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用智慧面对现实,用创意解决问题,用清醒的态度面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禅正是一种心的训练课程,让每一个人更清醒、更有效地面对人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灵的生活变得紊乱、烦躁不安和茫然无措,佛理禅趣应是当代人诊治上述病疴的最好方剂。佛理是一种生命的哲理,它是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对人类情绪的理智控制,对社会矛盾的理想化解;禅趣是一种高境界的情趣,一种生命的智慧、生活的指南、心灵的艺术。佛理禅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和人生的幸福指数。
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思想有儒、释、道三家。释即佛教,它虽然是从域外传入的,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并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实社会中有广泛的影响。
佛教有很强的文学性,有不少佛经主要就是通过故事宣传佛教思想的,这些故事往往情节生动、形象鲜明,除了带有宗教的意味外,还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1.了解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了解《坛经》和《百喻经》的语言特色,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批判地继承佛教思想,思考其对现代社会人生的启示意义。
经典原文5 《坛经》两则
◎走近先贤
大鉴禅师——慧能
1.生平简介
慧能(638~713),中国禅宗第六代祖师。他在禅宗五祖弘忍门下学佛。 2.主要成就
慧能的言行被其弟子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坛经》。 3.地位影响
慧能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
达到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背景呈现
慧能被授为第六代祖师后,在南华寺传教说法长达37年之久。其间,韶州刺史韦璩曾邀请慧能到韶州大梵寺讲经,其言行被弟子法海汇编成书,这就是被奉为禅宗宗经的《六祖坛经》。
◎国学链接 [文学常识]
中国佛书至尊——《坛经》
《坛经》,又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南宋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因系在法坛上宣讲的经教,故称《坛经》。《坛经》是中国唯一被尊为经的佛书。
1.由来
“坛”指戒坛,指慧能应韶州刺史韦璩之邀,在韶州大梵寺为僧俗一千多人设坛受戒说法;“坛经”,即对这次依据《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而说法的记录,并添入慧能以后的言行编辑而成。
2.内容 全书分为十品:
(1)行由品。记叙慧能得法传宗的经过。
(2)般若品。提出众生当前心性,即是般若真空,若能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般若即生,故修行必须“自识本心,自见本性”。
(3)疑问品。认为佛性本有,解脱全凭自力,“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只要“明心见性”,即是成佛。
(4)定慧品。提出《坛经》的核心思想:“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是于相而离相,无念是于念而无念,无住是于一切之上念念不住。
(5)坐禅品。在“人性本净”的前提下,对“禅定”一词作了重新界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6)忏悔品。改变传统佛教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说法,提出自皈依觉、正、净“自心三宝”,并论证于自身中有佛的法、报、化三身。
(7)机缘品。记叙慧能与弟子无尽藏尼、法海、法达、智通、智常、志道、行思、怀让、玄觉、智隍等的说法机缘。
(8)顿渐品。针对当时禅宗中南北、顿渐等问题,提出“法即一宗,人有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9)护法品。述神龙元年,中宗闻其玄风,遣内侍薛简迎请入京,慧能称病不起,诏赐衲衣宝帛,敕韶州刺史修饰宝林寺。在与薛简谈话中,慧能批评京师禅德“欲得会道,必须坐
禅习定”的说法,指出:“道由心悟,岂在坐也。”
(10)付嘱品。记叙慧能圆寂前对弟子付嘱之语及身后之事。 3.影响
《坛经》是禅宗理论的根本典据,对中国佛学乃至中国哲学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元代德异评价说:“原其五宗纲要,尽出《坛经》。夫《坛经》者,言简义丰,理明事备,具足诸佛无量法门。”
[文化常识]
汉族佛教——禅宗
禅宗又名佛心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他根据风情、地理、人文风俗等,博采大小乘戒律中适合中国国情的合理部分,制定出一部新的管理制度,这就是《百丈清规》。慧能被视为禅宗的真正创始人。
一、字音
三更(ɡēnɡ) .曹溪(cáo) .
二、一词多义
慧能一闻,言下便悟 动词,说话.??敏于事而慎于言 名词,言辞.
1.言?
子曰:盍各言尔志 动词,谈论.??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名词,记载言论的书籍.
信禀(bǐnɡ) .利钝(dùn) .
??
圣人哉 动词,效法,学习2.法?曷尝不法 .
殚残天下之圣法 名词,法规.??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名词,原则、体例.
若住此间 动词,停留.
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 动词,做住持.
3.住 家在虾蟆陵下住 动词,居住.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动词,居住.
便传顿法及衣 名词,法门.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名词,佛法.
?????
汝即须速去 副词,即刻.??法即一宗,人有南北 连词,虽然.
4.即?
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副词,立刻.??及庄公即位 动词,登基.三、词类活用
1.法即一种,见有迟疾 动词活用为名词,见性 .2.何以渐顿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渐悟和顿悟 ..四、文言句式
1.何以渐顿?(宾语前置句)
译文:为什么会有渐悟和顿悟的区别呢? 2.唤慧能堂内。(省略句) 译文: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 五、名句默写
1.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2.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
《慧能受法》讲慧能从禅宗五祖弘忍那儿接受禅法的故事。弘忍在外人不知的情况下向慧能传授佛法并交给他信物,交代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叮嘱他速速离开。实际是弘忍安排接班人的过程。
《南能北秀》说的是弘忍之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慧能授受五祖衣钵,传教岭南,故称南能;神秀在弘忍死后,应武则天之征入长安,传教于北方,故称北秀。“南能北秀”实际是同一禅宗的两个流派。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2题。
世人尽传南能北秀,未知根本事由。且秀禅师,于南荆府当阳县玉泉寺住持修行;慧能大师,于韶州城东三十五里曹溪山住。法即一宗,人有南北,因此便立南北。何以渐顿?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渐顿。
1.“渐”是指__________;“顿”是指__________。 [明确] 渐悟 顿悟
2.选文对“世人尽传”的“南能北秀”一说,提出了怎样的看法?
[明确] 在作者看来,实际上并无南北派别的差异。其理由是:(1)虽然南北地域不同,但是实际上他们是师承一宗的,都是弘忍所传的禅法。
(2)在对人的心性的认识上,他们是一致的,都认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不变的真性,而众生因迷妄颠倒不能觉悟。
(3)从悟道方式上看,虽然侧重点不同,却是互为补充的。由于人的领悟能力有迟有疾,领悟力差的可以通过渐修使其慢慢领悟,而领悟力强的则可以引导其瞬间领悟。实际上,法本身并没有顿渐之分,因为人的觉悟都是刹那之间的事情,只是因为人的根器利钝不同,觉悟之前的过程和方式才有了不同。
1.请结合课文《慧能受法》一节,说说五祖弘忍大师的形象特点。 [明确] (1)行事谨慎,办事稳妥。
“夜至三更,唤慧能堂内,说《金刚经》”一句,传神地写出了五祖弘忍大师行事谨慎与稳妥的特点。
(2)语重心长,寄予厚望。
“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简短的话语背后,使人仿佛可以想到弘忍大师传授衣钵时的语重心长及其对弟子光大本门的殷切期望。
(3)关心弟子,谋事周全。
授完衣钵后,为防不测,立即把传授衣钵后的危险性直言相告,并敦促弟子火速离开。其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谋事的周全也由此可见一斑。
2.《坛经》虽是佛教经典,语言却富有趣味,请结合课文,简要赏析其语言特点。 [明确] (1)语言质朴简洁,不尚浮华。
禅宗讲究“以心传心”“不立文字”,因此并不在遣词造句上下功夫,多用当时口语,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形成了一种雅俗之间的文字风格。
比如《慧能受法》中,对弘忍大师讲解《金刚经》一事一笔带过,而直接写出结果,“慧能一闻,言下便悟”。一方面说明慧能对于佛法的悟性之高,另一方面语言简洁有力,符合禅宗“当令自悟”的传法宗旨。再如《南能北秀》中,“法即一种,见有迟疾,见迟即渐,见疾即顿”一句,运用整齐的文言,又夹杂白话成分(比如“一种”这种数量词组,在文言中是不多见的),质朴简洁。
(2)运用比喻。
比如《慧能受法》中“自古传法,气如悬丝”一句,用生命悬在发丝上比喻危险的境地,非常形象。
慧能受法
五祖 夜至三更, 唤 慧 能 堂内, 说《金刚经》。
到了夜里三更时分,五祖叫慧能到佛堂里,讲解《金刚经》(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