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证候分析】

假热现象: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躁扰不

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

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

真寒表现:,触之胸腹必然无灼热,且下肢厥冷,口渴而不欲饮,咽部不红肿,面色亦不会满面通红,并见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便质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脉按之无力,舌淡,苔白等里虚寒的证候,故可知其所现“热”症为假象。但因其本质为阳气虚衰,肢体

失其温煦,水液不得输布、气化。

真寒假热的实际是阳虚阴盛而阳气浮越,故又称虚阳浮越证,古代亦有称阴盛格阳证、

戴阳证者。

3.寒热真假的鉴别

辨别寒热证候的真假,应以表现于内部、中心的症状为准、为真,肢末、

外部的症状是现象、可能为假象,故胸腹的冷热是辨别寒热真假的关键,胸腹灼热者为热证,胸腹部冷而不灼热者为寒证。

对于寒热真假的辨别,《温疫论·论阳证似阴》指出:“捷要辨法,凡阳证似阴,外寒而内必热,故小便血赤;凡阴证似阳者,格阳之证也,上(外)热下(内)寒,故小便清白。但以小便赤白为据,以此推之,万不失一。”确为经验之谈。

(二)虚实真假

虚证与实证,都有真假疑似的情况。《内经知要》所谓“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就是指证候的虚实真假。

1.真实假虚

【概念】指本质为实证,反见某些虚羸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可有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

等表现。但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肢体羸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沉细而按之有力。 【证候分析】

神情默默、倦怠懒言、身体羸瘦、脉象沉细等类似虚证的假象由于

热结肠胃、痰食壅积、湿热内蕴、瘀血停蓄等,邪气大积大聚,以致经脉阻滞,气血不能畅达,

但病变的本质属实,故虽默默不语却语时声高气粗,虽倦怠乏力却动之觉舒,虽肢体羸瘦而腹部硬满拒按,脉虽沉细却按之有力。因

此《顾氏医镜》云:“聚积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默默不欲语,肢体不欲动,或眩晕昏花,或泄泻不实,是大实有羸状。”

2.真虚假实

【概念】指本质为虚证,反见某些盛实现象的证候。

【临床表现】 可有腹部胀满,呼吸喘促,或二便闭涩,脉数等表现。但腹虽胀满而有时缓解,或触之腹内无肿块而喜按;虽喘促但气短息弱;虽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虽小便不利但无舌红口渴等症。并有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等症。

【证候分析】

出现腹部胀满、呼吸喘促、二便闭塞等类似实证的假象。多为脏腑虚

衰,气血不足,运化无力,气机不畅。

腹部胀满而有时缓解,或内无肿块而喜按。可知并非实邪内积,而是脾

虚不运所致;

喘促而气短息弱。可知并非邪气壅滞、肺失宣降,而是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之故;大便闭塞而腹部不甚硬满。系阳气失其温运之能而腑气不行的表现; 小便不通。阳气亏虚而不能气化水液,或肾关开合不利。

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或淡白,脉虚弱,舌淡胖嫩,更是正气亏虚的本

质表现。因此《顾氏医镜》云:“心下痞痛,按之则止,色悴声短,脉来无力,虚也;甚则胀极而不得食,气不舒,便不利,是至虚有盛候。”

3.虚实真假的鉴别

杨乘六指出:“证有真假凭诸脉,脉有真假凭诸舌。果系实证,则脉必洪大躁疾而重按

有力;果系实火,则舌必干燥焦黄而敛束且坚牢也。岂有重按全无脉者,而尚得谓之实证;满舌俱胖嫩者,而尚得谓之实火哉?”(《古今医案按》)可见虚实真假之辨,关键在于脉

象的有力无力、有神无神,其中尤以沉取之象为真谛;其次是舌质的

嫩胖与苍老,言语呼吸的高亢粗壮与低怯微弱;病人体质状况、病之新久、治疗经过等,也是辨析的依据。

应当指出,临床上反映于虚实方面的证候,往往虚实夹杂者更为常见,即既有正气虚的方面,又有邪气实的方面,病性的虚实夹杂与虚实真假难以截然区分。临床辨证时,应区分虚实的孰轻孰重,并分析其间的因果关系。

四、证候转化

指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

证候转化是证候的本质与现象均已变换,因此它与证候的相兼、错杂、真假等概念都不相同。但应看到,在证候转化这种质变之前,往往有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在证候转化之先,又可以呈现出证候相兼、证候错杂的关系。

证候的转化有两种可能,一是病情由浅及深、由轻而重,向加重方向转化;二是病情由重而轻、由深而浅,向好转方向转化。

(—)表里出入

表里出入是指病情表与里的相互转化,或病情由表入里而转化为里证,或病邪由里出表而有出路。一般而言,这种病位上的变化,由表入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减轻。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改变治法,及时截断、扭转病势,或因势利导,均具有重要意义。

1.由表入里

概念:指证候由表证转化为里证,即表证入里。表明病情由浅入

深,病势发展。

六淫等邪袭表,若不从外解,则常常内传入里,表现为表证的症状消失而出现里证的证候。如先有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证候;当恶寒消失,出现但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洪数等症时,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而形成里热证。

表证转化为里证,一般见于外感病的初、中期阶段,由于机体未能抗邪向外,或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失治误治等原因,邪气不从外解,以致向里传变,使病情加重。 2.由里出表

概念:指在里的病邪有向外透达所表现的证候。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

某些里证在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时,机体抵抗力增强,驱邪外出,从而表现出病邪向外透达的症状或体征。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若麻毒外透,则疹出而烦热喘咳消除;外感温热病中,见发热烦渴等症,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烦躁等症减轻,便是邪气从外透达的表现。

由里出表是在里之邪毒有向外透达之机,但这并不是里证转化成表证。因为它不是原有在里的证候消失,而又出现恶寒发热、脉浮等表证的特征性证候。所以《景岳全书·传忠录》说:“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

(二)寒热转化

概念:指疾病的寒热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寒证化热示阳气旺盛,热证转寒示阳气衰惫。

1.寒证化热

概念: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 化热原因:

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寒邪化热,形成热证;

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而化热; 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

例一、寒湿痹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物,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

例二、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舌红苔黄,痰黄而稠;痰湿凝聚的阴疽冷疮,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以后转为红肿热痛而成脓等,均属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寒

概念: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 化寒原因:

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之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气,正不胜

邪,机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为虚寒证,甚至出现亡阳的证候。

举例:疫毒痢初期,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泻利不止,若急骤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

白、脉微,或病程日久,而表现出畏冷肢凉,面白舌淡,皆是由热证转化为寒证。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

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气;

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虽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加重。

(三)虚实转化

概念:指疾病的虚实性质发生相反的转变。提示邪与正之间的盛衰关系出现了本质性变化。实证转虚为疾病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常常是证候的虚实夹杂。

1.实证转虚

概念:指原先表现为实证,后来表现为虚证。提示病情发展。 原因:邪正斗争的趋势,或是正气胜邪而向愈,或是正不胜邪而迁延。故病情日久,

或失治误治,正气伤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实证转化为虚证。

举例:本为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腻脉滑,久之见气短而喘、声低懒言、面白、舌

淡、脉弱;或初期见高热、口渴、汗多、脉洪数,后期见神疲嗜睡、食少、咽干、舌嫩红无苔、脉细数等,均是邪虽去而正已伤,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2.虚证转实

概念:指正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组织失却濡润充养,或气机

运化迟钝,以致气血阻滞,病理产物蓄积,邪实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表现以实为主的证候。

虚证转实,实际上是因虚而至实,故并非病势向好的方向转变,而是提示病情发展。

例一、心阳气虚日久,温煦无能,推运无力,则可血行迟缓而成瘀,在原有心悸、气短、脉弱等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尔后出现心胸绞痛、唇舌紫暗、脉涩

等症,则是心血瘀阻证,血瘀之实已超过心气之虚,可视作虚证转实。

例二、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气化水液,以致水湿泛滥,形成水肿。失血之后。面白、舌淡、脉细,为血虚之候。

例三、血虚不能润肠,以致腑气不畅,而见大便燥结难下、腹胀、口臭等

症。这些一般都是因虚而致实,并不是真正的虚证转化为实证。

总之,所谓虚证转化为实证,并不是指正气来复,病邪转为亢盛,邪盛而正不虚的实证,而是在虚证基础上转化为以实证为主要矛盾的证候。

第三节 八纲辨证的意义

一、八纲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概念,用八纲辨别归纳证候,是分析疾病共性的辨证方法,是八纲概念在中医学中应用的一个方面。

表里,是用以辨别疾病病位浅深的基本纲领; 寒热虚实,是用以辨别疾病性质的基本纲领;

阴与阳则是区分疾病类别、归纳证候的总纲,并用来概括表里寒热虚实六纲。

由于八纲是对疾病过程中机体反应状态最一般的概括,是对辨证诊断提出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因此,八纲证候属于纲领证。通过八纲可找出疾病的关键,掌握其要领,确定其类型,预决其趋势,为治疗指出方向。

二、八纲辨证是辨证的基础,在辨证中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适用于临床各科、各种疾病的辨证,而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则是八纲辨证的具体深化。

三、 八纲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可变的,其间可以相兼、错杂、

转化、真假。

相兼:表里同病

错杂:虚实夹杂、寒热错杂

转化:表证入里、里邪出表、寒证转为热证、热证转为寒证、实证转为虚证、虚证转为实证

真假:真热假寒、真寒假热、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 这就大大增加了八纲辨证的复杂程度,从而可组合成多种较为具体的证候,如表里实寒证、表寒里热证等,于是扩大了对病情进行辨证的可行性、实用性,临床上的证候尽管复杂、多变,但都可用八纲进行概括。

四、 八纲辨证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具体的。如: 1、里证的概念就非常广泛,八纲未能明确何脏何腑的病变; 2、寒与热不能概括湿、燥等邪气的病理性质; 3、虚证、实证各有种种不同的具体病变内容。

因此,八纲毕竟只是“纲”,八纲辨证是比较笼统、抽象的辨证,临床时不能只满足于对八纲的分辨,而应当结合其他辨证分类方法,对疾病的证候进行深入地分析判断。 我们不能把八纲辨证仅仅理解为几类较为笼统证候的简单归纳,而应认识到八纲通过其相互关系,较为突出地反映了辩证法的思想,中医学的许多辩证观点都是通过八纲的关系而体现出来的,理解八纲之间的辨证关系,就可认识到疾病中的各种事物是处在相互联系的矛盾之中、变化之中,矛盾着的事物不仅有对立面的存在,并且是与对立面相对而确定的,彼此间有中间、过渡阶段,而且可以互相转化等等,因此,八纲概念的确定,标志着中医辩证思维的完善,它反映了辩证思维的许多基本内容,抓住了疾病中带普遍性的主要矛盾,这对于其他辨证方法的学习,对于临床正确认识疾病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医诊断学八纲 辨证

【证候分析】假热现象:自觉发热,欲脱衣揭被,面色浮红如妆,躁扰不宁,口渴咽痛,脉浮大或数等颇似阳热证的表现由于阳气虚衰,阴寒内盛,逼迫虚阳浮游于上、格越于外。真寒表现:,触之胸腹必然无灼热,且下肢厥冷,口渴而不欲饮,咽部不红肿,面色亦不会满面通红,并见疲乏无力,小便清长,或尿少而浮肿,便质不燥,甚至下利清谷,脉按之无力,舌淡,苔白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3pin1u0rq9kfa251dxz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