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什么?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是什么? 3、物质的惟一特性是什么? 4、“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什么观点? 5、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何在?
6、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什么?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本质?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10、什么是自由王国?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1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1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什么? 1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了什么?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怎样?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17、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18、什么是金融资本?
1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 20、“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
21、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22、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23、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垂而不死,腐而不休”及苏东剧变致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的现象? 2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7、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29、什么是唯心主义? 30、什么是物质? 31、什么是实践? 32、什么是联系? 33、什么是价值?
34、什么是生产关系? 35、什么是自然经济?
36、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7、什么是垄断?
38、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1
39、因果联系的主要表现。 4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41、时间一维性的体现
42、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43、量变是质变的基础的俗语
44、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 46、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47、揭示事物的本质 48、认识的辩证过程 49、矛盾特殊性的俗语 50、因果联系的表现 51、“画饼不能充饥”的理由
52、 “白马非马“的命题,错误何在? 53、上层建筑的分类
54、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55、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56、在资本积累过程中,实现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 57、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的理由。 58、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
59、一切物质的共同本质、共性是可知性吗? 6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吗?。
61、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指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吗? 62、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积极的反映论吗?。
6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是商品经济并非就是市场经济吗? 64、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吗?。
65、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吗? 66、“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倒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在理论上是不正确的。”这句话对吗? 67、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吗?
2
1.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黑格尔辩证法是唯心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是物质决定意识
,黑格尔是意识决定物质 联系:
①都是辩证法②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基本内核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形成了唯物辩证法。
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
原因(要理解辩证法,就要从辩证法的最基本观点——矛盾的观点出发,因为矛盾是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源。首先,矛盾是联系的根本内容,事物之间的联系说到底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联系;同时,矛盾又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认识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的矛盾性,用矛盾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研究问题,因而将事物看作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和全面的;而形而上学不懂得或不承认事物的矛盾性,不能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和研究问题,因而导致了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和片面的世界观。所以说: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3.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唯一特征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它的唯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中的物质观和对物质的简单定义) 4.“听其言必行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5.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所谓对立是指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界限非常明确。真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谬误则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是主观违背客观。
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共处于人的认识中,它们相互依存,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另一方面是指真理与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3
6.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经济条件对于人民群众创造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 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干预?
⑴不能解决生产盲目扩大和劳动群众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 ⑵不能克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消除部门比例的破坏和失衡 ⑶不能解决失业和贫富悬殊问题 9.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是?
科学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为理论基础。 10.自由王国是指人们?
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自己社会关系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这样一种社会状态。 11.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13。“乘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4.“社会上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肥料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15.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在一定的范围内两者的对立是绝对的,超出一定的范围两者可以互相转化。
解析(1. 真理和谬误是相互对立的。2. 真理和谬误又是相互统一的( 1 )真理同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① 真理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② 真理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 2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社会基本矛盾
4
17.马克思说:“一切商品对它们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们的非所有者使用价值。”这句话表明?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18.金融资本是?
金融资本是指由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相互渗透、溶为一体而形成的最高形态的垄断资本. 19.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空想社会主义
20.“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是?
㈠两个必然:一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发展必然趋势,二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
㈡两个决不会:一是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二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辩证关系:两个必然的思想和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是统一的。根据科学社会主义来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认识和把握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必须把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思想同两个决不会思想联系起来。两个必然论证的是社会主义代替遵义历史必然性,两个决不会强调的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历史必然性实现所必需的条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历史过程。
21.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 一、概念: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二、辩证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2)、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5
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我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22.如何理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对于某一自然现象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认识社会生活更是如此。我们党对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就经历了一个曲折反复的过程,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才算达到比较完整、科学的认识。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不断推移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也就是说,人们的认识和客观过程的符合是在一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的符合,是在社会实践发展的一定的具体历史阶段上的符合。人们的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是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常常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23.如何看待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及苏东剧变致使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谷的现象?
二战后资本主义制度没有发生根本上的变化,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自身不断地改革调整,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不同程度地推行国有化政策,加强与完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苏东剧变对社会主义的影响不外乎消极、积极两个方面。一方面苏东剧变是社会主义最为惨痛的挫折,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极大冲击;另一方面,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卧薪尝胆之后,在学说、运动、制度三种形态上重新振作起来。苏东剧变并不能说明什么社会主义的“大失败”、“历史的终结”,只不过是社会主义前进路上的一段坎坷。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
6
24.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意识的能动作用首先表现在,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还突出表现在,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以正确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通过实践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2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对于历史发展具有决定作用,它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还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 26.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两对基本矛盾包含着3个要素,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层层决定和层层反作用的关系,构成了以生产力发展为最终动因的整个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27.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1)生产力出现了质的飞跃,经济保持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信息技术革命和其他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在西方发达国家的IT革命,是科技发展的一次历史性飞跃。科技的进步与突破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 (2)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3)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迅速发展
(4)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中间阶层不断扩大 (5)生产、资本和金融的国际化,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 28.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含义?
第一,科学技术是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和主导性的要素。 第二,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第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超前性对生产力发展具有先导作用。
7
(最本质含义是:科技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力和整个经济增长的源泉) 29.唯心主义、自然经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垄断。
㈠唯心主义: 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之一,与唯物主义对立的理论体系。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精神、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即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基本类型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㈡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㈣垄断:在资本主义经济里,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0.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第一部分:客观世界的发展。客观世界有两种存在形式:一种是自在的存在,即自然界;一种是自为的存在,即人类社会。
第二部分:人的发展。人从事着物质生产实践,从事着社会实践。人是社会的存在物,是具有社会性的人。
第三部分: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它表现为社会运动形式。
31.因果联系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复杂性 32.时间一维性?
时间一维性是指——时间的不可逆性 33.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34.量变是质变的基础?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总是在一定质的基础上先从量变开始的。
②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③质变又会引起新的量变。一方面, 质变体现并巩固着量变的结果;另一方面, 质变又
8
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④量变可以转化为质变, 质变又可以转化为量变。如此循环往复, 以至无穷, 体现着事物的永恒的变化和发展。
35.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经历的阶段?
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过程中要经历:1.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它属于商品的流通过程。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2生产阶段,以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一定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3售买阶段即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
36.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由于生产技术是以手工劳动为基础,资本主义增加生产主要靠增加劳动量来实现,因此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就成为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首先采用的基本方法。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随着生产技术条件的不断改进和工人阶级反抗资本家延长劳动日的斗争力量的增强,资本家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争当领头羊,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结果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37.事物本质?
事物的本质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体。 38.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⑴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⑵实践--认识--实践的无限循环 ⑶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39.矛盾特征性?
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的矛盾及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9
40.因果联系?
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原因与结果之间的联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因果联系则是事物普遍联系中的一种联系。
因果联系有两个因素组成 其一是先行后续 其二是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比如 甲发生在乙前,并且,甲引起了乙的发生,即甲是乙的原因,乙是甲的结果。 41.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因为?
认为精神对物质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观点是形而上学,只看到物质第一性,精神不能脱离物质而存在,没看到精神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片面夸大了物质的决定作用。 A、精神与物质不具同一性; 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事物在人脑中反映不同于事物本身; E、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选择:DE
42.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提出的“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选择ABD
【解析】“白马非马”论明显将个别性、特别性夸大化,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它将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普遍和特殊割裂开来。所以正确答案为A、B、D。 43.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一般是选择题~
上层建筑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相对经济基础提出的,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 44.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当部门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会?
A 单位商品价值量降低 B 商品的使用价值量增加 C 单位商品价值量不变 D 单位商品价值量提高 选择AB
解析:A。生产率提高,生产时间缩短,投入的无差别劳动就少了,价值是看无差别劳动的,
10
价值量是价值的外在表现。CD 排除。
B。价值降低,价值量就低,同样货币购买的使用价值(其实就是商品)多。 45.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①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也称价值规律的实现形式和发生作用的形式。 ②等价交换是商品交换的一个重要原则。
③在现实生活中,价格与价值经常不一致,这是由商品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引起的,使价格上涨或下跌;反过来,价格的上涨或下跌也会影响供求关系,使供求趋于平衡,从而使价格接近价值。
④由于价格与供求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这样就会产生以下情况: 第一:价格的上涨和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它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第二:从一个较长时间来看,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还是与它的价值相一致。 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表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这一内容,始终作为一种趋势,作为一个规律在贯彻着。
46.在资本积累的过程中,实现个别资产增大的形式是?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直接以积累为基础的资本积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资本集中是通过改变既有社会资本各组成部分的量的组合来实现。 47.垄断高价与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垄断价格并没有也不可能否定价值规律。
1)垄断价格不是任意指定的,而是根据垄断企业实力的大小、市场的容量、非垄断企业的情况以及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产量等因素来制定的;(2)垄断价格的规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垄断价格的基础仍然是价值;(3)垄断价格不能增加或减少商品的价值,全社会商品价格的总额仍然等于商品价值总和;(4)通过垄断价格实现的垄断利润,其来源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垄断价格改变的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 48.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有?
19世纪早期,出现了空想社会主义著名代表人物,他们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49.一切社会物质的共同本质,共性是可知性吗?
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们不但能够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
11
本质。但必须强调指出的是,这只是揭示了认识发展的一种趋势,或者说是认识发展的规律性:即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认识的,从认识发展的趋势来看,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没有一个极限,或者说没有不可认识的界线。显然,这是就人类整体的认识发展趋势而言的。在具体的历史阶段或具体的时间点上,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却只能是有限的,甚至是极其有限的。处于任何具体历史阶段的人,必然还有许多问题是认识不了的。 50.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说明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中,要分清是非,辨别善恶,权衡利害。有益的事,应持之 以恒,促使它的质变;有害的事,应防微杜渐,阻止它的转化。 51.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指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经济基础是指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的内涵,要把握两点:其一,经济基础的实质是社会
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其二,经济基础和经济制度具有内在联系。经济体制的选择是否得当,对于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关系的自我完善和生产力的发展往往起着极为重大的作用。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和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政治组织等两部分构成。其中意识形态又称为政治上层建筑。它们之间的关系为: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其次,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影响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在阶级已经产生且矛盾冲突愈演愈烈的情势下,为了把阶级斗争限制在一定“秩序”之内,国家作为强制性的力量应运而生。国家的实质是一个阶级为维护其根本利益而建立起来的强制性的暴力机关,以保障其在政治上也成为统治阶级。国家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国家分为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和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政体是指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52.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积极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 识论的科学规定,它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之本质。认识论是关于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哲学就对认识
12
的本质及其规律作过各种各样的研究,因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认识论。在 这些理论中,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合理因素,但在总体上,都未能对认 识的本质和规律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不能算作真正科学的认识论。马克 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了以往认识理论的积极成果,创立了唯一科学的 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53.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但是商品经济并非是市场经济。(判断,错误)
商品经济不等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发达商品经济的表现形式和现代形态。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一、原始商品经济和简单商品经济,虽然也是一种商品经济形态,然而却不是市场经济。只有建立了统一市场和市场体系的商品经济才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市场化的商品经济。 二、以小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不是市场经济,只有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才能成为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社会化的商品经济。
三、在发达的商品交换中,经济关系货币化,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手段全面介入经济运行,才能形成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经济是货币化的商品经济。
四、一个国家的商品经济不能搞封锁垄断,闭关自守,而应全面开放,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把自己融汇于世界经济之中。只有在开放条件下,才能与世界经济接轨,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起来,形成现代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开放化的商品经济。 54.货币和生产资料都是资本?
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包含货币,还包括一些非货币资本,如机器、厂房、人工等等。货币仅仅指流通中的一种媒介,只有在其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时才能转化成资本。 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如货币、机器、厂房、原料、商品等,但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生产关系。 55.劳动力和劳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商品?(对)
1、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或用于交换)的对他人或社会有用的劳动产品。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3、商品是经过交换且非进入使用过程的劳动产品。
1、作为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换句话说,如果不是劳动产品就不能成为商品。比如,自然界中的空气、阳光等,虽然是人类生活所必需,但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所以它们不能叫做商品。
2、作为商品,还必须要用于交换。商品总是与交换分不开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用来交
13
换,即使是劳动产品,也不能叫商品。比如说在古代,传统的男耕女织式的家庭生产,种出来的粮食和织出来的布,尽管都是劳动产品,但只是供家庭成员自己使用,并不是用来与他人交换的,因而也不是商品。
3、对他人或社会有用。没有用就不会发生交换,有用才能发生交换。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为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既是具体劳动又是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千差万别的具体劳动创造出千差万别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指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生产性支出。它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关系:对立统一。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是用劳动时间来衡量的。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56“设想世界历史会一帆风顺按部就班地向前发展,不会有时出现大幅度的倒退,那是不辩证的、不科学的理论上是不正确的\
(1)社会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社会发展有决定性。人类社会在这方面也像自然界一样,实质上服从同一运动规律。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发展就体现了社会规律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人的自觉活动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利用社会规律,在社会主义遭受挫折时经受锻炼,坚定信心,促使社会主义向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2)第一,事物发展是否定之否定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同样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即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虽然人类社会总趋势是上升的,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社会过程中出现过多次王朝复辟,社会主义出现的严重曲折,都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必然性和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在事物发展中都起作用。任何偶然性背后都有必然性在起作用,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所以,社会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偶然性来实现和开辟道路的,某些偶然事件会造成社会发展的曲折性。所以人类世界的历史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还会出现大幅度的跃退
第三,新事物必然会战胜旧事物。因为这是事物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新事物辩证否定旧事物,更有远大的前途和生命力。
(3)社会主义是新事物,它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它经历一个长时间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新陈代谢原理的具体表现,但社会发展过程中新事物同旧事物的斗争有一个由弱到强、反复较量、逐步取代或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总之,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前进.
14
57.社会主义首先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是一种反常现象?(不对) 一、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的原因
第一,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同一社会形态的众多国家和民族向更高社会形态迈进的过程中,经济比较发达、制度相对完善的国家和民族,其社会形态的演进往往带有滞后的特点。因此,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独有的现象。
第二、本世纪上半叶,世界社会主义的革命突破虽然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究其原因,仍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由此而引发的其他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结果。
第三、二十世纪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兴起是和帝国主义战争联系在一起的。帝国主义战争,作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不仅给落后国家的革命造成有利的国内革命形势,同时,它也使帝国主义各国在战争中相互削弱,使资本主义统治链条上出现薄弱环节为革命的突破创造了有利的国际形势。
第四,任何一场革命都不可能在条件完全具备、万无一失的情况下进行,革命总是有风险的。对于革命者来说,不顾革命的主客观条件,盲目蛮干、搞冒险主义固然是不可取的,但在应当行动的时刻不敢行动或动作迟缓,同样也是不足取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总是将革命的胆略和求实精神结合,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抓住革命时机敢于革命,敢于取胜。
社会主义革命的突破都发生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基本矛盾以及由此引发的其他社会矛盾的空前激化。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战争向外转移危机和矛盾的必然结果。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