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知识点整理
一、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芳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似乎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鸡鸣狗叫到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跟桃花源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小孩都安闲快乐。
村里的人看到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做了回答。村里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做客)。摆酒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于是就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
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就更不必说魏晋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尽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以后,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向村里人告辞离开。村里的人对他说:“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标记。到了郡城,去拜见,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以前所做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兴地打算前往。但没有实现,不久因病去世了。此后就再也没有人打探桃花源路了。
二、知识点整理
1.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
答: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2.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
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美好境界,同时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
3.作者为什么虚构一个世外桃源?我们今天应当怎样评价?
答:因为当时社会动乱,政治黑暗,民不聊生,作者对此现实不满,就虚构世外桃源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 这理想境界反映了广大人民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但它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4.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
答:作者笔下的桃花源,虚构了这样一种理想社会:这里自然环境优美富饶;社会环境和平安宁;人民生活幸福快乐;社会风尚淳朴、热情好客。没有阶级,没有战乱,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理想世界。
这理想世界是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反映了广大人民的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争的愿望,也是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否定批判。但它又带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只能是一种空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5.文章主旨:★
本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描绘了一个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和平安乐、没有战乱的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三、文言词语积累
1、通假字
便要还家:要,通“邀”,邀请。 2、积累成语
世外桃源、豁然开朗、怡然自得、无人问津、鸡犬相闻、黄发垂髫。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世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西方也称乌托邦)
豁然开朗: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3、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鲜艳美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鲜美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 说如此 今义:这样 仿佛:
古义:隐隐约约 仿佛若有光 今义:好像 4、一词多义 舍:
①便舍船,从口入 (放弃、舍弃,动词) ②屋舍俨然 (房屋,名词) 志:
①处处志之 (作标记,动词) ②向所志 (标记、记号,名词) 寻:
①寻向所志 (寻找,动词) ②果,寻病终 (随即、不久,副词)
其: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 (这、那) ②既出,得其船 (他的,代渔人的) 为:
①武陵人捕鱼为业 (作为) ②不足为外人道 (对,向)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