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发展 ---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支塘滚灯进张青莲小学”课题的实践与研究
赵智慧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艺术课程是在教育改革中诞生的新型课程,它是在我国已有的音乐、美术分科课程基础上构建的一门充满生机的综合课程。在艺术课程的实施中,必须促进学生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基本艺术能力的发展。各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师资、教学条件、社会资源、民族特色等实际情况在教学实施中有所侧重。艺术教学必须体现鲜明的人文特色。”因此,学校少年宫的舞蹈活动课就成为保存、继承和发扬传统滚灯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我所在的学校一贯重视本土滚灯艺术资源在舞蹈教学中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为了落实支塘滚灯艺术资源走进舞蹈课堂,我进行了《小滚灯校本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微型课题的研究。
一.支塘滚灯进舞蹈课堂的研究背景与现状分析 (一)研究背景
张青莲小学地处常熟东南边境的支塘镇,植根于支塘这片沃土的滚灯,是一种带有杂耍性质的传统舞蹈,也是一门古老的民间绝技。过去,支塘滚灯在常熟、昆山、太仓的交界处比较盛行。支塘滚灯起源于明代,相传为抗倭大将戚继光所创。滚灯,玩耍起来热闹而又精彩,表演娱乐性很强。每年的正月、二月,是农闲时节,民间常有庙会、灯会、夜会等活动,观者如云,常常堵塞通道。组织者就请滚灯来开道,既有艺术观赏性,又能解决人流阻塞的实际问题。平常没有
庙会等节庆活动时,一些滚灯艺人便会在晒麦场等开阔地方锻炼、表演,吸引当地群众参与其中,既获得了身心的愉悦,又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2015年支塘滚灯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学校的顾卫强老师也成为了支塘滚灯的传承人。
(二)现状分析
支塘滚灯文化遗产面临的危机:随着农耕文化逐步弱化,支塘滚灯也逐步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濒临失传。这项民间技艺已经断档了近六十年,是好不容易抢救出来的非遗项目。郁新作为支塘镇文化站站长,也是偶然了解到支塘滚灯的,凭着多年工作直觉,觉得这是一个地方文化瑰宝。2006年,他开始尝试着挖掘这已经埋藏数十年的滚灯表演。其实早年的滚灯表演,并不‘上台面’,表演者往往都是三教九流之士,社会地位不高,因此在史料记载中并不多。而且由于断了数十年,在各村的调研中,发现老艺人大多已经离世。顾卫强老师和郁新站长是支塘滚灯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人。在抢救的过程中,他们默默地做了8年关于“滚灯”的工作。但是支塘的滚灯的发展前景没有明确目标。因此,我认为要使支塘滚灯很好的传承下去,不但要发展成人滚灯队,而且必须要发展少儿滚灯队,利用我研究的这个课题和学校少年宫的平台,扎扎实实的开展支塘滚灯进舞蹈课堂的实践与研究。
二.传承支塘滚灯的实践与研究
传承工作一定要是具有创造性的,而不应该是死板、机械的。对于支塘滚灯这一传统的艺术的发展与传承,我们需要通过课题研究、
学术讨论交流、请滚灯传承人进课堂教学来吸取其艺术精髓,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地创新。这样,支塘的滚灯舞蹈才能保持传统魅力的同时,又具有新的活力。
(一)开发校本课程研究
为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利用学校少年宫的平台来开展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因此,我选择了《小滚灯校本文化建设的实践与研究》为微型课题,为创建特色的学校奠定了基础,对传统艺术的发展与弘扬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以微型课题设定的目标为教学目标,明确少儿滚灯队的教学目的
支塘滚灯进舞蹈课堂的教学目的,主要是利用乡村少年宫的舞蹈小组让学生学习支塘滚灯的技巧动作,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支塘滚灯艺术的审美能力。通过对支塘滚灯的学习,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的文化。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身体情况来针对性地进行滚灯技巧的学习,鼓励学生以滚灯传统技巧动作为基础来创造新的动作。以小组为单位编排舞蹈,让学生通过不断的探究来享受到学习滚灯舞的快乐,增强他们之间的团队精神和默契感。当然,最重要的是树立学生终身学习、表演滚灯舞的美好愿望。支塘滚灯现今的传承人顾卫强老师,他并不是与生俱来就会滚灯表演,而是在他对滚灯艺术热爱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的学习、研究和练习,使支塘的滚灯能够在他的手中发扬光大。
(三)明确教学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