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FDA在最近更新的暴露前预防性治疗(PrEP)指南中建议四类高危人群接受治疗
美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FDA)于近期更新了艾滋病病毒(HIV)暴露前预防性治疗(PrEP)的指南,并在《发病率死亡率周报》(MMWR)上颁布了这一指南。美国CDC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性肝炎、性病和结核病预防部主任Jonathan Mermin博士对该指南的更新进行了详细解读。
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指出,基于前期的临床试验研究结果,如果持续使用这种被称为艾滋病暴露前预防(PrEP)的治疗方法,能使艾滋病病毒感染率减少90%。
美国CDC主任Tom Frieden博士指出,艾滋病病毒感染是可以预防的,每年在美国有大约5万例新增的HIV感染者。PrEP结合其他预防方法,有可能帮助高危个体进行自我保护,从而减少艾滋病病毒新发感染人数。
目前的研究发现,每天服用固定剂量的替诺福韦和恩曲他滨(Truvada)可以长期有效地预防HIV感染。美国CDC接纳了这一建议,并将其写入最新版的指南中。根据新的指南,CDC建议下列四种高危人群接受暴露前预防(PrEP)治疗:
⑴ 任何以HIV阳性者为性伴侣者;
⑵ 在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或在近6个月已经诊断出性传播感染的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以及与最近一次HIV检测呈阴性者保持非单一性伴侣关系者;
⑶ 在性行为中不使用安全套或在近6个月已经诊断出性传播感染的同性恋或双性恋男性,以及与最近一次HIV检测呈阴性者保持非单一性伴侣关系者;与HIV高危人群(艾滋病毒感染状况未知的注射吸毒者或双性恋男性) 发生性行为时不常使用安全套,或者与最近一次HIV检测呈阴性者保持非单一性伴侣关系者;
⑷ 任何在最近六个月注射非法药物者、共用注射器具或正在戒毒者。 据估计,美国有多达275000名未感染HIV的同性恋和双性恋男子,还有140000名HIV状况不一致伴侣中的未感染者都将从中获益。作为一名临床医生,必须提高对这种新预防干预措施的认识和了解。并确保自己的患者不被HIV感染。但是新增的预防保护措施主要还是依赖于医生和病人的配合。
Mermin博士重点解读了指南中的3个关键点。
坚持服药尤为重要。只有每天按规定服用药物,PrEP才是有效的。例如,
在一项有关男男性行为者和变性女性的研究中,PrEP可使其HIV感染率总体下降44%;在自我报告依从性达90%以上的人群中,这一下降比例上升到73%;而那些完全依从的人群中,HIV感染减少了90%以上。
其次,PrEP只适用于未感染HIV者。如果对HIV感染者采取PrEP会增加药物耐受的风险,这就要求在进行PrEP之前要进行艾滋病病毒相关检测——抗原或病毒RNA以及抗体。同时也应该询问这类高危人群近期是否出现病毒性感染的症状,因为这可能是急性HIV感染的迹象。对接受治疗者应每隔2-3个月重新检测,以确认他们是否感染了艾滋病毒。
PrEP的副作用较为罕见,大多是在服药后第一个月出现恶心和呕吐等轻微的副作用。偶尔也会发生轻度肌酐清除率降低。
总之,Mermin认为,虽然疫苗等治疗手段将来可能结束艾滋病毒的传播,但PrEP可以改变美国当今艾滋病病毒流行的现状。临床医生应该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确保在适合的情形下、以正确的方式在应该接受治疗的人群中应用PrEP。临床医生可以通过如下途径来减少新发HIV感染:
?为HIV感染高危人群提供HIV预防信息、安全套及药物治疗,如果有指征即可以采取PrEP。
?为HIV感染者提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以及减少传播风险的信息,并鼓励他们让其性伴侣也接受HIV检测。
FDA的这一指南还就如何帮助患者坚持PrEP提出了具体的建议。政府鼓励医务人员促进PrEP在适当的人群中与安全套和其他已经证明可降低风险的策略的联合应用。
在该指南的一份补充说明中还列入了检查表和面对面的沟通指南,以便帮助临床医生完成PrEP处方和咨询。
负责起草修改这一指南的美国CDC艾滋病病毒/艾滋病室的流行病学专家Dawn K.Smith表示,PrEP是预防HIV感染的新手段,需要患者与治疗提供者之间持续不断的合作。需要坚持每天服药和定期的有关监测、咨询及检测的医疗随访才能发挥效能。人们应该和医生一起决定是否适宜采用PrEP,对某些人而言,PrEP可能提供了一个非常适宜的帮助其自身免受HIV感染的策略。
目前,CDC和有关机构正在进行相关的试验性研究和论证项目,以找到在能够覆盖到HIV高危人群的场所中提供PrEP的最为有效的方法。
纽约市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医学和传染病教授Michael Mullen也表示,我们和CDC一样也认为PrEP能有效性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高危人群的风险。但须强调的是PrEP不能也不应该被单独用于预防艾滋病病毒感染,它必须结合使用其他有效的预防措施包括安全性行为、定期检测性传播疾病以及了解性伴侣的艾滋病病毒状况。
总而言之,PrEP是一种或将改变艾滋病流行态势的有效措施。
资料来源:http://
妇女在妊娠期间及产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增高
据《美国科学公共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近期刊载的一篇研究报道,生活在艾滋病病毒(HIV)高流行地区的妇女在妊娠期及产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风险较高。
来自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Alison Drake及其同事发现,在妊娠期间及产后感染HIV的妇女与慢性HIV感染的母亲相比更有可能将病毒感染传播给其后代。
研究人员通过回顾既往已经发表的相关研究报告,再利用模型对HIV感染发病率以及妊娠和产后状况与HIV感染发病率、病毒的母婴传播(MTCT)率及传播风险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评估,最终得出以上的结论》
研究人员发现,妊娠及产后妇女中综合HIV感染发病率为3.8/100人-年。此外,非洲国家这类高危人群中的新发HIV感染人数也明显高于非非洲国家,分别为3.6%和0.3%。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非洲妇女中,那些近期感染HIV的妇女在产后期间发生HIV母婴传播的风险比慢性HIV感染女性高2.9倍,妊娠与产后期间的综合母婴传播风险高2.3倍。
尽管研究结果受限于纳入回顾的研究质量的差异,但这些结果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结果提示应该向居住在HIV感染高流行区的妇女在妊娠期间及产后
阶段反复提供HIV检测以便即使发现意外的HIV感染;同时应该优先考虑预防妊娠期及产后阶段的HIV传播,例如告知妇女在这一阶段的生活中使用安全套以避免传播感染。
研究人员指出,应该重视妊娠及产后阶段的HIV感染的检测和预防,这对于降低HIV母婴传播风险也是至关重要的。
资料来源:PLOS Medicine.25 Fab,2014
拉替拉韦用于治疗艾滋病病毒和结核复合感染有效
由于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临床对艾滋病病毒感染与结核病的联合治疗方案变得复杂化。研究人员就拉替拉韦(raltegravir)替代依非韦伦(efavirenz)用于治疗艾滋病病毒(HIV)和结核复合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
来自英国的研究人员对拉替拉韦治疗HIV和结核复合感染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替拉韦(400mg,bid)可以替代依非韦伦治疗HIV和结核杆菌复合感染者。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柳叶刀-感染性疾病》上。
这项研究为多中心、非对照、开放标签的随机临床2期试验,巴西和法国的8个位点中进行。根据计算机生成的随机序列,研究人员将未曾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成年HIV和结核病复合感染者(年龄≥18岁,血浆HIV RNA载量>1000拷贝/毫升)随机分配到拉替拉韦400mg组(400mg,每日2次)、拉替拉韦800mg组(800mg,每日2次)或依非韦伦(600mg,每日1次)加替诺福韦和拉米夫定组(1:1:1 ;按国家分层)。受试者在结核发病后开始研究性治疗。
主要研究终点事件是所有至少接受过一种剂量的研究药物(改良后的意向治疗分析)的受试者在24周时实现病毒学抑制(HIV RNA <50拷贝/毫升)。研究人员记录了未能达到主要终点的受试者死亡、停药及失去随访的情况,并在所有受试者中对受试药物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
研究时间为2009年7月3日至2011年6月6日,研究共招募了155例受试者并随机分组。其中153例(每组51例)至少服用了一种研究药物,并列入初步分析。共有133例(87%)受试者完成了48周的随访,在24周时,拉替拉韦
400mg组的病毒学抑制共有40例(78%,95% CI:67-90),拉替拉韦800mg组为39例(76%,95% CI:65-88),依非韦伦组为32例(63%)。
3组受试者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相似。依非韦伦组有3例受试者(6%)和拉替拉韦800mg组有3例(6%)受试者因不良事件而中断了研究。研究期间有7例受试者死亡(拉替拉韦400mg组中1例,拉替拉韦800mg组4例,依非韦伦组2例),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死亡病例与研究药物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拉替拉韦(400mg,bid)可以替代依非韦伦治疗HIV和结核杆菌的复合感染者。
资料来源:The Lancet Infectious Diseases,Vol 14, Issue 6:459-467
男性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更易发生亚临床冠状动脉硬化症
随着艾滋病病毒(HIV)感染治疗方法的不断改进,艾滋病相关死亡率出现显著下降;但随着感染者预期寿命的延长,又逐渐出现了与其年龄相关的慢性非感染性疾病如冠状动脉性疾病(CAD)等发病率的上升。由于研究人群和试验设计的不同,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并不一致。HIV感染者发生CAD临床事件的比例普遍较低,所以开展相关研究较为困难。
既往研究结果表明,在普通人群中,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相关。一些研究也发现,HIV感染者中存在更多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但相关数据并未得出一致结论。基于现有先进的检查技术和理论基础,为确定男性HIV感染者是否比未感染的男性更易罹患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感染HIV的男性发生亚临床冠状动脉斑块(尤其是非钙化斑块)更为普遍和广泛,并且与CAD危险因素无关。研究结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内科学文献》(Ann Intern Med)上。
这是一项多中心横断面艾滋病队列研究,受试人群为男男性行为者,分别招募了618例和383例HIV感染者和非感染者,年龄为40 ~70岁,体重在136 kg以下,无心脏手术史或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史。排除标准包括房颤、慢性肾脏疾病或静脉造影剂过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