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随着时代的发展,素质教育改革逐渐深入,2003实验版高中课程标准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虽然实验版课标指导了十余年来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践,坚持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和先进的教育理念。但是,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本次修订深入总结21世纪以来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宝贵经验,充分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优秀成果,努力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成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纲领性教学文件,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
下面为2017版高中课程标准与2003实验版课程标准的比较:
从上述思维导图中能够清晰的看出,2017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更加注重关注学生的素养提升、关注学生的个性指导。新版课标较之前版本的改变之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分别是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更新了教学内容、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其中,最突出的亮点在于增加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标准的内容,以此为指导,针对课程性质、
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等方面作出了细致地调整。下面从三大方面帮助大家分析新版课标的改版之处。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一)地理核心素养内涵 内涵 解释 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人地关系是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面对不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人地协调观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类社会要更好地发展,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协调好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地协调观”素养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 指人们运用综合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体,在不同时空组合条件下,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综合综合思维 决定着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综合思维” 素养有助于人们从整体的角度,全面、系统、动态地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划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区域认知 是人们认识地理环境复杂性的基本方法。“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性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指人们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考察、实验、调查等是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地理课程重要地理实践的学习方式。“地理实践力”素养有助于提升人们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更力 好地在真实的情境中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
总之,我们要突出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地位,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方法。在核心素养这一要求下,广大地理教师都要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真正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学业质量分析
作为本次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一大亮点,高中地理课标增加了“学业质量”部分,明确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学业质量标准。
(一)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高中地理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描述。
(二)学业质量水平
地理学业质量水平分四级。每一级水平主要表现为学生整合不同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在不同复杂程度的情境中运用各种重要概念、思维、方法和观念解决问题的关键特征。水平1至水平4具有由低到高逐渐递进的关系。
不同级别的质量水平主要体现在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四个方面。
(三)学业质量水平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高中学业质量标准是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依据。学业水平考试分为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
应该认识到的是,学业质量标准把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同时,学业质量要求的提出也为阶段性
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了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
三、课标改进之处
(一)课程性质分析与基本理念分析 1.课程性质突出思想性
两版本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课程性质”比较
区别一:重新定义学科作用
★2003实验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侧重于服务现在。
★2017标准版:对地理学作用的定位,除了服务现在,还强调了解释过去和预测未来。 区别二:修正学科性质的表现
★2003实验版:地理学的两个显著特点--综合性和地域性,并解释了内涵。 ★2017标准版:修正为--综合性和区域性,省略了内涵解释。 区别三:中心定位课程作用
★2017标准版:地理学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具备地理学科特有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学会用地理的眼光认识和欣赏自然与人文环境,提高他们的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为培养有见识、有胸怀、有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
2.课程理念体现核心素养
(1)贯穿了地理核心素养: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关于基本理念的阐述均体现了地理核心素养的内容,以地理核心素养为主导进行地理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的,同时学习方式的使用和学习评价体系建立也都是围绕地理核心素养来进行。
(2)强调了学习方式的创新性: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基础之上,需要更科学地进行地理教学过程设计,需要开展更丰富多样的地理实践活动,利用已具备的地理信息技术,营造直观、生动的地理教学环境。
(3)细化了学习评价体系: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在课程理念当中提出要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但具体评价的方向没有做出明确。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中便作出了明确,需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价值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水平来全面反映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二)课程目标分析 1.总目标的设定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总目标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表述更为精炼,但简短的一句话便将修订后的课程总目标的核心点明清楚——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立德树人为地理教育的根本任务,由此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地理教育在教育知识的同时更为注重的时素养和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在于眼前的分数,更重视的是满足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