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精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材料三 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
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连续不断的文明……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建立以来到汉武帝时期指导思想的变迁。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中,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将儒家思想加以实践的?
(3)材料三中,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体现了儒学对中国的深远影响,这些深远影响有哪些?
二、单选题
3.吕思勉指出:“汉代注释与阐述儒家经典的经学作为一门正统学问,成为知识分子关注的焦点。如郑玄遍注群经,号称最博学的人。而其经说,支离破碎,于理决不可通,以及自相矛盾之处,都不知凡已。此等风气既盛,治经者遂变为无脑筋之徒,虽有耳目之思,都用诸琐屑无关大体之处。”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脱离社会现实 B.儒家正统思想逐渐走向疆化 C.儒家教化逐渐普及
D.儒学成为功名利禄的敲门砖
4.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法律 C.董仲舒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汉武帝废除了同态复仇原则
5.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6.汉武帝时期兴办太学所产生的影响是 A.使汉朝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C.大大提高儒学的地位
B.使儒学在各郡县得以推广和传播 D.使新儒学思想体系完全形成
7.董仲舒《春秋繁露》载:“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对此段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 C.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
B.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 D.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
8.夏曾佑指出:“汉武帝以后独尊儒术之动机,非有契于仁义恭俭,实视儒术为最便于专制之教耳。”儒术中的哪些思想迎合了汉武帝的专制需要 ①仁义恭俭 ②“君权神授” ③“天人感应” ④“三纲五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9.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在此,董仲舒的目的是 A.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使“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B.树“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理念 D.令《春秋繁露》成为教育新经典
10.10.董仲舒提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观点
A.为君主受命于天提供理论保障 B.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C.对君主行为有一定程度的约束 D.确立了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