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养的态度
进行家庭教育,自始至终必须遵循一些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处理和解决子女教育中的种种问题,必须坚持正确的教育态度。
正确的教育态度是指不论什么样的家庭,也不论什么样的子女,家长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都必须要遵循的指导原则,或者称为实施科学的家庭教育的依据。这些原则和依据,是根据一般教育的规律、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家庭教育的特殊性提出的。
一、理智施爱 爱而不娇
父母爱子女,这是人的天性,也是人之常情。爱是一种内心体验,是一种积极而强烈的感情,表现为一种倾向,一种态度,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推动力量。
要使自己的爱对子女的成长发育有积极作用,必须对子女施以正确的爱。那么,怎样爱子女才是正确的呢?
1、要严格要求,不能一味迁就(延迟满足--意志锻炼)
在一定情况下,对于孩子物质上和精神上的需求不但不能给与满足,反而要予以限制,这也是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向父母提的要求,不见得都正确,都合理。比如,有的孩子爱吃巧克力,吃起来没够;有的吃饭挑食,一点蔬菜也不吃;有的孩子自己已经会独立吃饭,偏要别人喂;有的孩子自己会独自游戏,也非要父母总陪她玩不可;有的只爱听表扬,不爱听批评;有的玩具已经有了,还非要买不可;孩子上学了,自己能独立回家,还要父母接送;写完作业,自己懒得检查,非要父母检查;书籍文具自己不收拾,每次都要家长代劳;极个别的孩子以打人为乐趣,不让打就不干,等等。孩子的这些要求都是不正确的,不合理的,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普遍存在。作为家长应当对孩子的要求和需求有个分析和判断。正确的、合理的,应当予以满足;不正确的、不合理的,哪怕是再强烈、再迫切,也不能予以满足。家长绝不能感情用事,一味地迁就、姑息、放任。
2、爱子女的动机和效果要统一
对孩子的教育,如果只讲动机好,而不考虑后果如何,也是有害的。比如,孩子上学了,父母每天帮孩子收拾书包、文具,生怕孩子丢三落四,带不齐学习用具,学习受影响;孩子做完了作业,由他自己检查不放心,父母每天代替孩子检查。这种做法,父母的动机是好的,想让孩子学习好,成绩好,但父母没有想到,这样越俎代庖,就会养成孩子的依赖思想,很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学习最终是有害的。有的父母看到孩子学习上有了进步,就给孩子发奖金。这种做法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鼓励、表扬,也是父母对学习不断进步的孩子的爱。但父母没有想到,若总是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把孩子引导到单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而学习的道路上去,而且物质刺激使用得太多,“物质”也发挥不了“刺激”作用。(转移了孩子学习的动机)
3、要从子女的长远利益出发去施爱
有些父母缺乏远见,只顾子女的眼前利益和幸福,根本不考虑子女将来怎么样。有的父母从孩子年幼时就把孩子的物质生活安排得非常舒适、优越,让孩子尽情享受,任意挥霍钱财,一旦养成了大手大脚的习惯,图享受的恶习,一点苦也不能吃,将来是不会有什么幸福的。如果有的家长靠自己手中的权力千方百计地为孩子安排舒适清闲的工作,而不让孩子去奋斗、去努力,学到真才实学,学会自立,那么,将来这样的孩子靠父母的荫护过生活,能有什么出息,有什么作为,有什么造就呢?这并不是对子女真正的爱,而恰恰是害。(例子触龙说赵太后)
二、量力而行 循序渐进 1、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有的家长过早地强迫孩子学习书本知识,是受了社会上那种对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作用过分夸大的影响。认为孩子小时候不聪明,大了肯定成不了才;小时候教育不抓紧,抓不出成效来,以后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无数事实表明,一个人的智力在早期没有得到开发,并不一定影响他以后的发展。早期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并不起绝对的决定作用。每个孩子的智力的发展具有相对的个性,有的发育早一些,早期开发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有的智力发展较晚一些,过早地开发也不见得起什么积极作用。
盲目地给孩子“早餐”,脱离孩子的实际,不见得有什么好处,弄不好还会有害。当然,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早期教育的作用,反对实行早期智力开发,而是主张从孩子的实际出发进行智力开发,科学地进行早期智力教育。
正确的做法,应当从孩子大脑不太成熟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出发,多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开阔眼界,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爱护并注意训练他们的多种感觉器官,提高他们观察事物的能力,注意孩子的身体保健和锻炼,注意劳逸结合,不可给他们大脑以过重的负担。这样做,才会有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为以后的长期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不要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
孩子从出生到生理、心理发展成熟大体分为六个时期,亦称六个年龄阶段,每一个不同年龄阶段,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表现出区别于其他年龄阶段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乳儿期:从出生到生后第一年。这一阶段,孩子软弱无能,各种器官稚嫩而脆弱,功能不发达,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差,经不住强刺激,缺乏抵抗能力,不能自由活动和行动,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成人的关怀和照顾。但是,乳儿期是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人生中的第一个生长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孩子的身高、体重一般都要增加几倍,脑重量也增加很快,各种感觉器官的机能迅速发展。
婴儿期:从一岁到三岁,或称为“先学前期”,即托儿所阶段。这一阶段孩子身心
发展速度也比较快,学会站立,行走,具备一定独立活动能力,接触的事物多了,语言也得到发展,能与人交往,各种感觉器官进一步发达,情感也变得丰富。
幼儿期:三岁到六七岁,亦称“学前期”,指的是幼儿园阶段。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进一步发展,骨骼、肌肉的机能增强,活动能力提高,活动范围扩大,眼界更加开阔;兴趣广泛,求知欲增强,以游戏活动为主,是进入学校学习的最后准备阶段。
儿童期:从六七岁到十一二岁,亦称“学龄初期”,大致相当于小学阶段。这一阶段,孩子进入学校,其活动内容由以游戏为主转为以学习为主,开始了系统的学习。生活环境和生活内容发生巨大变化,使他们的身心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骨骼进一步坚硬,肌肉力量进一步增强,跑跳自由,大脑重量接近成年人,有强烈的求知欲,其思维形式仍以形象思维为主。
少年期:从十一二岁到十四五岁,亦成为“学龄中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这一阶段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身高、体重迅速发展,男女孩子都出现第二性征,性机能基本成熟,从外表上看俨然是一个“大人”。其思维形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理解、接受知识的能力大大增强,但又具有许多幼稚的心理特征,是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时期,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状况。这一时期的孩子有强烈的成人感,强烈要求独立自主,自己支配自己的言行,对成年人不想以前那样依恋和依赖了,进入“心理断乳期”。但是,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又比较差,思维比较偏激,好走极端,不愿意接受成年人的管束。这一阶段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
青年初期: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大体相当于高中阶段,进入学龄晚期。这一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基本成熟。 三、全面发展 因材施教
1、处理好全面发展和发展特长的关系
家长创造条件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使之发展一技之长,可以使孩子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也可以为国家、社会造就具有特殊才能的专门人才。但究竟发展孩子哪个方面的特长,不能完全凭家长的主观愿望和意志,不能把家长的兴趣爱好强加给孩子,也不要受社会上某种风气的左右,赶什么时髦;也不要刚刚看到孩子对某方面的活动发生了一点兴趣,就过早地给孩子定向。正确的态度应当是,从孩子年幼起,就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活动,使他们的兴趣得到充分的发展。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步对某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并有了较为强烈的追求以后,再将孩子的特长发展方向确定下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千万不能过早地定向。因为孩子年幼,其兴趣爱好非常广泛而又很不稳定。家长必须注意到这个特点,免得在发展孩子的特长上出现盲目性。 2、针对孩子的不同个性因材施教
个性这个概念含义非常广泛,但主要表现为气质、性格、兴趣和能力等方面。所谓气质,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的脾气、性情,是指人的情感发生的速度、强度,情感发生的外部表现和活动的灵活性等方面的特征的综合。比如,有的孩子情感强烈激动,常常大哭大闹;有的则情感淡漠,遇事反应不大强烈。有的孩子易动感情,一触即发,或哭或笑;有的则是动情迟缓。有的一高兴就喜形于色,手舞足蹈;有的则外部表现不太明显。总之,人的气质是千差万别的。
对于人的气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朴素唯物论者、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和加仑经研究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体内的黄胆汁、血液、粘液、黑胆汁这四种体液多少决定的。有的人易怒、动作激烈,是因为体内黄胆汁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胆汁质”;有的人热心而喜欢运动,是因为体内血液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多血质”;另一种人冷
静而善于算计,是由于粘液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粘液质”;还有一种人,神经过敏而又易于郁闷,是因为体内黑胆汁过多,这种人的气质称为“抑郁质”。
现代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对高级神经系统的实验研究,发现神经系统有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三种基本特性。由于三种不同特性的不同组合,从而形成了人的四种不同气质类型:第一,强而不平衡的类型,这种人易兴奋、易怒,难以控制,叫“兴奋型”;第二,强、平衡又灵活的类型,这种人爱动而且行动迅速,但情绪易变化,叫做“活泼型”;第三,强、平衡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人的性情发生缓慢而又持久,动作迟缓,叫做“安静型”;第四,弱型,这种人情感发生缓慢微弱,动作迟缓,叫做“安静型”;第四,弱型,这种人情感发生缓慢而又持久,动作迟缓无力,叫做“抑制性”。
就气质类型本身来说,并无好坏之分,各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可能成长。但是每一种气质类型的人都存在着易于向积极的或消极的品质发展的可能性,这应当引起家长的高度注意。比如,明显“胆汁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勇敢、爽朗、有进取心的品质,但也容易出现粗心,粗暴等缺点;具有“多血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活泼、机敏、有同情心、爱交际等品质,但也容易出现轻浮、不踏实、感情不深挚等不良习惯;具有“粘液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稳重、坚毅、实干等优良品种,但也容易变得冷漠、傲慢、固执而拖拉;具有“抑郁质”特征的孩子,容易形成细心、守纪律、富于想象力等品质,但也容易出现多疑、怯懦、孤僻和缺乏自信心等弱点。
所谓性格,它与人的气质关系密切,但又不同于气质。它主要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比如,人们往往用谦虚、城市、勇敢、善良、骄傲、怯懦、虚伪、凶恶等等,表示人的各种性格特征。这些特征相互结合,构成一个整体这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发展形成的。人生下来的时候,只有神经系统活动的个别特点,无所谓什么性格特征,幼小的孩子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对现实的态度,他们的行为方式也没有定型。婴儿的行为完全受周围的成年人左右,成年人叫他做的,就照着去做,成年人不允许的,他就不做。到幼儿期,孩子开始出现性格上的个性倾向性,对现实有了一定的态度,开始表现出初步的行为方式,但是这些都处于萌芽状态,很不稳固,易受外界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差异越来越明显。
人的性格不同于气质,它有好坏、优劣之分。家长要特别注意孩子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这关系到孩子养成什么样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关系到孩子将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 人,千万不能粗心大意。孩子形成某种性格特征是有一个过程的,开始可能不太明显,而一 旦形成,就难以改变。优秀的性格倾向,家长发现后要及时予以强化;出现不良的性格苗头,家长要及时发现,及早加以纠正,防微杜渐。
所谓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物,获得某种事物或接近某种事物的稳定的心理倾向。人与人之间的兴趣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在兴趣方向上,有的孩子喜欢小动物,有的好舞刀弄枪,玩打仗,有的爱写写画画,有的爱唱歌跳舞,有的喜欢学习文科知识,有的喜欢学习理科知识等,兴趣的指向各不相同。在兴趣的广泛性上,有的孩子对什么都感兴趣,兴趣非常广泛;有的则只对某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活动感兴趣,兴趣范围很狭窄;有的则是什么也不感兴趣。在兴趣稳定性上,有的兴趣很稳定,能持之以恒;有的则是见异思迁,很不稳定,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有对那个感兴趣,变化无常。
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广泛的兴趣爱好对于发展孩子智力和能力是很有好处的。家长关系子女成长,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应当非常珍视孩子的兴趣,创 造条件,培养、发张他们的兴趣。即或是子女不能成为某种特殊的专门人才,一个人
有广泛的兴趣,对他的身心发展也是有好处的,他一生的生活也是会充实的、幸福的。
所谓能力,它是指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一般能力是指在多种活动中都普遍要有的能力,如观察力、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等。特殊能力则是指某种特定活动中所必须的能力,如绘画能力、创作能力、演唱能力,等等。这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能力越发展,特殊能力发展的条件就越多;特殊能力发展了,也会促进一般能力的发展。
孩子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特征的不同,要求家长对子女进行的教育、训练也要因人而异,区别情况分别对待,做到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只有这样,家庭教育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成功,才能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四、态度一致 教育统一
1、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要一致
家长对待子女的态度要一致,是指在某一时、某一事的教育上,所有家长要态度一致,家长之间不要矛盾、对立。在对子女一时、一事的教育上,究竟持什么态度,是严一点,松一点;是批评,是表扬;是肯定,是否定;对子女有什么样的要求,要求有多高,掌握什么分寸;对子女进行什么样内容的教育,采取什么方式方法,如何进行教育,等等。这在事先要使所有家长有一个统一的认识,有一个一致的态度,不能各行其是,谁想怎么管教就怎么管教。 2、家长对所有子女要一视同仁
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家长对子女不能有亲有疏。不能对这个孩子放任自流,要求很松,对另一个要求却很严。不能对有的孩子很关心,对另外的孩子很冷淡。更不能偏宠、偏爱一个,而讨厌、歧视其他的子女。这样做危害极大,被宠者可以为所欲为、任性骄横、不服管教,养成坏毛病;被歧视者容易产生自卑对立情绪,不利于孩子健康生长,不易接受家长管教。同时,对子女不一视同仁也会在同鲍兄弟姐妹之间造成隔阂和矛盾,使子女不和睦。
3、对子女的态度要一以贯之
对子女进行的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青年时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阶段,长达十七八年之久。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对子女的管理教育,应当始终保持积极负责的态度。不能在某一阶段严格要求,坚持正确原则;而过一段时间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放弃正确的原则。加入像这样不能一以贯之、始终如一的话,前一阶段的教育也会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