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本词,体会词作中哀婉凄清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寂寞孤凄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2、能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找出词中重要意象,来理解词中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3、通过学习,能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
目前的中学生,喜欢阅读一些文化快餐式的作品而远离了文学经典, 很难再被优美的古典诗词感动,很难再与古人的思想感情融合。语文教师有责任带领学生在美丽的古典诗歌家园里徜徉,让其心灵得以滋养,得以净化。《醉花阴》弥漫着浓浓的相思,浓浓的愁绪,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品味。依着本真阅读的理念,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与诗词语言亲密接触,去感悟诗词内在的意义和神韵,发现其魅力,获得恒久的感动。
重点难点
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使学生入情入境。 深人品读词中的意象,领悟意境。 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创设氛围,引出作者
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 她是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活动2【讲授】二、词人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宋代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她的词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李清照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其父亲李格非是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李
清照十七岁嫁了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婚后,他们过着美满和谐的生活,夫妇在一起常常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赵明诚很晚才出仕,到过莱州、淄州等地任职,李清照便常常以诗词排遣寂寞,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1127年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恰在这时,战乱爆发,金人攻破洛阳,徽、钦二宗被掳,高宗即位,后又南下避难,建立了南宋小朝廷。因赵明诚在江宁任知府,李清照于是载书十五车过淮渡江奔往建康。不久,他们藏于家乡十余间屋中的书籍、金石、器物全被焚毁。两年后,李清照46岁时,赵明诚竟不幸病死。从此她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悲惨生活旅程。她先是追随流亡朝廷到过温州、越州等地逃亡避难,最后又寓居于杭州。这期间,她随身携带的她所珍爱的古铜器、书籍等也相继遗失或被盗。她孤苦伶仃地度过了悲惨的晚年,大概于1155年在临安去世。
活动3【活动】三、以声传情,朗读体味,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文句。 二读:整体感知,体会感情基调。
说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词的内容。 明确:感情基调:“愁”——相思、孤寂。
本词内容:淡烟薄雾凄迷朦胧,秋凉渐侵,又逢重阳佳节,一个女子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终日寂寞无聊、孤寂愁苦,形容憔悴。
生成交流:你从《醉花阴》的哪些信息中看出词人写的是思念丈夫? 明确:“玉枕”,瓷枕。“纱厨”,即纱帐床榻。玉枕、纱厨往昔是与丈夫与共的,可如今自己却孤眠独寝,触景生情,自然是柔肠寸断心欲碎了。
补充背景注释一: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三读:咀嚼品味,引导学生抓住意象,体味感情,探究艺术效果。 1、全词的词眼是什么? 愁
2、你认为本词中如何传达出词人的“愁”情,试作分析。
(此题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指出方向,有针对性地去品味,先从时令、时间、意向、行动四个方面探究)
①时令:“佳节又重阳”,以清秋游乐的重阳佳节反衬她独守空闺的孤寂。 ②时间:借“永昼”“半夜”“黄昏”时自己独自在家空虚、无聊的生活,表达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③意象:“薄雾”“浓云”“香炉”“玉枕”“纱厨”“东篱”“酒”“西风”“黄花”来烘托寂寞孤独的感受。
④行动:独坐、孤眠、自斟来渲染空虚无聊的心情。 除此之外,上阕中还有几个极富有表现力词语:
“永”,白昼如此漫长,着实令人发愁!重阳佳节,即农历九月初九,已是深秋时节,依地理常识看,白昼应是越来越短,怎么会是“永昼”呢?原来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愁思把它拉长为“永昼”。
“又”字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重阳节又是亲人团聚、共登高处、饮酒赏菊之时,而“每逢佳节倍思亲”。一个“又”字包含多少美丽的回忆,而又包含多少委屈与无奈,伤感与愁苦!也有人认为,“又”字可以理解为“却又是”,在此处起递变和加重语气的作用。索然寡居时,碰上一般性的节日,譬如说端午节,也还罢了,可恰巧遇上重阳节。词人意在突出这个佳节思亲怀人之情的炽烈。
“凉”,不只是肌肤所感之凉意,更是心灵所感之凄凉。 “透”,点出了秋寒心冷,辗转反侧。
3、关于《醉花阴》有这样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讨论:“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历来为人称道,说说李清照这三句神来之笔的佳妙之处。
明确:词人踽踽独行,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卷”起,环境更凄清、冷寂,寒意更浓。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生感慨:这次第怎么不令人伤感哀怨啊,于是词人反诘、激问“莫道”,这份思愁能否让人失魂只有当局者感受最切!
此处是运用比喻,以人喻花。菊外形上纤细,被秋风吹落恰与女词人憔悴神伤的形象吻合。菊花外形比较瘦,看它的茎又细又长,像个瘦高个儿。它的花瓣也很单薄,瘦窄。 这里写人“瘦”,以外部形象表现抽象的内在愁情。
“瘦”字与上文的“愁”字呼应,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才衣带渐宽,形容瘦削憔悴。词人用“瘦”把愁表现得淋漓尽致,愁思本来应该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词人却巧妙地用黄花这种真实可感的形象把抽象的“愁”表现出来,可以说愁是瘦原因,瘦是愁的结果。
人比黄花瘦:除了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意外,句子安排妥当也是原因之一。她先用一句“莫道不销魂”做引,再加上一句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之后,才拿出人似黄花瘦的警句来,三句连成一气,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小结
词中通过多方渲染烘托,刻画了一个日夜想念丈夫,愁情满怀的少妇形象。 上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委婉地展现了丈夫出门宦游后自己孤独寂寞的愁苦。
下阙写重阳节赏菊饮酒,面对菊花,消愁无计,直抒胸臆,抒发离别的极度悲苦。
活动4【活动】四、延伸讨论
时下表达爱情的流行歌词与李清照的《醉花阴》相比,你更喜欢哪个?(畅所欲言,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比较二者的不同)
活动5【讲授】五、教师总结
艺术来源于生活, 不代表要等于生活,好的艺术作品是高于生活的,生活可以艺术的表达,生活也需要艺术的表达。三千年前孔子在《论语》中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快乐但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过分哀伤,这成为我国文艺美学的核心。面对喧嚣的尘世,我们要学会欣赏高雅的艺术,在众多的流行元素中不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