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春【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水遇冷以后》教案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

《水遇冷以后》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本课着重从遇冷这一条件下,揭示水蒸气—水—冰转化过程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凝结和凝固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凝结与凝固现象。有了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会轻松一些。在学完本课后,教师要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时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帮助学生回忆什么时候见过露水,见到露水时的气温在一天中是高还是低。通过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聚焦凝结现象,然后做水蒸气遇冷的实验,观察并描述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通过讨论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知道水蒸气遇冷后从气态变成液态,建立凝结的概念。

第二部分,研究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通过分析温度变化曲线图,认识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当温度达到0 ℃时,水会结冰,在结冰的过程中温度一直保持0 ℃不变;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水结冰后体积会膨胀。

第三部分,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凝结和凝固现象。最后帮助学生做好归纳总结,知道水在自然界中以液态、气态、固态三种状态存在,当外界温度发生变化且达到一定程度时,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从而得出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目标:

● 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遇冷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 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降低到0 ℃时,水会结冰。 ● 知道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凝结和凝固的条件。

难点:利用曲线图,分析水结冰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铝箔纸、玻璃棒、冰块、试管、试管夹、秒表。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迷语(打一自然物)

小珍珠,真可爱,花儿草儿身上戴。太阳公公一出来,急急忙忙都躲开。(谜底:露水) 2、师生交流:

①你见过露水吗?②什么时候见过的?③那时的气温是一天中最高还是最低? 小结:露水,出现在气温较低的清晨或傍晚。多出现在温差较大的凌晨时分。这时的气 温在一天中比较低。

3、露水是怎么形成的?(播放视频)

傍晚或清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在草叶上的小水滴,称为露水。

4、拓展:自然界中,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的小水滴,在高空便是云,在低空便是雾,降落到地面便是雨,落在草木叶子上便是露。

二、讲授新课

(一)、实验:水蒸气遇冷以后的变化

1、实验器材:石棉网、三脚架、酒精灯、烧杯、玻璃棒、温水、锡纸等。 2、实验设计

①放上三脚架,摆平石棉网,放上烧杯,加半杯温水,用铝箔纸包住烧杯口,并在铝箔纸上开个小洞。

②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直到水沸腾。

③在铝箔纸洞口上方斜放一根温度较低的玻璃棒,观察发生的现象。 3、实验现象:玻璃棒上有小水珠滚动。 4、温馨提示

①为了加快实验速度和保障安全,请使用温水。②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③在撤离酒精灯时,小心开水烫伤。

5、讨论:

从玻璃棒上流下来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烧杯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棒,水蒸气迅速冷却,凝结为液体。)

6、知识卡片

液体形态的水受热后变成气体形态的水蒸气,这种现象叫做蒸发。水蒸气遇冷后,又从气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二)、实验:水结冰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

1、回顾冰在0℃时,开始融化为液态的水。水在什么情况下会结成冰呢? 2、实验设计

①在试管中加少量水,插入温度计,再记下水面的位置。

②把试管连同温度计放到加了盐的碎冰中,每隔1分钟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温度降到-2℃时为止。

③观察试管中冰面的位置与原来水面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温馨提示

①温度计不能碰到试管。②首先记录插入水中时温度计的读数。③正确使用秒表计数。

2024春【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1.4《水遇冷以后》教案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水遇冷以后》教案设计教学分析:本课着重从遇冷这一条件下,揭示水蒸气—水—冰转化过程的特点,帮助学生建立凝结和凝固的概念,了解生活中的凝结与凝固现象。有了前一课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会轻松一些。在学完本课后,教师要对水的三态变化及时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建立起完整的概念。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3eph0n2my9y6ym8c7oz9pugm7qng700f5s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