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课题申报模板:3671-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分层次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分层次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1 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1 问题的提出

广泛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在校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高校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创业所依靠的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有梦想、有坚持的创业精神和善观察、会思考的创新意识。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和自身特点,以实践为导向,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培养体系,才能将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无限的作用,培养出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取得应有的社会效应。

2015年国务院发布36号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目前高等学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针对性实效性不强;实践平台短缺,指导帮扶不到位,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亟待健全”,并提出改革的总体目标“到2024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1.2 课题的界定

“创新创业”的教育方式主要可分为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和创业实战三种形式,然而,目前这三类培养模式基本处于各自为政的初始状态,相互促进的力度不够,更谈不上形成有分工、有层次的教学体系。

本项目的研究目的即对目前学院现有的各类“双创”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理清创新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者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之间的关系,使得学院现有的资源能够深度整合,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多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得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落到实处,为社会培养更多合格的创新创业人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早在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明确地将系统的创业教育作为现代人所必须接受的重要教育之一。事实上,西方发达国家开展系统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更加悠久,可以追述到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南加州大学等三所学院开办的本科创业教育专业。经过多年的研究,国外创新创业教育的逐渐形成了自身特点,包括:注重学生创业观念的培养;注重对创业专职教师的培训,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创业体验、知识和技能;注重体验式的创新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直接与社会部分资金接轨。 国内的创新创业教育始于2002年,教育部确立了9所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单位,标志着系统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正式开展。从整体上说,由于国内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系统化进程启动的时间较晚,加之相应法律法规和社会资源的滞后,中国创新创业教育中尚存在一定的缺失。随着国家在战略层次上对创新创业的重视,国内专家学者对系统化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活动也越来越深入,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王左丹在论文《“金字塔”式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提出了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作用机制和组织实施的金字塔模型,并阐明了三个金字塔模型的联系。王占仁在论文《“广谱式”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架构与理论价值》中提出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全覆盖”、“分层次”、“差异化”,并建立“通识型”、“嵌入型”、“专业型”和“职业型”四个层面的体系架构。江慧等人在论文《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

究》中,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分层次、多类型体系出发,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高校应该结合自身特点,有区别、个性化地培养不同层级的创新创业人才。刘长宏等人的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从“学生”、“教师”和“院校”三个层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体系进行了分析,为整合高校创新创业资源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践架构。文献《地方工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作者魏银霞等),则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分为:创新创业通识教育、创新创业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专题培训课程三个层面,试图将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去。

前三篇文献中,作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建设规划,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体系进行了划分,但并没有各对各培养模式的相互融合给出具体的解决办法,而且缺乏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实践方法。第四篇文献重点探讨了高校创新创业相关资源的组织和调配,但是没有更多地涉及具体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最后一篇文献虽然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层级的划分,但是所有层次都集中在教学方面,相对来说忽略了其他人才培养手段,与其说是层级,更像是“层面”,缺少对于创业竞赛和实践与教学的关联分析。 因此,在上述各种研究的基础上,有必要针对大部分高校目前创新创业开展的具体情况,建立一种有效、可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全局体系,使得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相关资源能够深入整合。让创新创业课程、创业竞赛、创业实践三者有机地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发挥出“1+1+1>3”的效果,更多地涌现出更好的“双创”成果。

1.4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本项目旨在对本科学校现有的创新创业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建立一套适合的创新创业分层次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创新创业相关资源的使用率,从整体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升,并加快创新创业教学成果向实践成果转化的速率。其具体价值以下三条:

(1)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水平,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使得学生在能力结构上更符合当前社会对注重创新、鼓励创业的要求,为创业竞赛和实践提供基础。 (2)以创新创业教学推动创新创业竞赛,锻炼更优秀、更富创新性思维的创业计划团队参与创业竞赛,同时也培养一批具有创业体验和技能的教师队伍,为学院在各大赛事上取得更好的成果起到支撑作用。

(3)以创业竞赛促进创业项目实践的展开,提升高校创新基地入驻项目的水平,合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孵化具有创新性,可能产生社会影响的创业项目,提高学院双创活动的普及率。

2 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2.1 课题理论依据

国务院所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4)》中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提升社会整体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办法,是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然而单纯的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为了联结校内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鸿沟,必然需要一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方法。本项目所提出的创新创业人才分层次培养体系正是融入了逐步深入、逐层推荐的理念,符合时代对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方向。

2.2 研究目标

本项目的总体研究目标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水平,具体目标如下:

(1)建立一套创新创业理论教学的改革方案,重视创业过程中的创新性,并能够从课程

教学中选拔出优秀的创新创业计划; (2)构建以创新创业通识和专业创新创业技术为指导基础的学生创业竞赛团队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团队参与创业大赛的成绩;

(3)建立一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生自身特点的实践创业团队支持机制,包括支持申报流程和评价机制,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

2.3 研究内容

本项目拟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如何在创新创业理论教学中,将创新和创业紧密的结合,使学生能够掌握制定富含创新性创业计划的能力;

(2)创新创业教师和专业教师如何高效地协调,共同指导学生创业团队参与创业竞赛的问题;

(3)如何结合高校特点和社会需求,制定针对在校学生的创业计划评价、筛选的问题。

2.4 研究假设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全国各大专院校在“十二五”期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并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储备人才。从国家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来看,有理由相信,在已经到来的“十三五”规划期间,创新创业教育将依然是国家、社会以及高校关注的重点,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有着实际的需求。

2.5 创新之处

本项目的创新之处在于:

(1)提出分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让创新创业课程教学、创业竞赛的参与和创业实践的展开不再各自独立发展,让它们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2)提出注重创新性的创业通识教育方案,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更多地思考,制定有效的创业计划;

(3)提出了针对本院特点的创业项目评估、筛选机制,为高校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开展提供了更加便利和有效的手段。

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步骤 3.1 研究思路

本项目计划整合高校现有的创新创业相关资源,建立一套分层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各层次培养模式之间资源 深度整合、相互促进,从整体上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

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本项目所研究培养体系中,各层次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如下:

(1)启蒙层:以提升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为目标的创新创业理论教学方案

“创新”和“创业”作为创业教育中两个密不可分的方向,成功的创业离不开创新,创新的成果又需要创业来落到实处。目前,很多高校开设了《创新创业》课程,对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然而,从近年来对申报者所在学校《创新创业》课程的学生考核作业——《创业计划书》的结果来看,同学们具备了一定创新思维和创业分析能力,但两者并没有有机融合在一起,大部分同学选择的创业项目是开办“饮品店”、“文印店”

等不具备创新性和技术含量的低端创业类型,这种类型的创业仅仅是重复性劳动,没有很强的竞争力,因此无法作为创业竞赛和创业实践等活动的主题。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课题组计划对现有的创业理论教学方案进行优化,将创新创业课程与其它相关课程(如《职业生涯规划与自我管理》、《信息处理》、《解决问题》)充分结合,力求让每个学生课上小组所提交的《创业计划书》都具备一定的创新性和技术性,并计划从中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和闪光点的学生团队,作为参与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等活动的基础群体。

(2)孵化层:“通识加专业”联合的学生创业竞赛团队培养模式

诸如“创新思维方法”、“创业项目选择”等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是每个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学生们所必备的,这些知识能够保证学生创业计划有坚固的理论支撑,是保证计划创新性的关键;同时,学生通过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是保障创业计划有一定技术含量,摆脱低端体力劳动的基础。只有在这两个方面均有出色表现的学生团队才可能在各级创业竞赛中获得优秀的成绩。一直以来,各个高校都十分重视和支持学生参与各级、各类的创业赛事,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超过半数的学生创业团队无法在这两个方面接受到专业的指导,甚至是一个方面的指导都没有获取,只能在艰难甚至盲目地摸索中前进。

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同时也为了集中优势资源,本项目计划设计一种创新创业通识指导和创业专业技能指导相结合的学生创业竞赛团队培养模式:从《创新创业》课程的考评中,筛选优秀的学生创业计划,通过创新创业教师、各专业系部教师联合指导的方式,实现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更有希望在创业竞赛中获取优秀成绩的重点团队。

(3)实战层: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创业实践团队支持机制

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和创业竞赛的参与,其根本目的是培养和锻炼学生创业团队,最终落到实处,形成真正的创业实践活动,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目前大部分高校都规划了专门的学生创业基地,并对实践创业团队提供了其他政策上和资源上的支持,孵化了一批学生创业队伍。然而由于创业实践团队选拔的局限性,能够把创业计划落地的学生数量,比起在校学生庞大的基数来说,并不算多,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指导思想还有一定距离。 为了促进学生创新创业的比例,本项目计划建立一种合理有效的学生创业实践团队的支持机制:一方面吸收政府资本、社会资本在选择支持项目时的有效手段,建立由“初筛”、“实地面试”、“复审答辩”等层级推进的创业项目公开选拔方法;另一方面,结合各高校自身的特点和社会的热点需求,有倾向性地设立评选、支持方法。无论最终有多少学生团队能够得到物质和资源上的支持,但通过此机制,更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到创业实践活动中来,提升学院整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

3.3 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收集国内外有关资料,确定研究方案、方法;对专业教师、学生进行访谈,收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相关,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

第二阶段:以2到3个(类)专业为例,通过对搜集资料的分析研究,试验性实施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培养学生创业团队,以实践数据和成效对方案、方法进行修正。 第三阶段:在前阶段工作的基础上,选择优秀学生创业团队,使用创业项目评估机制进行筛选,确认该机制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第四阶段:总结经验,凝练成果,使学院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水平有明显的提升,提交研究报告,申请鉴定验收。

课题申报模板:3671-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分层次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分层次培养体系建设研究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1问题的提出广泛的创新创业活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中,在校大学生是创新创业活动的主力军,高校则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大学生创业所依靠的除了扎实的专业技能外,更重要的是有梦想、有坚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5amj5blla38gut0xsx29kcek7hlwh013yq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