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基础》导学案 主备人:高亚俊 备课组长签字: 年级组长签字: 日期: 编号:1 课时:2 使用人: 班 组
第一讲:经济学引入 一、导学阶段:
(一)【知识目标】
1、了解经济学的产生条件和基本问题 2、了解几种基本经济制度的概念及特征 【技能目标】
1、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日常的经济现象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现代经济发展的职业岗位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终生 学习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 1、稀缺性
2、熟悉机会成本和生产可能性曲线的使用原理
(三)【引导式自主学习】 根据学生探索知识的认知规律,先产生问题,让学生提 前一天分小组自学准备。 ——提问式教学法 1、为什么学习经济学,说说你对经济学的理解?
2、你认为学习经济学之后会对我们的工作学习产生哪些帮助? 3、每个小组列举三个日常经济现象 参考资料:
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16版),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二、导教(交)阶段:
(一)【知识回顾+新课导入】(15分) 通过案例分析法,引出本节课的重点知识。 产生问题之后,分析并讨论总结自主学习模块中的问题,在讨论和总结 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讨论研究教学法 PS:根据各小组抢答和讨论情况记分 【案例一】理性成就快乐:向经济学家那样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其实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着经济学知识。比如在自由市场里买东西,我们喜欢与小商小贩讨价还价;到银行存钱,我们要想好是存定期还是活期。
经济学真正的主题内容是理性,其深刻内涵你能就是人们理性的采取行动。
(为什么学习经济学?)
1. 有助于你了解你所生活的世界
2. 有助于你更精明的参与各项经济活动 3. 有助于你更加理解经济政策
【案例二】人生离不开选择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为了得到我们喜爱的一件东西,通常就不得不放弃另一件我们喜爱的东西。
当学生分配时间资源时,他可以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学习经济学,也
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基础》导学案 主备人:高亚俊 备课组长签字: 年级组长签字: 日期: 编号:1 课时:2 使用人: 班 组
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来学习金融学,她也可以把时间平均分配到所有的学科上。当你把每天的8小时都用来学习时,可以放弃本来可用于睡眠、休闲或是其他的时间。
正是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所以当人们进行经济决策时,都面临着选择。(经济学产生的原因) 稀缺性:
1. 稀缺性强调的不是资源的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
穷欲望而言的。 2. 稀缺性是相对于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 3. 经济学正是由于稀缺性的存在而产生的。
经济学的定义:(什么是经济学?)
1.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无限而有竞争性的社会中间配置与利用的问题,它是研究人与社会寻求满足物资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的社会科学。定义的核心:就是资源的配置与利用问题。 (二)【合作探究和拓展拔高 】(15)
根据学生探索知识的认知规律,提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能够掌握本 节课重点难点的问题。——提问式教学法 任务一 ——分析【案例二】 1. 人们为什么会进行选择? 2. 机会成本定义
3. 机会成本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举1到2个例子)
难点和重点
机会成本:1.定义:一定数量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时,就必须放弃别种产品的生产。当把一定的资源用来生产某种产品所放弃的别种产品的最大产量(产值),就是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
2.机会成本的运用:
大学生如何合理利用时间:考虑时间成本、货币成本、精力成本,上大学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获得一技之长,增加就业机会,获取就业砝码。每位同学都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自我剖析,统筹在校时间的安排,杜绝浪费时间、好逸恶劳、得过且过的心态等不良心态和行为,为将来做好准备(就业?升学?出国?)
生产可能性曲线:
1. 定义: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表示经济社会在既定资源和技术条件下所
能生产的各种商品最大数量的组合。它反映了资源稀缺性与选择性的经济学特征。
2. 提问: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特点?
(1) 斜率为负,当把一定数量的资源用于多生产Y时,必然减少X
的生产 国际金融学院《经济学基础》导学案 主备人:高亚俊 备课组长签字: 年级组长签字: 日期: 编号:1 课时:2 使用人: 班 组
(2) 凹向原点
3. 生产可能性曲线边界的经济含义:
(1)在边界点上F、C上,资源配置最优效率;边界点以内Q,无效率,存(1) 自然经济制度 (2) 计划经济制度 (3) 市场经济制度
在资源闲置;在边界点外P,无法实现,资源数量和技术水平达不到。 (4) 混合经济制度
(2)揭示了稀缺性法则。P点代表在现有的条件下不可能实现的产量组合。 (3)表明任何一个经济社会必须做出选择。只能选择某一点进行生产,不能同时选择两个不同的点,一旦决定了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上的某一点进行生产就意味着决定了资源的配置。
(3)说明了机会成本。选择就要付出代价,即产生机会成本。在生产可能边界上任意一点的斜率为负表明要增加一种产品的生产势必要减少另一种产品的产量。
(三)【展学互动、质疑点评】(25分钟)
合作探究之后进行,符合学生探索知识过程中想要展示其探究成果的心 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学生的展示情况进行记分。对于学生们没有展示出来或展示不完全的知识进行补充说明,并用经济学术语去纠正学生的表达,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理解掌握专业知识。 ——评价引导教学法 1.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 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的问题? (2) 如何生产的问题
(3) 何时生产和在哪里生产的问题 (4) 为谁生产的问题
2. 基本经济经济制度(了解定义和基本特征) 经济制度:指社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方式
(四)【同步训练】(10分钟)
通过同步训练检验学生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参与记 分。——例题式教学法 1.如果每天有14个小时在学习和休息之间分配,设休息时间为变量X,学习时间为变量Y,请用坐标图表示学习和休息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假定每天10个小时用于学习,请在坐标图上找出所选择的点及对应的休息时间;假定每天8个小时用于学习,请标出新点。
1. Y=14-X Y 14 6 4 8 10 14 X
经济学基础导学案第一章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