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试题(有答案和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山寺夜起 (清)江浸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该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分析。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________的写作手法。诗人“夜起”的缘由有二:怜惜眼前景,身为“________”(用文中词句填写)。
【答案】 (1)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解析】【分析】⑴ 句意是:那烟的颜色像云那样白,溪水潺潺流到了这荒野里的寺庙前。 运用比喻, 写月光照耀下的溪上水气如云样洁白,飘飘漾漾,散流在寺前。表面看起来,这不过是自然现象,并无妙处可言。但比起首联,却写出了水气的自然飘动的动态之美。而且,洁白的水气飘渺轻盈、流落无定,不禁让作者联想到自己漂泊无依的生活。这一联的描写除了用云气暗喻作者羁旅生活的特点,也是以乐景写哀情的重重一笔,妙不可言。
⑵ 这是一首描写羁旅行愁的诗作,当时作者遭遇离乱,漂泊他乡,心情孤独愁苦。作者住在山中的野寺里,孤独一人,对月思乡,感慨身世浮沉。 整首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抓住富有特征的景物来描写孤独凄凉的身世之慨,以乐景写哀情,更见其哀;以月色铺设情境,则无一处不孤寂愁苦,显示出轻巧和淡静。
故答案为:⑴比喻,诗人将白色的水汽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水汽洁白的色彩美,同时也突出了水汽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 ⑵景抒情(寓情于景或以乐景写哀情);无家客。
【点评】⑴考生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注意对重点诗句的赏析,在赏析时一定要结合诗句内容进行分析。
⑵考生在平时要熟知诗歌的每个要点,以及每种题型的答题模式。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黄州寒食诗(二首) (北宋)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须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定风波① (北宋)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本词作于1082年,即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年。
从以上两首诗和一首词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解析】【分析】此诗是苏轼由寒食节降雨伤情吟出的,南国晴日本寡鲜,又逢寒食雨绵绵,使失意人更添几分凄清之感。“破灶”中的“湿苇”难以煮“寒菜”,哪里有寒食节日的气氛,只有旷野上的乌鸦衔着片片纸钱低飞孤鸣……苏轼此时归心似剑,可那“深九重”的“君门”又可望不可及。他想归隐田园,了此一生,可落叶归根的故乡遥遥万里,自己身难由生。进退不能,苏轼感到穷途末路,悲痛不已,他的心已如寒食节的死灰不能复燃了。《定风波》该词作于黄州谪所。借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抒写了作者任天而动、苦乐随缘、开朗达观、意存归隐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描绘了一幅极传神的\东坡雨中行吟图\,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何妨吟啸且徐行的潇洒气度,流露出悠游自在、“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达观之思,揭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恬淡妙境,也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
故答案为:我读出了一个内心痛苦却乐观豁达的苏轼。面对贬谪黄州“苦雨”“萧瑟”“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的悲苦生活,苏轼的内心是充满悲愤的,既有生活艰辛的苦闷,又有“病起须已白”、心念朝堂“拟哭途穷”的悲凉;但他却能面向苦痛转换自己的心态,在风雨中“竹杖芒鞋”“何妨吟啸且徐行”,用积极的心态豁然相迎。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梦微之 (唐)白居易 晨起临风一惆怅,
通川湓水断相闻。 不知忆我因何事, 昨夜三更梦见君。 酬乐天频梦微之 (唐)元稹① 山水万重书断绝, 念君怜我梦相闻。 我今因病魂颠倒, 唯梦闲人不梦君。
【注】①元稹,字微之,别字威明,河南洛阳人。唐朝大臣、诗人、文学家。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白居易和元稹同时遭贬。
“梦”是诗中寄托情思的载体,“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上面两首诗都写了梦,却各有异同,请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
【答案】 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解析】【分析】考查两诗歌“梦”的含义。要求从写法和情感两方面简要分析。“梦”是一往情深的精神境界。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但写法截然不同。白诗是这样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白诗不直说自己苦思成梦,却反以元稹为念,问他何事忆我,致使我昨夜梦君,这表现了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诗从对面着墨,构思精巧,感情真挚。白诗用记梦以抒念旧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心境,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做梦包含了希望与绝望之间极深沉、极痛苦的感情。元稹更推进一层,把不能入梦的原因作了近乎离奇的解释:我本来可以控制自己的梦,和你梦里相逢,过去也曾多次梦见过你。但此刻,我的身心已被疾病折磨得神魂颠倒,所以“惟梦闲人不梦君”。这就把凄苦的心境写得入骨三分,内容也更为深广。再说,元稹这首诗是次韵和诗,在韵脚受限制的情况下,别出机杼,更是难得。根据以上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白居易和元稹两个人都写了梦,用入梦表达思念之苦,为自身遭遇的郁闷,同病相怜的悲苦。白诗中有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中有对朋友关心自己的感激之情。从写法上看,白诗用故人入梦书写对元稹的关切、思念之情,元诗一反其意,以不曾入梦写凄苦心境。白诗用入梦写苦思,是事所常有,写人之常情;元诗用不能入梦,写不能成梦的凄苦,梦见的净是些不相干的人,偏偏没有梦见你,是事所罕有,写人之至情。 【点评】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艾青诗选﹒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岸
(1)诗中的“礁石”象征了什么? (2)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全诗采用了________的艺术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歌咏,寄寓了深沉的生活哲理内涵。诗歌形象________、________,洋溢着一种________情绪。 【答案】 (1)“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2)拟人、比喻、对偶。
(3)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解析】【分析】(1)《礁石》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小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故象征一切被压迫的民族,一切被压迫的人民抗击旧世界的力量。
(2)①它的脸上和身上——运用拟人,把礁石当成人写。②含着微笑,看着海岸——运用对偶,对仗工整。③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把浪打在礁石身上的状态比喻成刀砍一样。④用“扑过来”描写浪花,无疑,是把浪花比喻成“人”的写法,本来没有生命的浪花,好像也有主观意志,能主动对礁石发起攻击。而接下来的是:写礁石“打碎”浪花,同样把礁石拟人化了,客观事物的相磨相荡,仿佛是人与人的斗争。这里,就有了比喻、拟人,同时,在更深的层次上,有“移情”的作用。
(3)①“海洋”:象征着各种困难的根本,象征着人类劣根性和罪恶的源泉。②“礁石”:象征了不向命运低头的诗人自身,也象征了我们民族的那种不可或缺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③“微笑”的含义:在艰难困苦面前是一种自信,在残酷的敌人面前是一种强者的藐视,在欢乐与胜利的时刻是一种舒畅。④《礁石》告诉我们要以微笑的方式生活,无论你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强调表达了那种坚韧、不折不挠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礁石”象征了敢于面对一切厄运而又顽强不屈的人; ⑵拟人、比喻、对偶;
⑶象征;明朗;纯净;昂扬奋发的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形象和诗歌思想情感的鉴赏评价的能力。分析诗歌形象应走好
三步:①分析形象描写,识别性质。②概括描述形象特征。③展示形象的意义。因此,简答题答案也应有以下三部分构成:①诗歌塑造了(描述了)什么形象(意境)。②形象(意境)的基本特征(如何展现的)。③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明白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是答题关键;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5.参照示例,根据提示,赏析《村晚》。 示例: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字词赏析】“敲”“落”极富情致,颇见主人候客的急切之状和焦急难耐的心情。 【情感表达】借蛙声喧闹,映衬夜晚的寂静,表达诗人落寞失望的情怀。
村晚 (宋)雷震
草滿池塘水满陂① , 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①陂:池塘的岸。②清:水波纹。③腔:曲调。
【答案】 【字词赏析】“横”字表明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情感表达】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解析】【分析】 (1)此题属于字词赏析题,要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和感情的基础上从诗中挑选出富有表现力的字进行赏析。如\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信”,这里是随意的意思,表明牧童是随意地吹奏曲子,表现牧童的悠闲自得。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据此可知,诗人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1) “横”字表明牧童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 (2)借牧童在牛背上随意坐着及吹着笛子,写出了乡村环境的幽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点评】(1)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