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观海初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远近结合)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3)提问: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想象一下,如果你是曹操,面对这样的景象,心中会想写什么。
目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以读带品
(1)思考:了解了《观沧海》的创作背景,跟随曹操一起观沧海景象之后,同学们觉得应该用什么样的情感来读这首诗?用一个词语来形容。 预设:豪迈、铿锵、激昂、霸气、慷慨 要求:齐读+个读。
老师继续强调朗读方法:语速慢一些,稳一些,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
(2)思考:诗人用来抒发情感的句子是哪几句?
预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多媒体展示这句话,要求男、女生分读。 (4)解释这几句话+再读创作背景。
(5)思考:曹操想要借这首诗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预设:“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表现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6)演读(配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展示,用曹操的口吻朗读《观沧海》。
指导:想象自己就是曹操,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的途中,身为主帅的自己,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自己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于是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写下了千古佳作——《观沧海》。让我们用豪迈的语气,用铿锵的节奏,用激昂的语调,去读出曹操的豪情壮志和远大抱负。 五、读诗歌·悟手法
1.提问:同学们,诗人在表达情感的时候,运用了非常精妙的艺术手法,比如之前分析过的“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手法。现在请同学们再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观沧海》这首诗还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2.多媒体展示: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提问: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这两组句子,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 明确:虚实结合——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对比《春》里的句子:
A“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B、“闭了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六、读诗歌·诵经典
读经典诗歌,诵千古美文,让我们一起背诵曹操的《观沧海》,用我们的朗朗读书声来展现大海般吞吐日月的壮志豪情! 七、课外拓展
阅读:曹操《龟虽寿》、《短歌行》 【板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点题 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远景
借景抒情 观景 实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静景)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动景)
虚写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教学反思】
新课标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朗读、思考、小组合作等环节进行教学,以期达到新课标的要求。我将“读”贯穿整个课堂,让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这是我认为值得肯定的地方。不足和困惑之处是,在赏析诗歌写景的句子是,对学生的提问和引导不够到位,这一点需要日后多加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