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让“看起来很美”的新兴职业破壁出圈等10篇
目录
1. 中国支援见证“风月同天”
2. 人民日报纵横:让建筑体现审美“高线” 3.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4. 中青报:为“冠姓权”怼天怼地 对争取性别平等无益 5. 中青报:让“看起来很美”的新兴职业破壁出圈 6.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有书便是艳阳天
7. 人民日报一线视角:“毛乌素绿洲”的生态奇迹 8. 人民日报:家书纸短 家国情长
9. 人民网评:驴友被判赔偿600万,不冤! 10. 北青报:让更多人学会“教科书式撤离”
中国支援见证“风月同天” ——携手全球抗疫 彰显中国担当
用汉语拼音书写“谢谢,我爱你中国”;噙着泪水感叹“中国人,真朋友”;在阳台奏响《义勇军进行曲》,引来社区越来越多人加入,形成气势如虹的合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危难时刻的真诚援助,让外国民众由衷感动。世界各地上演一幕幕感人场景,回应着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深情厚谊,激发着全球携手抗疫的坚定信念。
疫情没有国界,人间自有真情。在全球抗疫的关键时刻,“中国邮包”火速派发,“中国专家”陆续出征,“中国经验”倾囊相授……对外抗疫援助,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援助时间最集中、涉及范围最广的一次紧急人道主义行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在中国抗击疫情最困难的时候,国际社会所给予的支持和帮助。江苏无锡新吴区当初收到友好城市日本丰川市捐赠的4500只口罩,在得知友城物资告急后,迅速组织返捐5万只口罩;意大利当初赠送中国4万只口罩,
中国回赠达数百万只;俄罗斯曾送来200万只口罩,此后通过各种渠道收到1.5亿只来自中国的口罩;美国社会各界人士曾纷纷向中国抗疫伸出援手,现在中国已经累计向美国提供口罩超过66亿只……统计显示,中国已经或正在向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急需的医疗物资援助,并积极为各国在华进行商业采购提供便利。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是中华民族赓续千载的优良传统,也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里的道德基因。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给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真诚尊重每一个生命、全力拯救每一个病患,保护好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离不开人道主义精神,打赢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同样离不开人道主义精神。疫情发生以来,向多个国家派遣抗疫医疗队、建立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举行数十场专家视频会议、提供大量抗疫物资援助……中国在继续做好国内疫情防控的同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向有需要的国家提供援助,这是出于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价值理念,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善良与爱心。
“我们是同海之浪,同树之叶,同园之花”。正如中国对外提供的援助物资上写的这句意大利名言,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家园,各国共处“地球村”。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警示世人,面对人类共同的敌人,没有任何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当前,抗击疫情早已不是一国一城的事情,而是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之战、维护人类健康福祉之战、维护世界发展繁荣之战。中国的对外抗疫援助,是秉持初心计天下利而不是谋私利,这是中国在国际交往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的自觉行动,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责任担当。
在全球疫情大考面前,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孤军作战,没有任何地方能成世外桃源。中国尽己所能帮助他人,愿望是真诚的,行动是自觉的。正因如此,中国将始终同各国安危与共、风雨同舟,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积极贡献中国智慧、中国经验、中国力量。因为我们知道,只有各方携手同心,才能实现战疫完胜。
人民日报纵横:让建筑体现审美“高线”
顾 阳
在城市化进程中,有关城市与建筑风貌的讨论从未停止。“建筑是城市的灵魂”已成社会共识,但“建筑的灵魂又是什么”仍在一次次拷问着各地城市管理者。现实中,个别地方争相“比高”的摩天大楼成为很多城市发展的“脸面”,一些所谓“新、奇、特”的建筑
物也异化为不少城市的“标签”。
正因如此,前不久,住建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的通知》,引发广泛关注。文件的一大亮点在于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新时期的建筑方针——适用、经济、绿色、美观。这种高度概括,折射着城市治理理念之变。
城市与建筑风貌是城市外在形象和内质精神的有机统一,是城市文化素质的直接体现。这一特殊属性,决定了业主有钱也不能任性,特别是在涉及公共服务的一些超大体量公共建筑、城市安全的超高层地标建筑,以及事关历史自然文化的保护传承等重点地段建筑,都必须遵循上述方针。此外,文件还明确了“不拆除历史建筑、不拆传统民居、不破坏地形地貌、不砍老树”的底线,负面“清单”之外则均交给市场决定。
建筑工程投入巨大,一旦建成再做拆改可谓劳民伤财。对此,文件强调要完善设计规范和管理制度,从方案设计一开始就强化监管审核,强化城市设计对建筑的指导约束,确保建筑物在形体、色彩、体量、高度和空间环境等方面符合城市设计要求,避免出现所谓的“木已成舟”现象,最大程度地维护公共利益。
城市和公共建筑一旦建成,即成为一个公共产品,其风貌品质不能由少数人的喜好来决定,更不能罔顾公众感受。文件首次提出探索城市总建筑师制度,从制度层面确立了城市与建筑物风貌管控的科学性、有效性,从而让专业的力量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建筑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加强城市与建筑风貌管理,告别“贪大、媚洋、求怪”,既要守住保护和传承的底线,也要迈向体现时代审美的“高线”,唯此才能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云考古”带来的文化体验
闻 白
今年的“五一”小长假,许多网友与考古人一起在“云端”,见证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产生的全过程。一段时间以来,利用互联网发布馆藏、介绍展览、选评项目等“云端”文化供给新方式不断涌现,一起开启着文博领域的数字时代。
往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都是进入最后候选项目的领队或者负责人暂时放下田野考古的手铲,前往北京向同行及评委交流汇报自己的工作。因为新冠肺炎疫情
2020高考作文写作素材:让“看起来很美”的新兴职业破壁出圈等10篇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