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问题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从预防和干预问题行为的一个理论模型来看
问题行为是指个体表现出的影响、伤害自身或他人,妨碍个体获得新知识、新技能以及社会关系发展的行为,如社会交往中的退缩、乱发脾气、经常攻击别人等行为,还包括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判断一种行为是否为问题行为,首先要看该行为是否包含三个要素,即干扰个体自身或者他人的学习,防碍个体自身的社会性发展,对个体或他人造成伤害。同时,还要考虑该行为的严重水准、发生频率等。
问题行为会妨碍幼儿个体的情感发展、社会交往和学习水平,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幼儿未来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而且一个幼儿的问题行为也会影响到同伴群体中其他幼儿的健康发展。当前,问题行为在我国幼儿中的检出率为10%左右。这个数字正表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可见,对幼儿问题行为的即时预防和干预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难题。关于这个问题,国外已有很多研究,作者主要结合美国学者佛克斯等人在2003年提出的预防和干预问题行为的理论模型(见右图)实行阐释和探讨。
这个三角模型将预防和干预幼儿问题行为的措施从下到上分为四级水平:最底层两级水平的措施适用于所有幼儿,能够促动所有幼儿社会和情感水平的发展;第三级水平则是为风险幼儿的问题行为提供广泛和特别的服务措施;最顶端水平的措施主要针对小部分发展落后的幼儿、具有持久性问题行为的幼儿或两种状况兼有的幼儿。这个理论模型
适用于各个年龄段的幼儿,强调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实行恰当的预防和干预。
一、问题行为的预防
最底层两级水平的措施主要是为了预防幼儿问题行为的出现,这也是对风险幼儿实行干预的基础,有利于第三级水平中社会一情感学习策略的实施。家人、教师和幼儿之间建立积极的关系,对于预防问题行为非常有效。通过这两级水平预防措施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努力减少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频率。
(一)建立积极的关系
幼儿主要生活在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形成的关系中,各种积极的人际关系已被证明是促动幼儿发展的有利因素,并能有效预防和减少问题行为的出现。
1.父母与幼儿的关系:幼儿与父母之间建立的依恋、信任、亲密等关系是幼儿形成自我概念、大胆探索世界的基础,也是以后与教师、同伴建立积极关系的基础。其中,安全性依恋关系会促动幼儿心理和行为的健康发展,父母的积极照料、养育和教育对幼儿建立饮食、睡眠等健康的生活习惯作用重大,同时也能有效地预防问题行为的出现。
2教师与幼儿的关系:教师与幼儿之间如果能够形成健康良好的关系,会促动幼儿社会和情感水平的发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促动学习,这也有利于问题行为的预防。
3父母和教师的关系:父母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在预防幼儿的问题行为上,也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父母和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尊重、融洽的关系时,他们就能对幼儿的需要和行为展开开放式的交流。在互相支持的关系下,父母会与教师分享相关家庭环境、幼儿行为及其发展的重要信息,教师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幼儿所在家庭的文化价值观和家庭养育的方法等,而家长也能从教师那里吸收更多相关家庭教养方面的建议。
(二)家庭情境中的预防措施
家庭是预防幼儿问题行为的重要情境,父母在家庭中采取的预防措施主要体现在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以降低问题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当然,充分了解幼儿是父母在家庭中采取预防措施的前提。
父母要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掌握教给幼儿自助技能(如吃饭、如厕)和促动幼儿语言发展的技巧.学习如何推动幼儿社会性情感的健康发展。另外,父母还能够从社区卫生保健人员或教师那里学习一些相关科学养育方面的知识,如睡眠常规、环境安全、科学喂食、玩具选择等其他问题,并接受相对应的教养指导和培训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