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探讨
引言
不同的文化背景造就了词语的不同含义,因此,想要做好英语翻译,译者不但需要拥有优秀的语言水平,更要对源语言及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确保将源语言的信息及特色准确并完整地呈献给读者。 一、英语翻译与文化适应性
1.在英语翻译中文化适应性原则是基本准则之一。它是指在具有相异的历史背景及不同特征的文化之间,理念、模式和价值的差异。而这些方面可以通过语言上的相互借代使得不同文化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相互吸收和共融。
文化适用性原则对翻译工作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译者在进行翻译的过程中需在此原则下,基于英语的历史背景、表达习惯及文化差异将文字翻译成为目标语言读者所能够熟悉并接收的文字的通知尽量完整准确的表达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信息。因此翻译质量的还坏也依照这一重要标准来衡量。
翻译并不是一项单一的转换工作,它更是将两种文化匹配、融合并重组的过程。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需要一段非常漫长的时间,而翻译的出现正是应对不同文化间差异及冲突的方法。因此,处理好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适应性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词语的不同含义,想要做好英语翻译,译者不但需要掌握强硬的语言水平,更要通晓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将语言背后的文化元素呈现出来,如此,翻译出来的目标语言才会不失英语的韵味,将原语言想要表达的内容完整的呈现出来。因此,翻译时,译者需时刻遵循文化适应性原则。基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及文化内涵,对源语言所表达出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再结合目标语言的特点将源语言译出,以达到两种语言的具备等效性的目标。 二、英语翻译原则――坚持文化适应性
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英语翻译中要坚持文化适应性原则,才能保证译文最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特色。在英语翻译中对文化适应性原则的坚持,包括两个方面:
1.了解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的差别。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而成就不同的思维模式,所以语言习惯也就必然有所不同。由此可见,与眼睑的转换实际则是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转换。译者只有对目标语言和源语言两种思维模式都有所了解,才能在更好的利用文化适应性原则的前提下进行英语翻译。例如: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思维模式就有所不同。
一方面是,英式语言通常为总分结构,先对文章进行概述,在重点对主题进行详细的描述与分析,如此可见,英语的思维方式属直线型。因此,在英语翻译过程中,要适当的转换语言,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思维模式,更易于读者接受与欣赏。另一
方面,汉语的通常为分总结构,汉语更习惯于对问题现行阐述与分析再进行判断推理,在文章最后进行总结,思维方式呈非直线型。如此看来,汉语与英语的思维模式明显不同。
2.掌握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英语翻译要求译者熟知两种语言的文化差异,深知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只有这样,译者在翻译过程才都会时刻遵守文化适应性原则。比如,母语为汉语的人们在见面打招呼时通常会说:“嘛去啊?”、“吃了吗?”之类以表亲切。但是在英语文化背景中,特别好的朋友见面也不会问这些话,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话是很不礼貌的,一般只是问候“Hi”“Hello”。而“Hi”“Hello”这样的词汇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则属于很生疏的一种问候。
因此,在英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含义进行翻译,否则,翻译出来的文字让目标语言的读者看了之后会产生不解,甚至误解。
三、应对文化适应性原则的翻译方法与策略
文化适应性对语言翻译有很大的影响,而我们为了达到准确传达源语言信息的目的也有着多种翻译方法及策略,以实现两种语言间能有具备尽可能相同或向相似内容与韵味的目的,翻译中应对文化适应性原则的方法与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直译。纵然文化与文化之间看似大相径庭,但文化终究是由人类创造的,不同的文化只是由不同的种族创造的罢了,文化的形成必定有着某些共性,而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也就必然存在
着某种共性。在英语翻译中,不难发现英汉两种语言有很多表达相同或相近的语句,这种时候,可以直接翻译不加任何修饰,即直译。如,英语中“to be on thin ice”与中文的“如履薄冰”含有相同的文化意义,都表达了所处境地困难重重的意思,所以可以将原语言词汇的含义直接翻译过来。
还有,一些具有明显的民族历史和地方色彩的语言,其中的文化内涵也都在对方民族广为流传,无须过度强调读者也都能明白且不会有误解,这种情况下,也可选择直译。如,“The Trojan horse”可以直接翻译成“特洛伊木马”,因为“特洛伊木马”这个历史典故在中国已经广为流传,大多读者均知晓这个典故,所以在翻译过程中选择直接翻译,不但保留了原文文化内涵,而且也不会引起目标语言读者的误解。
另外,在直译过程中,如果遇到某些读者不能理解的词汇或是语句时,可以适当加入注释,不但不会丢失原语言的文化特色,又表达了原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容。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翻译成“星期五发薪日到了,他们马上要去大醉一场”。中间加了“发薪日”来对星期五做注释,既展现出了英国的文化特色――星期五是他们的发薪日,又让目标语言的读者很轻松的理解到,“发薪水了自然要去喝酒狂欢一下”这句话的含义。试想,如果不加注释,“星期五到了,他们马上要去大醉一场”,读者会很费解,不知星期五与“他们喝酒”有什么关联,理解不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2.替换。
替换作为一种翻译方法经常被使用。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相同词汇代表的意象往往有所不同,如此以来直译不能准确表达出源语言所需传达的信息,所以,需要用目标语言中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汇代替源语言的词汇,以保留源语言的交际意义,达到文化适应性的目的。如英语“as thin as a shadow”,直译过来“瘦得像个影子”,虽然汉语读者也能了解这句话是想表达“瘦得厉害”这样的意思,但是读起来总会有种不舒服的感觉,因为这是两个文化的差异点。而对于“瘦得厉害”的形容,汉语正好有个文化意义相近的表达方法“瘦得像个猴子”。那么,把上文中“影子”替换成“猴子”,不但保留了原语言所要表达的文化意义,而且还融合了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使译文更具阅读性。
再如,在汉语里有个俗话“说曹操,曹操就到”,以中式英语的翻译法“Speak of Cao Cao,and Cao Cao arrives”。这样的译文,英语读者看了会很茫然,甚至不解。一来,他们不知道“Cao Cao”是指什么;二来,这种语法很不地道。如果熟知英语俗语的译者,只要看到这句话应该就能想到,英语中有相应的俗语与之对应,“Speak of the devil”,Devil是外国人熟知的名词,在这里替代掉“Cao Cao”最合适不过。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时用相应的英语习语来表达,不但会原汁原味地呈现出译文,而且让读者能真正领悟和体会原文的内涵和意境。 3.归化。归化法是指:为了能够让读者更加流畅的接收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