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9__《故乡》导学案答案[1]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九年级第三单元导学案1

9、《故乡》导学案

初三 班 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阅读小说,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

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现主题的写法。

4.认识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人与人之间感情上的隔膜,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课前预习】

1. 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阴晦(huì)瓦楞(léng) 胯(kuà )下 獾(huān ) 秕( bǐ )谷 鹁鸪( bó gū ) 髀( bì )嗤( chī )笑 絮絮(xù ) 瑟( sè )索 蜷( quán )缩 寒噤( jìn )折( shé )本 2. 惘(wǎng)然 恣睢(zì suī ) 潺潺(chán ) 黛( dài )色

3. 愕( è )然 五行( xíng) 颧( quán )骨 伶(ling )仃

2. 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无端:无缘无故。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愕然:吃惊的样子。 隔膜: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展转: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6

3、了解作者及背景。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小说知识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有的前面有序幕后面有尾声)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交代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气候以及场景,用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烘托气氛等。 社会环境: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3).写作背景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辛亥革命后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好友与乡邻同“我”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一年后,作者便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下了这篇小说。 4.通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课文内容吗?

以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写了“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2)好的文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郁悒满怀。那诵读《故乡》,你认为笼罩全文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6

整个《故乡》的色调,是昏暗、阴冷、低沉的。其中唯一欢快的语调出现在对儿时回忆的描写中,但笼罩全文的仍是一种忧郁和感伤。

【课堂学习】 一、预习反馈:

小组交流课前预习,订正答案,朗读课文。 二、小组合作学习及展示:

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思考下列问题。

1.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谁?作者运用什么方法从不同角度写他的变化?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进行写的?通过此种写法突出了什么? 闰土 对比 (1)外貌对比;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淳朴天真、可亲可爱;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受尽生活折磨,命运悲惨(经济生活的艰难和精神负担的沉重)。 (2)动作、语言对比:

少年闰土:雪地捕鸟(关键动词),月夜刺猹,“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聪明勇敢、活泼开朗;4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说也说不完。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是“欢喜一凄凉一恭敬”;他说了七句话,前六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还是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状;说话后的神态是“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迟疑麻木、痛苦难言。

9个省略号(5处对话)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苦处。

“迅哥儿”改称“老爷”,写出闰土不仅为饥寒所苦,而且深受封建等级观念思想的束缚。

“厚障壁”就是所谓“身份”“地位”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精神隔阂。 (3)对“我”、对生活的态度前后对比 对我: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

6

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牢牢束缚。 对生活: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天真活泼、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多子、饥荒、税、兵、匪、官、绅,把一个活泼的少年折磨成凄惨的苦人儿。

对比作用: 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由于受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使闰土由一个“少年时的英雄”变成了一个“木偶人”。

2.学生速读描写杨二嫂的文段并学习分析闰土的方法(肖像、行动),想一想杨二嫂变成了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会这样?

20年前,杨二嫂开了一爿豆腐店,为了能赚到更多的钱,她擦着白粉,终日在店里坐着,凭自己的年轻美貌招徕顾客,生意非常好。20多年过去了,她的青春已逝,美貌不再,更重要的是由于农村经济的衰败,她的家境已难以维持原来的殷实,在种种艰辛的磨砺中,为了生存,她变得泼悍、放肆、尖刻、自私。当她见到在外20多年现在回到故乡的迅哥儿时,就虚假吹捧,尖刻嘲讽;趁迅哥儿一家搬家的混乱之际,中伤闰土,还顺手拿走了一些家中的东西。是一个被社会扭曲了的变形人,不仅表现在从当年的“豆腐西施”变成了今天的“圆规”,而且还表现在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同时,又在侮辱和损害着别人。

3.作者为什么要塑造闰土和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 是为了表现小说的主题

(1)“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怎样被封建社会所扼杀。 (2)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

(3)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文章中写闰土前后不同用了对比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温馨提示

对比是写作中常用的手法,它通常将不同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的两面列举

6

出来,加以对照,突出矛盾双方最本质特征,使形象更加鲜明。

其作用主要有表达爱憎、烘托突出、揭露矛盾、辛辣讽刺及阐明道理等。 闰土是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而杨二嫂则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代表,她的变化代表着农村另一类人的变化。二十年前的杨二嫂年轻美丽,因此她的豆腐店的买卖也非常好,人称“豆腐西施”;二十年后,她成了“凸颧骨,薄嘴唇”的“细脚伶仃的圆规”,变得自私、尖刻、贪婪、势力,爱搬弄是非爱唠叨,想方设法从“我”的搬家中捞点东西。写她的变化,使人物更全面,主题更鲜明。 5.深入品读下列语句。

A.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因为还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我”以为自己对新生活的希望仿佛和闰土对神灵的祈求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只不过闰土的希望在眼前,“切近”,“我”的希望在未来,但对这个未来还没有明确的答案,因而显得“茫远”。

B.作者最后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段话如何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课后学习】

1. 不同的路向人们诠释着不同的人生哲理。

仿照下面的句子写出你知道的关于路的名句和表达的意义。 示例

但丁的“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鼓励当代青年成为开拓创新的一代,成为独立思考的一代

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的“求索”精神,成为后世仁人志士所信奉和追求的一种高尚精神。

B.“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道出了路是人开创出来的道理。

6

9__《故乡》导学案答案[1]

九年级第三单元导学案19、《故乡》导学案初三班组姓名:【学习目标】1.阅读小说,分析作者怎样通过写人的变化来写故乡的变化的。2.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3.理解小说运用对比来刻画人物、展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3x0k879d71xep036fj71ujtp7zr5k019gl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