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卷A
年级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题号 得分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注意:请将答案全部写在答题纸上,每道答案前标明试卷纸上的题号。
一、简答题(3题×6分=18分,在以下四题中选做三题)
1、《参考消息》2011年6月10日第14版撰文称,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被很多人视为是一个没有理想主义的时代,但现在有人认为中国理想主义思潮在中国重新回来了。请以此观点为基础,简要分析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
2、我们经常提到“爱国主义”一词,请简要谈谈该词中的“国”有哪两种不同的解释。
3、试简述“我爸是李刚”的用语表达的理念,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有什么冲突?
4、简述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无效情形及后果。
二、辨析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正确与否或是否合理,并给予说明、解释,4题×7分=28分,在以下五题中选做四题)
1、求神拜佛也是一种信仰。
2、大学生若不对社会作出贡献便不具有人生价值。 3、恋爱是自己的事情,与他人无关。 4、“法不禁止即可为”的观点具有片面性。
5、被告人黄杰(15岁)在上学途中见同学王某骑车驶来,想与王某开一玩笑,就趁王某骑到身边之时,将一树枝扔进王某自行车的后轮,结果由于车轮被缠绕,王某翻车倒地,头部撞上坚硬的石块,当即昏迷。黄杰立即打电话给120,将王某送往医院,后王某因抢救无效死亡。本案中黄杰对被害人王某应负刑事附带民事责任。
第 1 页 共 6 页
三、论述题(2题×12=24分,在以下三题中选做两题)
1、 结合个人实际,谈谈当代大学生如何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爱国之行,走报效祖国之路?
2、 有人主张“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问题上,如何认识这种观念,请阐释。
3、 运用你观察到的真实生活情境,论述法律与人情的关系。
四、材料题 ( 1题,共15分)
目前在我国公共生活领域,道路交通环境是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据统计,我国现有机动车近两亿辆,拥有驾驶执照者近一点五亿,公共道路交通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关注度极高的一个公共问题。
请阅读以下两份表格,回答问题。
表一:《人民日报》关于不文明开车行为及其原因的调查
令人反感的行为 司机喝醉酒后开车 行车遇斑马线不减速 夜间会车不开远光灯 改变行驶车道不打灯 雨天不减速水溅路人 人数 令人反感的行为 人数 原因 人数 3198 2169 1469 757 3201 司机酒后开车 2156 2045 1928 1902 乱停车挡路 胡乱鸣笛 司机出口成脏 抢黄灯 1899 法律处罚不够严 1687 1412 1076 944 驾车司机素质不高 驾驶员跟风,随大流 行人不文明所导致 因路堵,无法文明驾驶 464
表二:某市交管所一年中查处交通违章统计数据
查处交通违章总数 全年 机动车违规 非机动车违规 行人违规 207万 112.2万 80.5万 14.3万 比例 100% 比例 54.2% 比例 38.9% 比例 6.9% 有专家指出,在公共道路交通环境中,普遍存在的不文明现象看似个人私事,却折射出一些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社会公德意识和法律意识的缺失,要构建文明出行风尚,既是道德的呼唤也是法律的要求。
第 2 页 共 6 页
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1、为什么说文明出行“既是道德呼唤也是法律要求”?(10分) 2、大学生应当怎样从自身做起成为维护公共交通秩序的表率?(5分)
五、案例分析题( 1题,共15分)
这是我国首例研究生重婚案。王某是某名牌高校的研究生,1990年与妻子甲结婚,生有一女,1992年王某隐瞒婚史,与另一名女子乙以夫妻名义同居,时间长达八、九年之久,并也生有一女。1997年乙在知晓王某已结婚的真相后仍与之同居。2001年5月和同年底,甲以重婚为由将乙和王某告上法庭。
请分析:
1、该案例中,王某的行为是属于重婚还是同居?原因何在? (5分) 2、根据《婚姻法》的规定,女子乙的行为又如何判断呢?请指出原因。(5分) 2、请简要论述本案该如何处理?(5分)
答案
一、简答题(3题×6分=18分,在以下四题中选做三题)
1、答案要点:
(1)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是一个辩证统一关系。(2分) (2)社会理想是核心,它规定、制约着个人理想。(2分) (3)社会理想寓于个人理想之中,个人理想体现社会理想。(2分) 2、答案要点:
(1)爱国主义中的国,可理解为“祖国”和“国家”。(2分)
(2)“祖国” 是祖先世代居住之地,指乡土、血缘、山川、疆域、风俗、传统等内容,这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2分) (3)“国家”是维护和促进国民利益的制度工具, 由主权、政府、军队、法院、监狱等构成,通过制度创设。 (2分) 3、答案要点: (1)“我爸是李刚”的用语表达出身份等级制的理念。(2分) (2)“我爸是李刚”的用语表达出权力崇拜的理念。 (2分)
(3)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表达出平等、公正、公平的法治精神与观念。 (2分) 4、答案要点:
(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分) (2)意思表示真实。 (2分) (3) 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分)
第 3 页 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