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女硕士生为何状告教委
因为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被认定为造假,她随后接到了来自校方的警告处分。一系列申诉不成,28岁的王菁走出实验室,坚决地选择打一场官司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一年多的纷纷扰扰近期终于落下帷幕,到底谁是谁非呢?
暂未毕业的北大研究生王菁(化名)轻轻走进法庭落座,看似镇定的她,仍难掩饰内心的忐忑不安,被告席上坐着的正是北京市教委和作为第三人出庭的北京大学。 开题报告引发的纠葛
事情起因于2007年9月26日,北大医学部组织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的开题,王菁正在台上用幻灯片演示。突然,导师叫停,说:“这几张片子我怎么没见过。”王菁解释后,内心仍然不安,直觉告诉她事情不会这么简单。
今年28岁的王菁,2005年考入北京大学,在临床肿瘤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开题结束后,王菁回到实验室的公用电脑上寻找自己的原始数据,但是没有找到。王菁想,大不了再重复一下实验,“不就是一个开题报告嘛,仅仅是学生向老师汇报的一个拟做课题实验的设想,并不是实验研究的结果。”几天后,导师却把此事告诉了校方,称王菁不能提供原始数据,有造嫌疑。很快,学校成立了调查小组。
调查小组在查看了王菁的实验记录后,认为王菁的记录里没有与幻灯图片一致的实验记录,王菁的数据来自他人。2008年2月19日,
在学位评定委员会分会的会议上,调查小组和导师陈述了这一结果,专家经过鉴定发现她的图片与他人一样。王菁沉默几分钟后,承认了造假。随后,王菁亲笔书写一份长达三页的“认识我的缺点和错误”,自称“不应该未经允许使用别人的试验数据”。
但是对此做法,事后的王菁矢口否认,包括后来在法庭上的解释说:“当时我已经好几个月不能进实验室,压力非常大,其他老师也给我做工作让我承认算了,说只有‘端正态度’才能大事化小。在这种情况下,我违心地承认了。”
令王菁不可思议的是,学校偷换她的开题报告,“后来我才发现,我签字的打印版开题报告与我自己原来的有细微更改,其中有两张图片上的数据和他人的数据相同,因此学校指认我抄袭他人的数据。” 2008年6月2日,学校召开了听证会,6月10日,北大医学部依据《北京大学研究生基本学术规范》的有关规定作出了《关于给予王菁延期答辩、严重警告处分的决定》(北医(2008)部研字88号,以下简称88号决定),并送达王菁,对王菁给予延期答辩、严重警告处分。这个结果,让王菁很意外,同级同学都毕业了,她却需要延期,找好的工作也泡汤,“最让我不能忍受的是要背负学术造假的名声,这对一个搞科研的人来说是致命的打击。”王菁说,她越来越想不开,就给院长写信,向学校提出申诉,学校于2008年7月20日作出《北京大学医学部学生申诉复查决定书》,维持了原处分决定,并送达王菁,王菁仍不服,向市教委提出了申诉申请,但最终的申诉都无果。
回想起那几个月,王菁仍然难以释怀,一脸苦恼,她曾向市教委申
诉,但最终被驳,到2008年12月,开题报告事件的一年多后,王菁百般无奈下,最终选择了走上法庭,状告北京市教委。她在诉状中称,教委认定事实不清,要求市教委撤销学校对她的处分。而母校北京大学则作为第三人出庭。 女硕士生进法庭告教委
案件终于在2009年的2月6日开庭。开庭当天,王菁身着桃红色的棉衣,携带一沓厚厚的材料和代理人走进法庭参加庭审。看到现场架起的几台摄像机,王菁找到法官要求不坐在原告席上,“我不想让个人形象出现在媒体上,案件审理会涉及个人隐私”,法官最终应允,她选择了旁听席后排的一个角落坐下。
因此案备受关注,北京市西城区法院选择了网络直播,这让为此事颇为操心紧张的王菁的父母得以时时跟进法庭的进展,通过电脑观看庭审。然而,他们对这场诉讼并不看好,用王菁母亲的话来说是,“民告官哪有那么容易”。王菁的父母在春节前,才得知女儿在学校里受了处分,并最终去法院打官司的事情,“这孩子从小就拗,她认定的事就要做到底,她没有造假,怎能承受学校的处分呢。”
在法庭上,市教委辩称,北大处理结果合法,市教委作出的《学生申诉处理决定书》认定事实清楚,证据充分,程序合法,请求法院驳回王菁的诉讼请求。市教委向法庭提交了王菁开题报告幻灯片打印件,“这份报告被负责调查的学校专家确认为抄袭,此前她在核对时已签字确认”。市教委的工作人员还称,王菁在教委办公室将校方的一份证据原件当场吃掉一部分,“正好是王菁亲自签字的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