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中教师隐性指导策略的研究
区域活动,是以区域的形式呈现的一种活动形式,也称区角活动、角落活动。近来,我园着重从教师的隐性指导策略的有效性入手来研究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效果。我们尝试运用任务单、互动卡、标示图等提示法,来引导幼儿与材料主动互动,使幼儿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获得发展。活动中,幼儿可按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通过个别活动,积累个体经验。这样一种活动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发展的条件。其中活动环境与材料的提供是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如何能使这些材料为幼儿的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老师的指导策略的有效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隐性指导策略 1、任务单
任务单,是教师设计的一种任务提示卡。教师运用图加文的形式,将活动中的操作任务或要求隐含在小卡片中。通过幼儿自己的分析来理解任务与要求,从而获得成功体验。如:在《我们的城市》主题混龄活动中,老师设计了图加文的任务单。随机抽取一张任务单,上面的图文描述是这样的:左上方写有“中班”两字,左下方有大小两个孩子图标,右方贴有“造房子”区域图标。原来,任务单所蕴含的意义是这样解读的:“中班”两字,代表的是由中班幼儿来解读,“大小两个孩子图标”表示需要找一个小班朋友来共同完成任务,需共同完成的任务是“造房子”。任务单的反面还有相关的一些操作提示,当幼儿完成一项操作任务时,可将任务单翻过来核对自己的操作结果是否正确。任务单的使用,一方面能控制活动区域的人数,另一方面可促进幼儿间的有效互动以及幼儿与材料的有效互动,具有多效功能。 2、提示卡
在学习性区域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为幼儿提供的活动材料,幼儿玩了一会儿就没有了兴趣,怎么办?提示卡便是一种很有效的指导策略。所谓提示卡,是老师设计的一种具有提示作用的小卡片。老师运用图加文的形式,将活动材料的操作要求或更多的玩法,标示在小卡片上,供幼儿操作活动所用。例如:在中班的“朋友的电话号码”活动区中,起初,老师提供了由幼儿自制的好朋友电话号码簿,幼儿可根据好朋友的电话号码来拼数字找朋友,玩了没两天幼儿失去了活动兴趣。之后,老师再提供了一些提示卡,幼儿的活动兴趣又被激发了。提示卡的内容很多,如:“画有一只小兔,旁边写有小兔的电话号码。文字提示:和哪个朋友的号码一样?”这张提示卡的反面写有好朋友的电话号码簿的页码,可供幼儿验证。又如:一串电话号码中有几个需要通过看图示来解答的。第三位数字是用图片表示的,图片中画有4只小鸟飞走了2只??。通过幼儿的逐个理解,最后确认整个电话号码。再对应地
找电话簿上相同的电话号码。在提示卡的反面同样可供幼儿验证。
又如:在小班《苹果和橘子》主题活动中,老师设计了一个摸箱,摸箱内摆了许多常见水果。提示卡上用图式表示“摸出一个苹果——放到苹果家中”。另一张提示卡上图示表明“摸出一个苹果——找到它的好朋友——插入透明袋中。”“它的好朋友”指放在旁边的水果切片图片和水果影子等。当完成一项操作活动时,反面可验证幼儿操作的结果是否正确。提示卡可轮流使用,在这几项活动中可见,老师所提供的提示卡有效地激发了幼儿操作兴趣。 3、标示图
标示图,是教师运用图标提示的方法,对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做一个估计,用标示的办法来提示幼儿在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如:在美工活动中的纸艺区内老师提供了对称剪人的样例,同时在旁边放了一个图示,上面清楚地将剪纸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都标示明确。当幼儿发生困难时,可通过看图标来互助学习,从而体会成功。 4、互动卡
互动卡,是教师设计的一种可供幼儿自选的活动意愿卡。如:在美工活动区的门口,教师设置了取牌窗口,窗口内插有独自活动和合作活动的图标,幼儿可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独自活动”或“合作活动”图标卡,活动的材料桌上放有相同的图标,贴有双人图标的材料桌上,教师对应摆放的都是需要两人合作完成的或大带小完成的操作材料。互动卡的运用,有效地实现了同伴间的互动、混龄幼儿间的互动、幼儿与材料间的互动。 5、个性名片
个性名片,是教师引导幼儿自己设计的具有个性特征的名片。中大班幼儿的个性名片是以绘画等形式制作的,小班幼儿则以大头贴和彩色小花等粘贴而成的。个性名片具有多效用途。可作为区域插牌,用来控制区域人数。还可具有预约提示的作用,当本次在活动区中活动得意犹未尽,幼儿可将个性名片继续放入活动区中,作为一个标记,下次可继续进行。也可以在美工区域中设置一个名片维修所,当幼儿个性名片损坏了或希望重做一张名片时,可满足幼儿的需要。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能力培养来自于教师的指导,但幼儿的活动都是以个体的形式同时开展的,教师很难同时顾及到每个区域、每个幼儿。如果安排不周,就会使老师指导上应接不暇,同时造成幼儿活动秩序混乱,能力发展迟缓。因此,互动卡、任务单、标示图等都是通过幼儿自主解读的方式来帮助幼儿自己理解操作的,这种图标提示法,有利于缓解老师的指导压力。同时,解读标示的过程也是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这几种指导策略的运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与材料的互动。须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图加文标示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当前主题的需要,设计的内容要便于幼儿读懂,使活动材料能高效地发挥它的效能。
二、隐性指导原则
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顾此失彼,因此,把握以下几项实施原则,有利于教师有效地落实这些策略。 1、反思性原则
对所运用的策略老师要加强反思,不断地通过观察发现问题,有跟进措施,并能进行有效地调整。 2、层递性原则
要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的内容要便于不同年龄幼儿读懂。根据混龄区域活动的特性让不同年龄、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问题情境,所提供的问题情境要具有递进性,有助于幼儿的后续发展。 3、多样性原则
老师所提供的隐性指导策略,方法要具有多样性,提示卡等的内容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纬度、不同层次进行设计,有利于调动幼儿的活动积极性。 4、探索性原则
教师尽量不对幼儿的活动做直接的指导,通过隐性的暗示指导,让幼儿与材料相互作用,实现主动思考,尝试主动解决问题,积累各种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