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河中心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年级: 八年级 科目: 语文 课题:《藤野先生》 主备人:田成立 课型: 新授 备课时间:2010-2-28 学习目标:
1、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3、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和风格特点。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时间:3课时
学习方法:和谐教学法:默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参与适当引导。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解决字词
(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分析第一部分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 教诲 系住 芦荟 瞥见 畸形 匿名 诘责 杳无消息 深恶痛疾 油光可鉴 绯红 (2)解释词语。
宛如 绯红 油光可鉴 驿站 掌故
不逊 诘责 杳无消息 瞥见 标致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鲁迅,原名 ,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 , , 家.他的小说集有 , .著名小说有 , 等.散文集有 ,我们学过选自这个集的课文有 .
3、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四、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课堂小结:
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失望情绪,对“清国留学生”醉生梦死的生活的不满和厌恶。在全文结构上是为离开东京去往仙台求学作铺垫。写一路上的所见所想以及在仙台的艰苦生活则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感情。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研读第二部分。 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
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
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
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讲课是“缓慢而很有顿挫”,衣着“模胡”,“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表现出先生的( )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
(1)添改讲义 对教学认真负责 (2 (3) 对学生热情诚恳
( 4)了解女人裹脚
5.提问:学了6—23段文字,我们懂得了学写类似作文要注意哪几点?
明确: 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②叙事应该有详略 ③上下文注意过渡
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
6.同样是日本人,别的日本人是怎样看待中国人的?这种态度,最集中地体现在哪两件事件上?这两件事各有什么侧重?
7、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
8.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是因为什么?
9.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句话应怎么理解?
10.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 找出师生惜别时两人的神情言行的语句,并仔
细揣摩,体会出师生间的真挚情感。
11、齐读36—38段,归纳这一部分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体表现在哪里。
四、-释疑解难: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五、小结: 文中哪些方面体现出“我”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A、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厌恶; B、记得“日暮里”,暗含家国愁思;
C、记得“水户”,对爱国志士朱舜水的崇敬; D、对藤野先生的敬仰;
E、把怀念藤野先生的深情,化为实际的战斗行动。
至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爱憎分明地刻划了两类人物,并形成鲜明对比。一类是日本人:像藤野先生一样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日本人,也有像所谓的“爱国青年”一样,对中国充满鄙视、寻衅滋事的日本人;既有浑浑噩噩、麻木愚昧的中国人(清国留学生、围观杀人的百姓),也有怀着强烈爱国主义感情的“我”。这一切,都给我们的头脑形成强烈的冲击,不由感慨:要自尊自强,振兴中华。
第三课时检测
一、给下列多音字注音:
喝( )采 为( )难( ) 血( )管 倒( )霉 系( )住 深恶( )痛疾 食宿( ) 声调( ) 邮差( )照相( ) 收藏( ) 烟尘斗乱( ) 二、分析下列各句中黑体词语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分别讲讲它们的意思。
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标致──
2 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精通时事──
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 爱国青年──
三、下列各语段应如何理解?从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项。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一到北京就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龙舌兰”。我到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A 为自己在日本受到优待而感到满意和自豪
B 幽默地表现了中日人民的友好感情,也表达了弱国国民的辛酸和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C 讽刺日本人对自己的关照并非出于好的动机。
2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A 作者的意思是:中国当时贫弱,教育落后,因此一般中国人智商低,日本学生的怀疑是有道理的。 B 作者承认弱国国民智商低,但认为60多分的成绩并不高,因此不应受到怀疑
C 句子前半部分是模拟日本青年的思路进行推理,揭露他们的逻辑是荒唐的;后半句是反语。全句表达了作者对匿名信事件强烈的义愤,也表达了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
3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
A 反映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无可奈何。
B 表现了作者对同胞们的愚昧麻木非常痛恨、鄙视的思想感情。
C 表现作者对自己同胞的愚昧麻木强烈的愤激和对造成这种状况的封建统治的深切痛 4、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 ,② ,
。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③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 。
运用比喻、夸张、反语,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嘲讽。
四、夜深人静之时,面对东墙上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恩师已阔别二十多年,鲁迅一定有很多话要说。把握文章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的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A、学生写作;教师指导;B、学生交流。 (誊写在课堂作文本上) 五、课堂小结
文章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热诚、没有狭隘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对他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追述了自己当年为国为民而“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表达了要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文洋溢着鲁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确实让我们深深反思: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我们应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