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本讲复习脉络:
考点分层突破:
考点一| 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
1.能量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 表现形式 地壳 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板块构造理论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是运动的,板块内部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较为剧烈。
(3)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1.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运动方向 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形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①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相互关系 分;②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其他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内力形式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火山、熔岩高原等 地震 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动 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2.板块运动及其形成的地貌 断裂带 板块边界类型 所经过的著名山脉、海沟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环太平洋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地震带 边界)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消亡边界)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界)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 非洲板块内部(生长边界)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喜马拉雅山脉 东非大裂谷 红海、死海 非洲断裂带 大西洋断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及亚欧板裂带 块(生长边界) ●考向1 主要内力作用形式及影响分析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到长白山天池边上的游人会发现这样一种石头:遍身气孔,看上去满目疮痍,入水不沉,这就是著名的长白山浮石。下图为王娟同学拍摄的天池自然风光及天池周边“浮石”图片。据此完成1~2题。
1.长白山天池形成源于( ) A.火山活动 C.地壳下陷
B.溶洞塌陷 D.岩石崩塌
2.关于“浮石”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浮石”中能找到动植物化石 B.“浮石”孔隙源于外力侵蚀 C.“浮石”与大理岩岩性相同 D.“浮石”源于岩浆喷发
1.A 2.D [第1题,长白山天池是典型的火山湖,由火山喷发而成。第2题,火山口附近的岩浆岩遍身气孔,为喷出型玄武岩(浮石是火山爆发的岩浆在空中凝固后胶结成密度较小的石块);能找到动植物化石的是沉积岩;岩浆岩源于内力作用;大理岩是变质岩。]
●考向2 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2017·山东联考)某同学利用铝盆、海绵、蜡烛、水等材料设计了一个模拟地球板块运动的实验(如下图)。实验中发现蜡烛加热区的水流上升,两块海绵向左右两侧方向运动。读图完成3~4题。
3.该实验模拟的板块运动和板块边界分别为( ) ①碰撞挤压 ②张裂作用 ③生长边界 ④消亡边界 A.①③ C.②④
B.①② D.②③
4.下列地理现象与该模拟实验原理相似的是( ) A.渭河谷地的形成 C.青藏高原的隆起
B.日本福岛地震的发生 D.东非裂谷带的形成
3.D 4.D [第3题,海绵向两侧运动说明是张裂运动,为生长边界。第4题,东非裂谷带是由板块的相背运动形成的,渭河谷地是由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青藏高原是由板块的碰撞挤压形成的,福岛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是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的消亡边界。]
规律总结
板块运动的特殊区域及地貌成因总结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中南半岛、东南亚、小亚细亚半岛、太平洋西部岛弧链位于亚欧板块;格陵兰岛、西印度群岛、火地岛属于美洲板块;马达加斯加岛属于非洲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生长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3)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考点二| 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知识类考点——由浅入深 逐层突破
1.能量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 现 风化作用 因 素 温度、水、生物 作 用 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 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堆积作用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图文助记 1.内、外力共同作用使地表形态不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