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十、国际贸易理论
1、国际贸易理论的演变---4种理论(掌握谁提出的,什么观点)
观点 各国在生产技术上的绝对差异导致在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异,这是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具有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 绝对优势的产品,而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其结果是可以节约社会资源,提高产出水平。 该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产品的相对生产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产品的绝对生产成本。只要两国之间存在生产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方处于完全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会比较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 使双方获得收益。 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原理,即如果每个国家都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受益。 要素禀赋,在这里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一理论认为,各国的资源条件不同,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的不同,是赫克歇尔俄林理论 赫克歇尔和俄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 (要素禀赋理论) 林 根据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利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那些需要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资源配置或要素储备比例上的差别。 规模经济的贸易学说来解释相似资源储备国家之间和同类工业品之间的双向贸易现象。 该理论认为:大规模的生产可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是现代国际贸易的基础。 克鲁格曼认为,工业产品是类似的,但不是同质的,大多数工业产品美国经济学家规模经济贸易理论 的市场是不完全竞争的,生产企业的规模需要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规模克鲁格曼 效益。各国利用规模经济来生产有限类别的产品,如果每个国家只生产几类产品,那么每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就会比生产所有产品时的规模更大,才能实现国际分工的规模效益,在只生产有限种类产品的同时,通过国际贸易实现产品的流动,保证各国不牺牲消费的多样性。 2、影响出口贸易因素
只供学习与交流
理论 提出者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①自然资源的丰裕程度;
②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一国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越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也越高,出口商品的数量越高,增加出口额;
③汇率水平(贬值出口增加,升值进口增加);
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跌,即对外贬值,则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就会增加,这意味着外币购买力的提高和本国商品、劳务价格的相对低廉。可能使出口商在不减少收益的情况下,降低出口商品价格,增加出口,同时也有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对外升值,则外币兑换本币的数量就会减少,这意味着外币购买力的下降和本国商品、劳务价格的相对较贵。可能使出口商在不减少收益的情况下,提高出口商品价格,减少出口,同时也不利于增加本国旅游收入及其他劳务收入。
④国际市场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在世界经济出现不景气的情况下,由于国际市场需求不旺,各国的出口贸易都可能因此而减少。
3、影响进口贸易因素
①一国的经济总量和总产出水平。一般情况下,一国的经济总产出水平越高,经济总量,例如GDP的规模越大,对自然资源和投资品的需求就越大,其进口贸易额就越大。另外总产出水平较高的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和与此联系的消费水平也较高,消费需求或消费偏好的差异较大,会促进该国进口贸易的扩大。
②汇率水平。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上升,即货币升值,则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就会下跌,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会增加,就要扩大进口。如果一国货币汇率下降,即货币贬值,则用本币表示的进口商品价格就会上升,本国居民对进口商品的需求会下降,就要缩减进口。
③国际市场商品的供给情况和价格水平的高低。在国际市场上,如果商品紧缺,导致价格大幅度上升,会使得进口贸易受到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不仅取决于本国的总体经济状况和经济实力、产品竞争力及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而且与各国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或贸易政策有关。
4、政府对进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对进出口贸易进行干预目的主要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免受国外竞争者的损害,维持本国的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政府对国际贸易的干预包括进口贸易的干预和出口贸易的干预。
①政府对进口贸易的干预
关税限制:征收高额进口关税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的一种外贸政策。
非关税限制---进口配额制、自愿出口限制、歧视性公共采购、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等。
自愿出口限制,是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歧视性公共采购,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的供应商有限获得政府公共采购订单的措施,这种政策是对外国供应商的一种歧视。
②政府对出口贸易的干预
政府干预出口贸易以刺激出口增加的主要措施是出口补贴,包括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间接补贴包括出口退税、出口信贷等。
5、倾销的含义: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注】WTO规定,确定产品正常价值可依据的标准有:
①原产国标准:按照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国内销售的可比价格确定。
②第三国标准:按照相同或类似产品在正常交易过程中出口国向第三国出口的最高可比价格确定。 ③按照同类产品在原产国的生产成本加合理销售费、管理费、一般费用和利润确定。
6、倾销的类型:
类 型 掠夺性倾销 含 义 出口企业为在国外市场上达到排除竞争对手、获取超额垄断利润的目的,在短期内以不合理的低价向该市场销售产品,一旦竞争对手被排除,再重新提高产品销售价格的行为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出口企业为长期占领市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而无限期的持续以低价向国外市场出持续性倾销 口产品的行为。 出口企业按国际市场的正常价格出售产品给进口商,但进口商则以倾销性的低价在进隐蔽性倾销 口国市场上抛售,其亏损部分由出口企业予以补偿。 偶然性倾销 出口国国内存在大量剩余产品,为处理这些产品而以倾销方式向国外市场抛售。 7、倾销的影响
具体影响 1、倾销挤占了进口国相同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会阻碍进口国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进口国 2、倾销会向进口国市场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传递错误的价格信号,扭曲进口国市场秩序。 3、发达国家新兴产业产品倾销将抑制发展中国家新兴产业的建立和发展。 1、倾销容易引发出口国国内相似产品生产厂商的过度价格竞争,扰乱出口国市场秩序 对出口国 2、倾销企业为弥补在出口倾销中带来的损失,通常会利用出口国市场需求弹性小的状况来维持较高的垄断价格,损害了出口国消费者的利益。 在进口国市场上存在第三国同类产品竞争的情况下,倾销也会导致进口国对第三国产对第三国 品的需求下降,使第三国在进口国的市场份额减少。 8、反倾销:贸易救济措施,是指进口国针对价格倾销这种不公平的贸易行为而采取征收反倾销税等措施来抵消不利影响的行为。
反倾销税的税额不得超过所裁定的倾销幅度。
反倾销税的纳税人是倾销产品的进口商,出口商不得直接或间接替进口商承担反倾销税。 世界贸易组织规定,对出口国某一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必须符合以下要求: ①该产品存在着以低于正常价值水平进入另一国市场的事实。 ②倾销对某一成员国的相关产业造成重大损失。 ③损害与低价倾销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9、国际资本流动含义:指资本在国家之间或地区之间的转移。资本流动的内在动力:资本流动给流出国与流入国都能带来收益。可以按不同标准分类:
①从时期的长短来分,可以分为长期资本流动和短期资本流动两种类型。
长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一年以上的资本流动,包括国际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和中长期贷款;
短期资本流动,是指期限不超过一年的金融资产在国家或地区之间的转移,包括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②从资本流动方式来分,可以分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证券投资和国际贷款等。
外国直接投资的具体方式包括:在东道国开办独资企业;收购或合并国外企业;与东道国企业合资开办企业;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以上股权投资;利润再投资等。
10、国际资本流动的动因
①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的收益率的差异促使资本跨国流动,从收益率较低的地方向收益率较高的地方流动。 ②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国际资本流动以及国际收支造成的国际资本流动。
1)人们总是抛售汇率走软的货币而增购汇率趋势走强的货币,以避免汇率风险。 2)国际收支的大量顺差和逆差造成资本流动,以清偿不同国家间的债权、债务。 ③由于各种风险因素造成的资本国际流动,如汇率风险、市场风险。 ④其他因素造成国际资本流动,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
11、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资本流动对流入国和流出国的经济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通常是双重的。
☆对资本输入国来说:
资本流入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资本流入可以缓解本国资本的不足,促进本国经济增长和就业,同时也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资本流入意味着本国外汇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③资本流入还能够促进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资本流入也可能带来如下消极影响:
①短期的资本流入容易造成本国货币金融秩序的混乱,并有可能引发金融危机。 ②资本流入过多会加重外债负担,并有可能陷入债务危机。 ③对长期投资如果利用不当,还可能成为资本输出国的附庸。 ☆对资本输出国来说 资本流出的积极作用是:
①资本的流出,可以为相对过剩的资本找到更为有利的投资场所,获得高额利润。
②资本流出会带动本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扩大本国商品在外国的市场份额和占领世界市场。 资本流出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长期过度的资本流出会导致资本输出国经济增长的停滞,并减少本国的就业机会。
干预的手段主要有:①实行外汇管制;②颁布专门的政策法规与条例;③对偿债能力进行控制;④制定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利用政策手段对资本的国际流动加以控制。
第二部分 财政
十一、公共物品与财政职能
1、公共物品及其特征
定义:公共物品是指增加一个人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同时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消费的那类物品。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首次提出来的。特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是主要特征,非排他性是派生特征。
①非竞争性: 指的是某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增加一个人的消费并不增加任何额外成本,也就是增加一个人消费的边际供给成本为零。这一特征强调了集体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收益。
②非排他性: 指的是 一种公共物品一旦被提供出来,要排除一个额外的消费者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尽管技术上排他是可行的,但这样做的成本过高。这一特征指出了通过市场机制提供公共物品的潜在困难。
上述公共物品的两个特征中,正因为公共物品具有消费上的非竞争性,若是由于个人没有付费而阻止他的消费,则违反了社会资源有效利用的帕累托准则。
2、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
私人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自愿的市场交易实现的;公共物品的需求显示是通过具有强制性的政治交易实现的。
决策机制的形式:一般介于独裁(一个人说了算)和一致同意之间,称为多数决策规则或少数服从多数。常见的多数决策机制有:相对多数决策、二轮决选制、逆向排除法、博尔达计分法、孔多塞规则、赞同投票等。
3、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
1)公共物品供给的制度结构:理性的社会成员将利用其智慧,通过规则的创新,以获取来自公共物品交易的共同利益,并公正地分享收益和分担成本。
2)内容:该制度结构涉及以下四方面内容:
①公共物品供给的决策制度:何种物品应当被公共地而不是私人地提供?提供多少?决策问题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的核心。
②公共物品供给的融资制度:由谁为公共物品付费?以何种方式付费?
③公共物品供给的生产制度:由谁负责公共物品的生产或公共服务的递送?以何种方式生产与递送? ④公共物品的受益分配制度:谁将成为公共物品供给的最终受益者?受益的规模和结构状况如何? 建立制度结构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元的、竞争性的、有效率的均衡发展的公共物品供给制度结构。
只供学习与交流
此文档仅供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4、公共物品的融资与生产:公共物品的供给包括两重含义。 公共物品供给的 类别 具体内容 两重含义 政府融资 “免费搭车”使得公共物品市场融资机制失灵,所以政府应作为公共 (强制融资) 物品供给的资金提供者,以强制税收的形式为公共物品融资。政府融资的 缺点是难以满足社会成员对公共物品的多样化需求。 私人融资 非排他性成为对自愿融资起阻碍作用的关键因素。尽管有这种限制,公共物品的融资 (自愿融资) 公共物品有时还经由收费的集体行动而被自愿提供,特别是在公共物品的(谁付费、怎么付) 受益结构和成本分担都比较清晰的小规模集体中,或者当提供者同时也是该公共物品的主要受益者时。私人融资的缺点是可能导致公共物品供给的数量不足和结构不平衡。 联合融资 对于政府来说,通过价格机制激励私人自愿提供公共物品,而不是亲自来提供,则是最为理想的。常见的手段是政府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私人机构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的生产 政府生产 代表公众利益的政治家雇佣公共雇员,与他们签订就业合同,合同中(由谁负责、如何将对所需提供的物品或服务做出具体规定。 投入转为产出) 合同外包 是指政治家首先与私人厂商签约,再由这个私人厂商与其雇员签订劳务合同,按政府的要求完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生产任务。合同外包是公共服务提供私有化的表现。 从交易费用经济学和不完全合同理论的角度看,各类组织(包括政府机关)在最小化交易费用方面具有不同的优势。应当通过不同组织结构间的比较制度分析,来确定何种组织结构在何种公共物品的生产上具有相对效率。 5、市场和市场效率
①市场系统:居民、企业、政府三个相对独立主体组成;市场:商品交易的场所。
②政府经济活动范围: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矫正外部性;维持有效竞争;调节收入分配;稳定经济。
6、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具有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经济稳定和发展等3个职能。
7、资源配置
1)资源配置职能的含义: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
2)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
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决定于政府的职能范围,应当是市场失灵而又为社会公共需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主要包括:
①满足政府执行职能的需要,包括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执行社会公共服务的领域,如国家安全支出、一般公共服务支出。
②市场不能有效提供而社会又需要的准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开支,如公共卫生、科技、公共工程。 ③对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支出,如矫正外部效应,维护市场竞争。 3)公共财政配置社会资源的机制和手段
①根据政府职能的动态变化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公共财政收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合理比例,从总量上实现高效的社会资源配置原则;
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要正确安排财政支出中的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的比例,合理安排财政投资支出规模和结构;
③为公共工程提供必要的资金保障;
④通过政府直接投资、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引导和调节社会投资方向,提高社会整体投资效率;
只供学习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