为宜,前期在室温下发育不需要太大的湿度,依靠寄主体液的湿度即可,后期在室温下发育,湿度保持在30%左右即可。在用箱式繁蜂法进行繁蜂时要根据寄生后柞蚕蛹本身及颅顶板颜色变化,及时挑选出发育进度一致的蛹放在同一繁蜂箱内发育,确保林间释放后出蜂相对整齐。 3.4.4 接蜂量

1头柞蚕蛹接70头~100头雌蜂(个体相对较大的东北蛹或河北蛹接蜂量可放到90-100头雌蜂)。 3.4.5 冷藏

待白蛾黑基啮小蜂发育至老龄幼虫期(25℃下18天)时,应将被寄生的柞蚕蛹转入0 ℃~5 ℃的冰箱或冷藏室中保存。 3.4.6 暖蜂

根据林间放蜂时间,应将接蜂后保存的冷藏蛹提前取出,在恒温室(箱)暖蜂。暖蜂温度应逐渐升高(每2h~3h升高5℃),1d 后控制在25℃~28℃某一恒定水平,相对湿度保持在50%~70%。暖蜂时应注意通风。 3.4.7 出蜂

出蜂时间应与杨小舟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吻合(种蜂的出蜂应给予强光照,使种蜂出蜂整齐)。

3.5 蜂种复壮

为防止恒温条件下用柞蚕蛹人工繁育白蛾黑基啮小蜂多代后,产生蜂种退化,影响繁蜂质量和防治效果,应在人工繁殖4代~5代后进行蜂种复壮。 3.5.1 挂蛹收集

将杨小舟蛾蛹放入能防雨的10目尼龙沙网内,挂于林间,6d 后收回、挑选、培育。 3.5.2 罩虫收集

用纱网罩住杨小舟蛾喜食的寄主植物,内投放多头杨小舟蛾幼虫,待其化蛹时被自然界中的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后收回、挑选、培育。 3.5.3 杨扇舟蛾蛹繁育

利用蛹壳坚硬的杨扇舟蛾蛹,按1蛹接种1-3头白峨黑基啮小蜂雌蜂繁育。 3.6 质量检验

3.6.1 颅顶板清白透明、环节紧凑、不萎缩、蛹皮坚韧有光泽、脂肪饱满细腻、血液清晰、粘度大、体内无红褐色渣点、中胃坚硬有节附白膜的健康柞蚕蛹(茧)在95%以上。 3.6.2 柞蚕蛹被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率在90%以上。 3.6.3 柞蚕蛹出蜂量在2000 头/蛹~3000 头/蛹。 3.6.4 白蛾黑基啮小蜂雌雄比85∶15以上。

3.6.5 白蛾黑基啮小蜂每雌产卵量平均在70粒以上。 3.7 工艺流程

人工繁育白蛾黑基啮小蜂工艺流程[见图1]。

种蜂采集 购茧 室内检验 贮藏 复壮 放蜂

检验 出蜂 暖蜂 冷藏 装管 破茧 保存 接蜂 出蜂 增繁 控温控湿

图1 人工繁育白蛾黑基啮小蜂工艺流程

具体细节见附录B。 4 释放技术

4.1 放蜂期

防治杨小舟蛾应选择各代害虫的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推荐选择害虫发生的低虫口期,即选择第一、二代杨小舟蛾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作为最佳放蜂期。第三、四代跟踪调查防治效果和控制作用(树叶是否吃花、吃光)。 4.2 释放时间

应根据各地气候和杨小舟蛾发育进度决定。放蜂应选择气温25 ℃以上、晴朗、风力小于3级的天气,9∶00~16∶00之间进行。

4.3 释放量 4.3.1 蜂虫比

一个防治区内总放蜂量根据杨小舟蛾幼虫的数量和放蜂方式决定。接种式释放蜂虫比1∶1为宜,淹没式释放蜂虫比5∶1为宜。 4.3.2 计算公式

总放蜂量按公式(1)计算。

TN=W×EN×n ………………………………………………………………………(1)

式中:

TN—总放蜂量(头);

W-杨小舟有虫枝数(个);

EN-每有虫枝中杨小舟蛾幼虫平均数(头)

n—释放量常数,接种式释放时取1、淹没式释放时取5。

在杨小舟蛾4-5龄幼虫期,在每块调查样地随机剪取杨树枝20个,调查每个枝条中的幼虫数量,求出每个枝条中的幼虫平均数(EN)。再随机抽样调查每株树上的平均有虫枝条数,根据防治区的林木总株数算出总有虫枝条数(W)。根据总有虫枝条数和每个有虫枝上的幼虫平均数,计算出防治所需要的总放蜂量(TN)。 4.4 释放方法

4.4.1 重点防治区应进行淹没式放蜂防治,再连续进行接种式放蜂防治。预防区应采取连续接种式放蜂防治。

4.4.2 把即将羽化出蜂的柞蚕蛹用防雨的牛皮纸包裹后,用大头针钉在树干上,让白蛾黑基啮小蜂自然羽化飞出。为防止其它动物侵害,可用树叶覆盖。

4.4.3 用试管、指形管或其他器皿繁殖的,在即将出蜂时,可直接将其放在树干基部,揭开堵塞物,让白蛾黑基啮小蜂飞出。放完后收回器具,以备再用。

4.4.4 1个世代应释放2次蜂,第1次应在杨小舟蛾老熟幼虫期,第2次宜在第1次放蜂后4 d~5 d(即杨小舟蛾化蛹初期)进行。也可将白蛾黑基啮小蜂发育期不同蜂蛹混合一次性放蜂。

4.4.5 放蜂时应根据林地特点、林木行距均匀有序挂放,以达到更好的放蜂效果。由于第一代幼虫期虫口基数低,分页不均匀,可采取不均匀释放,即根据幼虫危害状,在虫口分布较多地块重点释放,虫口较轻地块少放或不放。 5 放蜂效果检查 5.1 检查内容

重点检查放蜂后当代寄主害虫蛹中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率,并自追踪检查放蜂后的发生世代(第三、四代)寄主蛹的持续寄生和杨小舟蛾控制的效果。 5.2 检查方法

放蜂后5 d~7 d,采集放蜂区杨小舟蛾蛹,统计被寄生情况,把认定为被寄生的蛹装入试管中,每管1只放入25 ℃的培养箱培养,待成虫羽化或出蜂后进一步认定具体种类,分别统计白蛾黑基啮小蜂和其它天敌的寄生率。

有虫株率在下一代杨小舟蛾幼虫期调查。 5.3 计算公式

寄生率按公式(2)计算,有虫株率按公式(3)计算。

寄生率(%)=(被白蛾黑基啮小蜂寄生的蛹数/调查总蛹数)100 …………………(2) 有虫株率(%)=[调查发现杨小舟蛾虫株数/调查总株数]100 ………………………………(3) 6 注意事项

6.1 接蜂前应对繁蜂器具用3%石碳酸或70%酒精消毒,防止病毒、真菌等污染。

6.2 放蜂区严禁喷施化学药剂,杨小舟蛾第三、四代虫口高发期可与Bt、阿维菌素、灭幼脉等生物或仿生制剂配合使用。

6.3 放蜂防治应连续进行3代~5 代。

6.4 应做好杨小舟蛾预测预报和林间调查,准确掌握杨小舟蛾发育进度。 6.5 放蜂应尽力避开阴雨、大风等不利天气,若遇此类天气,应及时补放。

附 录 A

附 录 B(资料性附录)

附 录 C白蛾黑基啮小蜂成虫形态特征

C.1 雌成虫

体长~ mm,正模体长 mm。头胸部及腹部背板 1 黑色带蓝绿色金属光泽 ,腹部其它部分深褐色;触角柄节黄白色 ,梗节与环状节烟黄色 ,其余各节黑褐色;足基节同体色 ,但前后足基节端部、有时中足基节和各足爪为褐色 ,且无蓝绿色金属光泽 ,足其余各节均为污黄色;翅基片黄褐色;翅透明 ,前翅中部浅烟色 ,翅脉污黄色。

头部背面观(图版Ⅱ-2)略呈哑铃形,宽为长的倍,为中胸盾片宽的倍;上颊短,长为复眼的 倍;复眼上的纤毛很短,不明显;后头、头顶及颜面具细密的凹脊网状刻纹,头顶上散生稀疏刚毛;POL 为OOL的倍,OOL为OD的倍。头部正面观(图版Ⅱ- 1)宽为长的倍;触角窝间距稍大于窝横径(10∶9);复眼长为宽的倍,颜面中部2复眼间距为复眼长的倍;颚眼沟深而直,长为复眼的倍;口区较宽,为颚眼沟长的倍;复眼中下部具深而狭的邻眼沟;脸区的其它特征与前种相似,唯洼侧区刚毛较密,刚毛基窝更明显。触角(图版Ⅱ- 4 ,图 2 -1)柄节端部刚刚伸达中单眼前缘,没有到达头顶,长度与复眼相等;梗节与鞭节长度之和稍小于头宽(85∶92);梗节显着比索节1短 ,而与索节1几等宽(7∶;索节1细长,长为宽的~倍,是梗节长的倍,为索节2的~倍,是索节2+3的倍;索节2长大于宽(长∶宽=13∶9),索节3长宽相等;棒节长与索节2 +3几相等(22∶23) ,端针长为末棒节的1/2以上;索节及棒节1上具2排条形感觉器 ,棒节2、3上仅具1排,条形感器端部刚毛状,伸突出各节表面之上。

胸部(图版Ⅱ- 5 ,6)长为宽的倍,特征与前种相似。前胸背板近后缘具1排长刚毛,中部断开,每侧7~9根,其前方的坡面区还散生一些短刚毛;盾片表面光滑,坡区表面具极细密的凹脊网状刻纹。中胸盾片中叶上的邻纵沟刚毛4~5根 ,排成1列,有时同一个体两侧的刚毛数也有差别;中纵沟完整,后半部深而端部1/3 浅;中胸盾片侧叶侧角处有短刚毛6根左右。整个中胸盾片及小盾片上具极细密的凹脊网状刻纹,整齐一致。中胸小盾片长为宽的 倍,略小于中胸盾片长(40∶42),亚中沟完整,深而宽,2沟间距为亚中沟至亚缘沟的倍;小盾片后缘处有1深而宽的邻缘横沟,沟内具短纵脊,从而划分出1较宽的略呈新月形的后缘区 ,其长为小盾片的倍 ,为后胸盾片长的倍,表面具不规则的弱斜脊。后胸盾片明显 ,宽为长的倍,长为中胸小盾片的倍,中部具1弱纵脊,表面分布不规则的细脊纹。并胸腹节长为后胸盾片的 倍,为中胸小盾片的 倍;

腹柄横条形,后缘脊凸出。腹部(图版Ⅱ- 7)阔矛形,在前部1/3处(背板2后侧缘处)达最宽,端部尖突;长为宽的~倍,为胸部长的倍 ,为整体长的倍,宽为胸部的~倍;背板1长为腹部的~倍,表面光滑,以后的各节背板表面具细密的浅凹脊网状刻纹,近于光滑;背板1~4各节仅侧方具稀疏的刚毛,5~7节整个背板具刚毛;尾须刚毛有1根长为其余各节的2倍有余,且扭曲。产卵器略露出或刚达到腹末。下生殖板位于腹长的1/2 处。

C.2 雄成虫

体长~ mm,其它特征与雌相似。触角除棒节为黑色外,其余各节均为烟黄色,各足基节均为黑褐色,前后足基节上有时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各足基节端部及其余各节黄色略带烟色;触角 (图版Ⅱ-3) 柄节上的感觉毛密而长,腹面片胝 (plaque) 也为黄色,其上生有刚毛5~6根,刚毛端部折弯;索节1长为宽的倍,为索节2

白蛾黑基啮小蜂人工繁育及应用技术规程

2.6复壮Rejuvenation通过一定方法和技术,使人工繁育数代后发生退化的白蛾黑基啮小蜂的各项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的过程。3人工繁育技术3.1基本设施和设备接种室、恒温室、冷藏室等。繁蜂箱(柜)、恒温箱(空调机)、制冷机(冰箱)、生化培养箱、冷藏箱、操作台、消毒设备、解剖镜、显微镜,指形玻璃试管、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5xmj8wq3r0a0pl1szsm0n19a8hr9t00gy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