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基”教学在课改中的意义
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文规定:“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这和过去提的“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区别,本文暂称之为新“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之所以有了这样的变化,是因为“基本技能”实质上可以包含技术和技能两个层次,不需要再把“运动技术”单独拎出来;而“基本方法”则是以前“三基”教学所忽略的部分,它是指获取认知和运用技能的步骤,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途径,这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
一、体育“三基”教学理论的确立及局限性
在传统的课程理论中,加强“双基”教学,即“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个倍受关注的核心问题,是教育部于1963年在《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中提出来的。在体育教学中,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并结合1978年修改后的《条例》,“双基”教学变成了“三基”教学,即体育基础知识、基本技术与基本技能教学。“三基”是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基点。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它保证了学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定向性和操作性,为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在实现个性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基础发展奠定了学科理论基础。
体育“三基”教学的本意是要关注学生的基础发展,其中重点的是要关注体育学科的特定认知领域――技术和技能的发展,这一出发点直至今天也是合理的。这是因为体育的学习必须要通过身体练习;必须要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才能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仅仅应用书本知识,采取逻辑思维,是无法实现对运动技术和技能的认知的。因此,离开了通过身体练习的实际体验,离开了运动技术和技能的重复练习,就无法掌握动作,也无法实现体育学科的学习。从这个意义来看,老“三基”提出的内容直到今天也是合理的。
但是,对学生基础发展的理解也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新课程标准颁布后,对学生的基础发展有了新的理解,这种新的理解并不是说过去的提法错了,而是要求对“三基”的理解作一些调整,并赋予新的内容。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过去提的“三基”确实还不完善,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从本质上讲,体育学科中的技术和技能都是身体认知。技术和技能是个人掌握动作技术水平的不同阶段,两者的难度水平不同,但实际上是同一个领域。学生在从事身体练习的过程中,通过体验而获得身体认知即是技术;当技术被学生通过实践所掌握时,则是技能;当技能不断熟练掌握,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能针对环境变化采取应变,则是技巧;技能进一步的个性化发展,并在个人技术特点基础上,形成创造性的技术动作,则是技艺,上述这四个层次我们都可把它称为技能学习。因此,技能学习实际上包含了技术学习。过去
的“三基”既提出了基本技术,又提出了基本技能,两者虽有区别但实质上是相同的领域,是否有必要把两者并列提出来呢?第二,无论是运动技术还是运动技能,学生掌握的是运动技术的要领、运动技能的程序,最终能独立地完成动作即为学习的终点。问题是真正的有效学习是不是以掌握技能为终点呢?也许过去的体育学习我们可以把它作为终点,但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下,掌握技能决不是终点。
二、新“三基”的提出及其现实意义
体育教学中的“三基”是系统中的“三基”,具有动态性与发展性的特征,并非一成不变的。2001年,《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明文规定:“本课程强调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掌握适应终身体育和健康生活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新“三基”只提了基本技能,而删除了基本技术,是否意味着不重视运动技术的学习呢?不,决不能这样理解。作为体育课程,从事身体练习和承受一定运动负荷是区别于其他任何学科的重要特征。身体练习简称动作,学会动作就要学会技术。从这个意义看,运动技术是体育学习中的重要领域,它是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载体,离开了技术这一载体的任何课程,均不能把它称之为体育课。
既然这样重要,为什么新课标又删除了基本技术呢?实质上,新课标并没有删除基本技术。在体育运动中,技术、技能、
技巧、技艺虽有区别,但同属于一个领域之中,这就没有必要把技术和技能并列地提出来。而新课标中提出“基本技能”,实际上包含了“基本技术”。因此,新课标实质上并没有删除“基本技术”。
此外,新课程提出的“基本技能”,实际上包含了一个和技能相关的概念体系,至少包括了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四个层次,但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个技能体系中的重点是技术和技能这两个层次,因为这两个层次的发展更能代表学生的基础发展。
新“三基”的贡献在于提出了“基本方法”这一新的领域,这是一个贡献。方法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它还包括获取认知、使用知识的途径和步骤。作为体育学习,方法当然离不开运动技能,但却不是主要指运动技能本身,而是指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学会学习,主要是学会运动学习的途径和步骤,这就是一个方法的问题。例如,①学会制定锻炼计划。②学会测定调节运动负荷。③学会锻炼效果的自我评价。④学会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⑤学会合理的学习步骤。⑥学会观赏体育文化。从而引申出“基本方法”的第二方面的内容,即是对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在这里讲的运用,则包括了众多的内容,例如,①活动的探究。②活动的合作。③活动的裁判。④活动中的交流。⑤活动的组织。⑥活动的协调。上述六个方面均是在运动技术的实际应用中,伴随出现的方法问题。
三、基本方法的释义及在实践中的应用
心理学家赫伯特?格乔依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国宋代教育家朱熹认为,教师只是引路之人,强调教给学生“为学之方”。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多次指出,“教是为了不教”,主张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应该“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重要的是将动作的过程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学会思考怎样更有利于动作的完成与改进、怎样有利于达到健身的目的等。根据上述原理,“教会学生学习”是未来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基本方向,而终身体育的实现也要求学生通过体育学习必须要掌握体育学习、锻炼和身心养护的方法和原理,使之具有终身体育的能力。
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是如何获得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基本原理。传统的认识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例如在有氧练习中,对有氧代谢运动项目的选择可因人而异,身体素质好的人,可以采取持续的锻炼方法,也就是中等或中等以上强度、恒定速度的运动,如20min跑步;对身体素质一般的人来说,可选择间歇锻炼,就是要相应降低运动强度,延长运动时间,如4min运动、4min休息,持续一小时。有氧代谢运动的项目、种类很多,不仅仅指跑步,还包括健身走、太极拳、健身瑜伽及球类等练习。在教学中,教师会教给学生有氧练习的相关知识,如心率、血压、持续时间、持续次数、锻炼的强度等等。
但是主体构建理论认为,教师的传授是外因,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是通过自身的经验主动构建的。学生如果缺少了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去深刻理解,也就无法在体育课上获得有用的知识和技能。例如跳竹竿练习,学生可以按教师要求进行原地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腿交换跳、单脚连跳,学生在基本掌握了进出开合竹竿的跳跃技巧后,教师讲解要留有余地,要把握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给学生去思考,对需要学生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帮助才能找到答案的问题,不能讲得太仔细,要留有空间,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并通过比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始终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中,形成创造性意识。
在实践应用中,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首先,技能学习不能停止在技能的本身,而是要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即学习是重要的,学会学习就更为重要。其次,掌握技能也不能停止在技能本身,而是要求学生在掌握技能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运用这些技能,即学习是重要的,使用就更为重要。根据上述分析,学生的基础发展领域中,除了知识和技能外,还包含了一项更为重要的内容,即学会学习和使用知识(技能),这是更重要的学习。而正是这一内容并没有在老“三基”中得到体现,在新课标中却以“基本方法”来作了归纳。这些方法不仅仅是教师教的方法,而且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