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问答题 (每题10分,共30分)
1、 在什么情况下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限度会改变?
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即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都可能发生变化,可能扩大,也可能变窄或新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4分)。
在较短的时间尺度上,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也能进行各种小的调整。如在不利环境条件来临之前,给以该因子的适当胁迫引导,可以改变其耐受范围,即通过驯化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抗性(2分)。另外,当动植物进入休眠状态时,它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就会比正常活动时宽得多(2分)。再者,在昼夜及不同季节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和最适生存范围也会有所不同(2分)。
2、 在什么情况下植物群落发生演替? ①新植物繁殖体迁入并定居(2分)。②群落内部环境发生变化(2分)。③原来的种内和种间关系改变(2分)。④外界环境条件变化(2分)。⑤人类的活动(2分)。 3、 水生动物如何适应低盐度水环境?
低盐度水环境指淡水,动物体内的渗透压高(2分)。体外水分会渗透进入体内,改变渗透压(2分)。水生动物是以耗能来维持稳定的自身渗透压的。具体方式如硬骨鱼类是不饮水(2分),并大量排清鸟来排除过多的水分(2分),并以特殊器官如鳃吸收盐分来维持体内盐分因排泄而丧失的盐分,以离子泵来调节不同离子(2分)。
各要点应有适当展开叙述或解释为什么采取这样的调节适应才得满分。
五、简述题 (每题15分,共30分)
1、 简述高温对植物或动物的影响及对植物或动物对高温的适应。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与对动物的影响有不同的表现。 高温对植物的影响主要有:①减弱光合作用,增强呼吸作用,使植物有机物的合成和利用失调。(2分)②破坏植物的水份平衡。(2分)③加速生长发育,减少物质和能量的积累。(2分)
④促使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积累。(2分)
植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形态和生理两方面。①形态方面:体表有蜜绒毛和鳞片。植物体表呈浅色,叶片革质发亮。改变叶片方向减少光的吸收面。树干和根有厚的木栓层。(3分)②生理方面: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盐或糖的含量,增强蒸腾作用。(4分)
高温对动物的影响主要是:①破坏酶的活性,使蛋白质凝固变性,(2分)②造成缺氧,(2分)③排泄功能失调和(2分)④神经系统麻痹。(2分)
动物对高温的适应主要表现在生理、形态和行为三方面。①生理方面是适当放松恒温性,(2分)②形态反面如骆驼的厚体毛等。(2分)③行为方面是躲避高温等。(3分) 2、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如何构成生态系统的。
3、 ①生态系统的是由以下主要组成成分构成的,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分) 4、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联系起来,②形成一定食物链(或食物网)和营养级结构。(2分)③无机物质、有机物、气候要素提供生物组分场所、养分和信息源。(2分)④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提供生态系统需要的所有能源。(2分)⑤消费者利用初级生产物,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并在系统稳定维护方面有重要作用。(2分)⑥分解者将进入生态系统的物质分解,释放回环境,结束一次物质在生态系统中流动,使物质有可能再一次进入生态系统流动。这样,在生物与环境实现了物质循环,3个生物功能类群间能量顺序流动,(1分)⑦并建立起维护系统稳定的反馈调节机制,(2分)构成了一个生态功能单位——生态系统。
解释下列术语:(本题5小题,每题3分,共15分)
1、 :适应组合;生物适应特定环境条件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特性与行为上所表现的一整套适应,即适应组合。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种植物物种的集合。
2、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高低的指标。
3、 :生态平衡;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况即为生态平衡。 5、: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它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
二、比较分析以下各组术语:(本题3小题,每题5分,共15分) 1. 优势种和建群种
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在群落形成过程中作用最大的种称为建群种,一般优势层的优势种为建群种。 2. 原生裸地和次生裸地
原生裸地指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段;次生裸地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植被下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曾经生长在此的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段。原生裸地没有植物繁殖体,次生裸地存在一些植物的繁殖体。 3. 总初级生产量和净初级生产量
植物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量,称为初级生产量;包含植物本身呼吸消耗在内的称为总初级生产量,去除植物本身呼吸消耗部分的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三、判断题(请对下列论断做出判断,对的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生物与周围物理环境的关系。 ( × )
一、
2、初级生产是将无机物质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有机物质的过程。 ( √ )
3、不能在水中生活的生物称为陆生生物。 ( × )
4、只要2种生物生活在同一生境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就不可避免。 ( × )
5、生物表现出相同外部形态结构适应特征是长期生活在同一生境的结果。 ( × )
6、恒温动物的体温也是会变的。 ( √ )
7、岛屿上生物种类的多少取决于岛屿与大陆的远近。 ( × )
8、动物的婚配制度与资源的分布状况有密切关系。 ( √ )
9、群落中个体生物量最大的物种称为优势种。 ( × )
10、气体型循环的元素以气态进行地球生物化学循环。 ( × ) 每小题1分。
四、简述(每题10分,共30分)
1、 生态系统有哪些主要成分?它们是如何组成生态系统的?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生态系统包括以下4种主要组成成分: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2分)。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制造的有机物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来源(2分)。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物成分。消费者摄食植物已制造好的有机物质,通过消化、吸收并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质(2分)。分解者的主要功能与光合作用相反,把复杂的有机物质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2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个亚系统,以及无机的环境系统,都是生态系统维持其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成分。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能流、物流(物质循环)和讯息传递而形成的一个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协调共生,能维持持续生存和相对稳定的系统(2分)。
2、 试说明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和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水分和温度及其相互配合构成的水热条件是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因水热条件的有规律变化,植被的分布也出现地带性规律。(1分)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纬度地带性指虽纬度升高,温度降低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湿润地区虽纬度的升高依次出现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寒带荒漠等植被类型(3分);经度地带性指在经度方向,从沿海到内陆,由于水分的变化,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如热带地区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热带雨林、热带稀树干草原、热带荒漠(3分);垂直地带性指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水分增加,依次出现相应的植被类型,垂直带植被为随海拔增加,出现基带以东、以北的植被类型(3分)。
3、 能量是怎样进入到生态系统中的?在生态系统中是如何流动的?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的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就称为初级生产量。(2分)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流动的,能量只是单程流经生态系统,是不可逆的。(2分)
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过程是能量不断递减的过程。当能量从一个营养级流向另一个营养级时,每一个营养级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呼吸)都会消耗相当多的能量,这些能量最终都将以热量的形式消散到周围的空气中。(2分)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过程中,把较低质的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较少的高质量能量 (2分)。
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是以食物链为主线。(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