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教学田径跑的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短距离跑属于无氧代谢的周期性运动项目。其最大的特点是用最短的时间发挥最高速度,完成一定(较短)距离的运动,这就要求人体的运动器官、内脏器官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大强度的工作。经常进行短距离跑的练习,对内脏器官、神经和肌肉系统的协调性以及提高机体在无氧条件下的工作能力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在正式比赛中,短距离跑包括60米、100米、200米、400米。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将50米跑列入测试项目。所以在教材中对短距离跑的各主要环节进行介绍,而未单独介绍60米跑。
一、教学目标与分析
1.培养学生对短距离跑的正确认识,调动学练主动性。 2.提高短距离跑的运动技术水平,并学以致用,发展速度素质,增强体能。
3.培养团结合作的意识和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 依据《课程标准》精神,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掌握短距离跑途中跑技术;改进与提高全程跑运动技能水平,并通过短距离跑的教学使学生懂得跑的技术原理,应用多种练习方法提高速度和反应时,较好地掌握短距离全程跑的技术。与同伴一起制订简单的锻炼计划,自觉运用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参加课外锻炼,在学练中表现出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并能处理学练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困难。接力跑是田
1
径运动中的集体项目,进行接力跑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加强与同伴的合作,培养团队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提高田径类运动技能水平的目标,教科书确定短距离跑中的途中跑、50米或100米全程跑以及接力跑中传接棒的技术作为高中的教材内容,并只对几个主要的技术环节做了必要的提示。
1.短距离跑
教科书中短距离跑的要求,主要是从理论上讲短距离跑的成绩取决于起跑的反应速度、起跑后的加速跑能力和最后冲线跑的能力。短距离跑主要是采用蹲踞式起跑。其中包括适宜的起跑器安装方式;起动迅速,蹬摆有力;加速向前效果明显,并能较长距离保持较高速度;积极、有力地冲过终点;整个动作过程要自然、放松。并在学练技术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短距离跑的价值。
2.接力跑
在4×100米接力跑中,普遍采用“上挑式”或“下压式”的传接棒方法,动作比较简单,易于掌握,在义务教育阶段只是作了简单介绍。在高中教科书中,对两种方法的优、缺点,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但传接棒的方法及其优点的发挥、缺点的克服主要还是在“传接棒配合”中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应从“配合”的角度入手,进一步明确传接棒过程中的预备站位、起动时机及加速、传接棒人之间的约
2
定沟通等动作。当然,传接棒的同伴之间要相互比较了解,尤其是同伴的跑速及传接棒的技术特点等。“配合”是相互的,这一点在传接棒技术本身也表现得十分重要,必须在教学和练习中让学生加深体会,并引导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互相配合的重要性。
三、教与学策略 1.教法策略
(1)高中短距离跑的教学,不要过多、过细地追求动作技术细节。高中学生对短距离跑的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终点跑等动作过程比较熟悉。所以教学目标的落脚点不应单一地理解为“改进、提高短距离跑的技术”,而是通过技术的学习与改进和多种多样的快速跑练习形式,提高短距离跑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短距离跑运动项目本身的了解,拓宽知识面,运用短距离跑的练习培养学生能够在练习中具有自检、自评等综合能力。
(2)在以前教学的基础上,通过讲解、示范、观看录像等教学手段,建立比较完整的短距离跑的技术概念,跑的动作是否放松协调,不仅影响学生快速跑能力,而且还影响他们对身体形态发育的认识。因此,跑的技能教学要以培养学生协调、放松跑的能力为重点,避免竭力式的奔跑。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少用秒表计时,以免“刺激”学生,形成紧张用力的习惯。
(3)针对学生的动作姿态,在突出“重点”要求、改进的同时,提出较全面的努力方向;对学生及动作等不合理表现,力争从身体素质、意志品质以及运动能力或对技术的理解、认识等多角度去分析,
3
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改进,这是体育教学中身体锻炼、教育以及学生能力提高的过程。对于学生的拼搏、创新精神和抗挫折的表现,要适时加以表扬。
(4)跑的各种练习较为单调,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为此教师应创设多种教学情境,用以激发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如运用比赛法、测试法、游戏法等。
(5)在教学中选择各种跑的专门性练习时,要求动作结构符合快速跑的技术特征,有些练习(如后蹬跑专门性练习)不易过多采用,以免造成蹬、摆动作脱节,影响快速折叠技术的完成,教师应把蹬地动作视为以髋为轴的摆动运动的继续,进行“整体性”教学。
(6)结合快速跑教学特点,加强安全教育。如:快跑结束时,不能急停、急转向;在比赛和测验中,应注意周边有无他人等,以免发生摔倒、碰撞、鞋钉扎伤人等事故。
(7)接力跑教学中,要时刻对学生进行协作精神的培养,做到相互理解、主动配合。如:快同慢、快同快、慢同慢等之间的配合,尤其是快同慢的配合(快传→慢接、慢传→快接等),对传接棒双方都有教育的契机:快的如何理解同伴,主动配合,提高动作效果;慢的如何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与同伴配合好等等。
2.学法策略
(1)指导学生不只是“跑”或“练”,而要知道在跑和练的过程中自己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把动体与动脑结合起来,既练了身体,又学到了知识,还可以从实践中悟出一些道理,积累一些经验,为今
4
后从事终生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2)提醒学生在进行各种放松快速跑练习时,不争先,不比赛,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肌肉感觉上。练习时,可请同伴观察自己跑的动作是否轻松、自然,也可通过阳光下的“影子”进行自我观察。
(3)采用多种练习手段,改进与提高途中跑技术 ① 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途中跑概念;
② 利用集体、分组等原地或跑动中摆臂练习,提高学生摆臂的质量;
③ 充分运用快速跑的专门练习(小步跑、后踢腿跑、车轮跑等),提高学生跑的能力,改进着地等各种技术;
④ 在跑道上设置不同距离的标志物(实心球、哑铃等)、标志线等,做一定距离加大或缩小步幅跑的练习,提高跑的步幅或步频;
⑤ 利用快速跑的各种专门练习(后蹬跑、高抬腿跑等)和40~60米中速跑,改进前摆技术,要求跑得放松、步幅大一些,大腿积极前摆;
⑥ 利用快速跑的专门练习(后蹬跑等)和30~50米加速跑,改进后蹬技术,要求充分蹬伸髋、膝、踝,体会脚趾用力,后蹬明显、快速、有力;
⑦ 60~100米中等或稍快速度的重复跑练习,要求跑得放松、自然,动作协调,前摆和后蹬有幅度、力量,蹬摆配合和上下肢配合较好;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