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体现生活性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生了数学,并且促进了数学的发展;而数学又服务于社会,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那么,在他们的眼里,数学将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学科,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数字游戏。这样,学生学起来自然感到亲切、真实,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来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态度和意识。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 一从学生生活实际问题导入新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比如,在教学一年级连加连减时,我借助课件出示外婆家的菜园,小明运来了2个南瓜,又运来3个南瓜,又运来5个南瓜,一共运来多少个南瓜,。对教学连减时,我也出示一副摘丝瓜的场景图,丝瓜架上结了10个丝瓜,小明先摘下2个,接着又摘下3个,架上还剩几个,这几个动画片断来自于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所以他们很快地就投入到迫切要求学习新知的情境中由此可见,学生通过借助这些实际生活背景的问题引入新知,可以激发学生的浓
厚的学习兴趣,主动的参与新知识的探究。 二、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形象性为主,因此为了使他们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求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情景。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如教学一年级《元角分的认识》,新课结束后,我就模拟了一个“小小营业员”的情景,再现买卖物品的生活片断,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人民币元、角、分的认识,课后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回家作用:和妈妈一起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帮妈妈付钱,第二天交流买东西的情况。这样,既有助于课本知识的消化理解与吸收,又能开阔眼界,学生从中深刻体会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更体验到了学习本领后得以运用所带来的喜悦。
另外,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学习百分率时,我带着学生深入面粉厂、榨油厂和某些其他的工厂去了解出粉率、出油率及产品合格率等。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化”。
数学课本是人的生活知识的抽象和概括,小学数学更是贴近生活,往往在生活中能找到其原型。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关键是创设学习情境,再现生活场面,使学生清楚地看到我们是如何把具体的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知识来思考的。
如义务教材第十一册“保险”知识的教学我先引导大家讨论,你扣说过“保险”吗?哪里听说的?你知道有关保险的哪些知识呢?接着就从学生熟悉的师生平安保险谈起,告诉学生师生平安保险,保险费率为0.4%,然后抽象成应用题:
我校师生参加师生平安保险,每人每年的保险额为3000元,保险费率为0.4%,每人每年应付多少元保险费?
象这样的学习内容看得见,想得到,有的甚至经历过,同学们感性知识丰富,表象早已建立,学习起来轻松自如,学习数学知识好象在探讨一个日常生活问题一样。 四、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多年以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忽视了数学的实际应用,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偏重于脱离实际的机械训练和题型教学。在学生的练习中存在大量的人为编造的离学生生活现实较远的题材,诸如:糊纸盒、装配机器等等。长期这样的训练导致了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学生思维发展。而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