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的职业道德与责任
测控1102 丁向友 2011010652
一个合格的工程师,需要熟练运用其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每一项工程,这是其职业责任所决定的,除了掌握专业技能,还应具备健全人格、能够承担社会责任,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则是社会对工程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工程师的职业责任决定了工程师的工作必须服务于工程事业,工程事业因人的利益而发生、发展和存在。在实践中,工程事业不可避免地带来诸如破坏环境等道德问题。工程界的经济与道德冲突给工程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工程师还需要具备基本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高峰的话总结即是:“现代工程师应该能够综合应用科学的方法及观点和技术手段来分析和解决各种工程问题,承担工程科学与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任务,其所具有的基本素质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方面。”
职业道德,顾名思义,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即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职业品德、职业纪律、专业胜任能力及职业责任等的总称,属于自律范围,它通过公约、守则等对职业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规范。职业道德既是本行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又是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每种职业都担负着一种特定的职业责任和职业义务。由于各种职业的职业责任和义务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特定的职业道德的具体规范。而工程师这一职业则更加具有其特殊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少有人强调工程师的理性人角色成分。事实上,工程师可以称得上是天生的理性人。比起与工程师这一职业最为接近的群体——科学家,工程师更加具有目的理性、工具理性、经济理性,且不是主要出于好奇、兴趣做事;比起商人和普通人,工程师多出许多知识理性、科学理性,是在遵从客观规律下创造财富,而不是在驱利本能下行事。每一项工程总是具有实实在在目标的,是为了做出一定的实物来,而与广大的物质世界打交道,因而工程职业非常讲求认识和遵循各种自然规律,是一个高度理性化的事业,从事它的人,也是天然按理性活动的群体,是天生的理性人。显然其中的理性包含了两重基
础含义:为了做出工程来而具有的目的理性,工具理性;以及和大自然打交道的实践理性,知识性理性,科学性理性。
对“工程”的解释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工程”可以理解为人类从事改造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所有实践活动,它不仅具有职业性和技术复杂性,还具有广泛的社会联系性。狭义的“工程”通常专指前者,即“实际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实践活动”。无论怎么说,都不能否认一点,在现代工程活动中,工程师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所具有的影响力也愈来愈大,成为了最为重要的主体,必然要求工程师在工程活动中将承担更大的责任,工程师不但要遵守法律责任的显性约束,更要遵守伦理责任的隐性约束。伴随着工程活动中不断出现的“豆腐渣工程”或“问题工程”,全社会都感受到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工程师伦理责任的丧失和职业道德的败坏。因此,加强对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教育日益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伦理责任”是由“伦理”和“责任”两个汉语词汇构成的。“伦理”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处理这些关系的规则,具有普适性特征,大致可以概括为两点,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标准和人们心目中认可的社会行为规范。“责任”通常包括了两种基本含义,一是指应尽的义务和分内应做的事情( 即尽责,又称义务——责任);二是指为行为的过失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 即追责,又称过失——责任) ,可见,“责任”具有主体性特征,与“伦理”具有对应关系,因此,“伦理责任”是指人类在社会的各种关系中,依据已经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关于义务、权利及理想等规则标准,应当对自己的行为本身及其所产生的后果承担责任。广义的“工程伦理”不仅是工程界已经形成并被社会所接受的关于义务!权利及理想等的一套道德原则,也是被社会有关职( 行) 业权威机构批准并发布施行的行为准则和道德标准,还是工程师个人在工程活动中所具有的道德理想、品质、观念和行为。因此,“工程伦理”不仅是一种职业伦理,它还与社会伦理、个人品德密切相关,它们三者的共集才是完整的“工程伦理”麦克莱恩将工程伦理划分为技术伦理、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等三个层次。“工程责任”不仅是一种职业责任,与社会责任和公民义务也有关联。除了上述给出“责任”的“义务”和“过失”两种含义外,美国学者哈里斯等人又给出了“工程责任”的第三种“责任”含义: 承担某个职位或管理角色的人( 即
角色——责任)。因此,“工程责任”是义务、过失和角色等责任的综合体。由此,“工程伦理责任”是指在工程活动中,参与其中的个人或组织( 职业机构或企业等) ,依据工程伦理对自己的行为本身及其造成的后果承担的义务和责任。任何单纯强调“工程伦理责任”含义的部分内容都不是全面的。因此,“工程师伦理责任”可以理解为: 工程师在其合法的工程活动中,遵从职业伦理,依据工程利益的公正配给和关护工程中受损的相关者的核心原则,应当自觉地为其自主选择的行为利害以及因其工程活动所形成和产生的利害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
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鉴于以上两者,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晰的工程伦理的基本准则。(1)以公众的安全、健康和幸福为最高原则。(2)仅在其专业领域内提供工程服务。(3)必须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发表公开声明。(4)作为代理人或委托人,城市对待每位雇主或顾客。(5)避免迷惑或欺诈行为。(6)以提高职业信誉、水准为己任,做一个诚实可信、明伦理守法律的工程师。最低要求通俗地讲就是不作恶,不能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干坏事。
正是有了上述的工程伦理的基本准则,社会才对工程师稍微放宽心,毕竟工程师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对应,社会对他们也充满期待:期待他们在工程实践中能把人类的安全、健康、福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置于首位;期待他们不仅要对当下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且要对未来负责,不仅对可预见的后果负责,还要对不可预测的后果负责。要满足这样的期待,各国工程教育界一致认为优秀工程师应达到三项主要的素质要求,即“一是工程实践能力,二是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及整体性的思维方式,三是职业道德及社会责任感”。这三项素质要求中,工程师的伦理责任素质尤为重要。工程师伦理责任素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习得养成的。工程师伦理责任素质的培养也不是靠大学教育这个阶段独自完成的,它既需要基础教育的铺垫也需要继续教育或培训的强化。换
句话说,工程师伦理责任素质的培养是需要像工程师科学技术素养培养那样的完备教育体系来完成。而大学阶段的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是其中的一个十分重要阶段,因为大学的系统教育会对他们一生产生永久的影响,我们不能错过这样一个宝贵和关键时期。诚如一项哈佛大学毕业生的追踪研究发现,我们对学生的持久影响包含在他们的价值观和伦理观的成熟之中。这项研究断定“大学生中鲜明的、最出色的和持久的影响将会永久地改变许多人的性格、价值观和动机”。我国在
高校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方面有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以总结成如下几点: 1. 缺乏宏观政策指导和配套的考核标准。在现行的国家教育部指导性政策文件中,均未明确提出对专业性强。培养要求高的工程类专业开展工程伦理教育的要求和配套的工程类专业学生伦理责任素质考核标准。2.对工程伦理责任教育的特殊地位与作用认识不足。由于缺乏政策性宏观指导和要求,导致了各高校在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教学环节实际操作的困难,使工程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教”与“学”活动既缺乏对其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也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考核标准。至今一些高校仍将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与政治思想教育、就业教育等混在一起,显然是没有认识到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所具有的特殊地位与作用。在课程目的取舍方面,学校趋向于兼顾和平衡多种课程目的,兼顾人才培养的通识性、专业性和实践性,试图面面顾及的工程教育课程目的正呈现出与综合性大学课程目的趋同化的趋势;在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开发方面,则朝多元方向发展,既注重充分维持课程的学科系统性和逻辑性以形成相对稳定、日趋完善的理论课程体系,同时又强调问题中心、跨学科课程的开发来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而对实践性课程的开发虽然在理念上很受重视,在实际操作层面则处于被相对忽视的状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必修课太多,由于开课经费不足、相关教材缺乏等因素的困扰,使得与专业伦理相关的所谓“软”课程,迟迟进不了课堂。正如我国学者赵士辉所说“我国高校普遍缺乏应用伦理学教育,有关部门和专业对应用伦理学在专业教育中的地位认识不足”3.缺少完善而有效的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过程。工程师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教育也将是一个长期、系统、连续的过程。虽然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高校独自完成,但高校却对未来的工程师培养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尽管社会对工程师的伦理责任有目标要求,但各高校对在校大学生的工程师伦理
责任教育的开展仍然缺少完善而有效的教育过程,更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实际要求的有效衔接。4. 教学环节中重专业知识教授,轻职业伦理责任传授。大多数专业教师在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更多地重视专业知识的教授,却很少注意结合专业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伦理责任知识的传授。可能是专业课程教师本身就没有意识到专业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也可能是专业课程教师虽然意识到了专业伦理的重要性,但自身没有工程实践经验和开展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基础。5.缺乏工程伦理责任教育的专职专业化教师队伍。作为工程教育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自身也十分复杂\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既是开展高质量的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必要条件,也是实现其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一方面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和职业伦理责任素质,另一方面还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工程伦理责任知识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只有将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与工程实践、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才能真实地体现出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重要价值,才能使学生对各种不利的职业道德思想进行有效的防范与应对,才能使学生具有牢固的、良好的职业伦理责任的素质基础,并能自觉地将其转化到今后的职业活动之中。
当然解决方案也有很多,1.在国家指导性政策文件的基本原则下,高校应尽快制订具有自身特色的工科类专业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教学指导性文件。实施细则和建立健全考核体系,为有效开展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提供政策保证。2.专设工程师伦理责任课程,并将其作为主要的专业课程,突出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3.在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上,鼓励任课教师增加工程师伦理责任教学内容,合理利用现有的专业教育资源,完善教学方法和手段。4.加强工程伦理责任专职专业化师资队伍和教材体系建设,为顺利开展工程师伦理责任教育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
尽管如此,我们都无法否认就业是职业生涯的开始,这就对我们如何快速地进入角色提出了要求。(1)培养专业精神(2)提高语言与文字表达能力(3)培养批判性思维(4)尊重文化多样性,学会思考复杂问题(5)了解目的和手段、理念与实现路径的差别(6)掌握一点创新思维工具。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物质上、精神上都有转型的年代。工程师要在经济利益诱惑下保持对实践理性、科学知识理性的永久尊重。道德与经济的矛盾至今没有消解的迹象,工程道德亦困在其中。心理学托利得定理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要看他脑子里能否同时容纳两种相反的思想,而无碍于其处世行事。工程
师道德就是这样一个兼具两种相反相成理性坐标的道德体系,认识和面对这种矛盾性,工程师才能更好地去行动。正如开题所讲的那样,只有具备了包括知识、能力、品德三方面的素质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