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中国美学经典---《美学散步》
作者介绍 宗白华,江苏常熟人。191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语言科。 1920-1925年留学德国,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49-1952年任南京大学教授。之后一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兼中华全国美学学会顾问。1919年被五四时期很有影响的文化团体少年中国学会选为评议员,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主要撰稿人,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同年8月受聘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任编辑、主编。将哲学、美学和新文艺的新鲜血液注入《学灯》,使之成为“五四”时期著名四大副刊之一。就在此时,他发现和扶植了诗人郭沫若。1920年赴德国留学,在法兰克福大学、柏林大学学习哲学 、美学等课程。1925年回国后在南京、北京等地大学任教。曾任中华美学学会顾问和中国哲学学会理事。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著有《宗白华全集》及美学论文集《美学散步》、《艺境》等。 宗白华于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宗先生主要著作有:《美学与意境》、《美学散步》、《歌德研究》、《论中西书法之渊源与基础》等;译著有:《判断力批判》(康德原著)、《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海涅生活与艺术》等;主要论文有:《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另有《宗白华全集》、《宗白华美学文学译文选》等编辑出版。另著有诗集《流云》,与郭沫若、田汉合著通讯集《三叶集》。
背景介绍
《美学散步》是宗白华先生最重要的美学论集,它出版之时恰恰是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渐渐兴起的时候,与当时其他美学家浩帙非凡、体系严密的专著相比,这本集子真的如作者所说,只是散步的路上随意捡拾起的一枚燕石,但20多年过去,这枚小小燕石的兴味却没有消弭。
在这本薄薄的小书中,宗白华凭着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良好素养,以比较的眼光,对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几个重要范畴加以阐释,渗透着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审美取向,因此在他的思考中,很多被认为只能进故纸堆的美学范畴显出了新的阐释可能和适应度。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在《诗(文学)和画的分界》中,宗白华就“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中国古典美学命题和追求进行了新的阐释,承认不同的艺术门类在审美感受上存在相通之处,但更注重它们的界限,并从莱辛的《拉奥孔》获得启发,认识到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它的具体的物质条件,局限着它的表现力和表现范围,不能相代,也不必相代”,这其间的辩证关系是很微妙的。我们通常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看做是中国诗画所特有的追求和境界,但宗白华先生却独到地发现了达·芬奇和门采尔绘画中的“诗” 。打通中西艺术的界隔,以贯通的眼光看待艺术是宗先生的重要特点,在《形与影——罗丹作品学习札记》中,他又用“舍形得似”、“气韵生动”这种中国古典美学思想解读西方艺术,这是一种独特的眼光,而且取用得当,没有“隔”和“套”的弊病。 赏析
(一)虚与实的探究
《美学散步》一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宗先生的美学思想。这部书中有四篇直接谈到了虚与实的问题,而且宗先生的对于绘画、书法、雕塑的欣赏中也时常涉及。本文试图从对虚与实的探究入手,逐步深入,逐渐领略宗
先生的美学思想的内涵和人物风格。
宗先生认为,“实”是艺术家所创造的形象,“虚”是欣赏者被引发的想象。宗先生还指出虚和实的问题是一个“哲学宇宙观的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儒道分殊,老庄由虚入实,孔孟由实入虚,并指出儒道两家都认为宇宙是虚和实的结合,因而两家并不矛盾。接下来宗先生又引用清人笪重光的话“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笪重光的话不是“由实入虚”吗?莫非宗先生认为儒家的哲学和美学观念是中国传统美学的源泉?及至读到宗先生这样一句“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即实即虚,超入玄境。
宗先生在《美学散步》中提到了另一组概念“空灵与充实”。“空灵与充实”并不等同于“虚与实”。空灵与充实是从艺术风格或美感的角度的划分。任何一个美术作品都既有虚又有实,可是却不能既空灵又充实。从绘画的角度讲,单纯的空白(虚)是不存在的,只能存在于景物的映衬下。从这个意义上讲,“虚”的存在是依赖于“实”的。因此,“实景清而空景现”是没有问题的。一幅优秀的绘画,自然是虚实结合而不是单纯的虚或单纯的实。老庄由虚入实,用力于虚,用意于实,由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空灵之处而生传神之妙;孔孟由实入虚,用力于实,用意于虚,由充实之理而化意会之神。因此,老庄由虚入实,是指其美学思想重空灵;孔孟由实入虚,是指其美学思想重充实。至于“晋宋人欣赏山水,由实入虚”,应当指审美的侧重点由重实向重虚转变,即由重充实向重空灵转变。由于文言文(尽管是宗先生说的)的凝练和歧异并存,这两处“由实入虚”应当不是一个意思。 (二) 道、舞、空白
宗先生认为虚、实、有、无是“一切构成的原理”。“虚实相生”是中国美学思想的核心部分。宗先生所欣赏的是“与有限中见到无限,又于无限中见到有限”的“回旋往复的意趣”,而这所对应的恰恰是艺术传作的三个步骤:写实-传神-妙悟。宗先生强调画境是一种“灵的空间”,更侧重于虚,即空灵的美。抟虚为实,使虚的空间化为实的生命。宗先生认为虚空是“最活泼的生命源泉”,是“万物的源泉,万物的根本,生生不已的创造力。”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虚空中包含着万象;空白融入万象内部,与万象的“道”相一致。宗先生认为“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有‘心远’接近到‘真意’。”因此,宗先生认为中国的宋元山水画是最写实化的作品。不仅绘画,对于雕塑依然,雕塑中不存在空白,但是光与影的奇幻搭配则很好的反映了“虚”的表现力。“离形得似的方法,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书法亦然,宗先生认为书法的形象不仅包括线条,还包括空白,真是空白中的虚灵使得“这一幅字就是生命之流,一回舞蹈,一曲音乐。”
什么是“舞”?宗先生认为“舞”是最高的理性和最高的生命的结合。“在这舞中,严谨如建筑的秩序流动而为音乐,浩荡奔放的收敛而为韵律。”在宗先生看来,“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由舞蹈动作延伸,“展示出来虚灵的空间”,“表现出飞舞生动的气韵”。“舞”象征着宇宙的创化,使静照中的“道”具体化,这也反映了中国哲学的“道器不分”,“体用不二”。
什么是“道”?“一阴一阳谓之道。”(《易经》),万物皆是阴阳二气而生。宗先生认为,在阴阳的变化和万物的运动中,生命是有节奏的生命,“气韵生动”是中国艺术的最高目的。“叶朗先生在课堂上讲过,气韵生动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在《美学散步》一书中,宗先生常会提到“澄怀观道”。道,是宇宙灵魂,生命源泉,是美的本质之所在,然而,这个“道”不是孤悬无着的实体,
读书笔记--艺术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