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长寿一中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无
答案〕
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考前须知:
1.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局部。 2.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 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表达在以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假如是秉笔直书,只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尼〞等之口表达,本质上是借别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表达得尤为明显。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现实的态度,是表达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表达,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展心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那么是外表上有意避之,实那么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史传文学的“情志〞?〕
1.以下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官的心灵感悟。 B.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展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 1 -
C.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表达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那么是有意避开情感。
2.以下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情志〞引入史学研究中,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文章主体局部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进展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展了比照。 C.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的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的参与者的观点。 D.文章列举?史记?中的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阐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根据原文内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严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酒酿王
凌鼎年
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上老老少少都翘起大拇指,没有不说呱呱叫的。古庙镇人黄、王不分,大伙习惯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其实喊他酒酿王倒也不虚不谬。至少在古庙镇上,还没有谁做酒酿能做得过黄阿二的。
黄阿二做酒酿,不用大钵头,而是用小钵头。据说小钵头酒酿比大钵头酒酿难做,因此做酒酿小生意的,都习惯用大钵头,不敢轻易改用小钵头,单凭这一点,黄阿二就区别其他做酒酿买卖的。
古庙镇人只要一听那吆喝就知道是“酒酿王〞来了。别人喊“酒酿——酒酿来——〞他喊“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酒酿王的嗓音很浑厚,有一种穿透力,能穿过门墙,撞入人们的耳膜。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能听到酒酿王的吆喝,他那极有韵味的吆喝可以说已成了古庙镇的一种文化风景。
古庙镇的人偏好吃酒酿有些年头了,来了客,端碗酒酿小圆子,乃待客的一种,既不破费多少,也还上得台面,那些老吃客十有八九认准酒酿王的酒酿。据他们说,一上口就能吃出是不是酒酿王做的酒酿。每每这时,黄阿二脸上就浮现出一种满足,一种得意来。用他的话说,有老吃客的这些评价,比吃人参还补。
酒酿王的酒酿从来只有买不到的日子,没有卖不掉的日子。但黄阿二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通常他九点钟骑了黄鱼车笃悠悠地走街串巷,一路骑过去,一路吆喝过去。黄阿二常说:他做酒酿买卖,一半是为了能吆喝上这几声。只要每日里这么吆喝一嗓子,通体舒畅。假设待在家里只吃不做,不吆喝,不出一个月保管憋出病来。
黄阿二的酒酿常常是不到吃中饭就卖光了。下午,他或茶馆里坐坐,或澡堂城泡泡。天长日久,他有了不少茶友、浴友,每日里聚在一起,嚼起来没有啥话题避讳的。有位老茶友对他说:“你的酒酿,牌子已做出了,生意这么好,何不多做点?〞“我只一双手。〞黄阿二说了这话再不多言。有位浴友替他出主意说:“那请一两个帮手嘛,你还可过过老板瘾呢。〞黄阿二默默半晌后说:“我这人命贱,自己不动手做,比死还难受。再说了,自己做放心。做好做坏,心里有底。〞
黄阿二的酒酿不管斤不管两,论钵头的,一小钵头一买,连钵头买也可,用锅用盆来倒回去也行。他的酒酿打出牌子,不挑不拣,顺着摆放的次序拿,假设要比比看,挑挑看,他
- 2 -
就不卖。老主顾都知道,黄阿二的酒酿钵钵一样,无需挑挑拣拣的,否那么,咋叫“酒酿王〞?古庙镇的人都说:如今像黄阿二这样信得过的生意人越来越少了。
有次,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说有批上海客户慕他酒酿王的名,点名要吃他酿的小钵头酒酿。公司准备连钵头买,钱可以预付。
黄阿二说:“可以。但每天只有三十钵头,假设要五十钵头只能分两天交货。〞 那怎么行。公司总经理表示价钱上可以进步点。
谁知黄阿二说做五十钵头质量上就难保证了。只能一天三十钵头。要就要,不要拉倒,没啥商量的。
经理碰了一鼻子灰,一百个想不通。有赚不赚猪头三,这黄阿二死脑子一个。 听惯了黄阿二的吆喝,几回不听见,就有人问:“酒酿王这两天怎么没来?〞往往这话还在耳边,那“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的吆喝声就传来了。
最近,连着好几天未听到酒酿王的吆喝声了,生活中仿佛缺了什么。一打听,原来黄阿二病了。大家怪想念黄阿二的,几个老茶友、老浴友结伴前去看望他。进了门,大伙儿一起吆喝了一声:“酒酿——小钵头甜酒酿来哉——〞
黄阿二听后浑身一震,他撑起身子说:“你们这一声吆喝,对我来说,比吃啥药都强,这不,缺点好了一半。〞
〔摘自?第五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有删改〕
4.以下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 〕
A.人们开场喊黄阿二为“酒酿黄〞,但由于“酒酿黄〞听起来总像“酒酿王〞,加上黄阿二的酒酿在古庙镇最好最受欢送,因此人们干脆叫他“酒酿王〞。
B.黄阿二卖酒酿打出了牌子,不允许顾客挑拣,只能顺着摆放的次序拿,假设要挑拣,他就不卖。这是出于黄阿二个人的习惯,也说明他对自己酒酿的品质和重量非常自信。
C.一公司总经理来找他定做五十小钵头酒酿,黄阿二以“自己坚持每天只做三十小钵头,一小钵头也不多做,从无例外〞为理由回绝了这个要求。
D.从情节方面看,这那么小小说缺乏故事情节,主人公黄阿二的性格,主要不是通过故事情节,而是通过黄阿二的语言来展现的。
5.请结合小说的详细内容,简要分析黄阿二的性格特点。〔6分〕
6.黄阿二坚持不扩大经营规模,每天只卖三十钵酒酿,你怎样对待他的这种做法?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最近,11岁的唐安琪将要动身去美国参加游学。为了短短13天的行程,她的妈妈秦女士支付了3万多元的费用。除了游学,秦女士还给女儿安排了暑期培训,花费5000元。许多孩子的暑假,如今已经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烧钱季〞,不少家长感慨“月薪三万,还是撑不起孩子的一个暑假〞。
其实,这种“烧钱游戏〞的性价比并不高。一些游学机构动辄将出境旅游产品贴上“游学〞的标签,改头换面之后抬高价格。实际上,很多工程仅仅是参观大学、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设施而已。这类产品价格虚高,内容却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游而不学,很难实现拓展视野、丰富知识、提升创新与理论才能的效果。
另外,有的家长把孩子的暑假填得满满当当。在北京,一些培训机构里有的孩子一天5节课,10个小时的教学时间。在这种高强度的学习安排下,孩子不仅难以用心投入学习,反而容易滋生厌学情绪,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摘编自?暑假变烧钱季,金钱和时间堆不出牛娃?,?中国青年报?2018年7月24日) 材料二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