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魂—凉《民族魂—凉都民族古籍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三
古 彝 文 字
彝文古籍是用彝语特有的思维方式独创的自源型文字书写而成的彝族历史文献。谈及彝文古籍必须涉及彝族文字及其起源。彝文字的起源学界争议颇多。有成字于明朝说、有成字于唐朝说,有成字于东汉说、有成字于春秋说、有成字于夏朝说,有阿珂造字说。成字于明朝说源于大方明朝铸就的“成化钟”铭刻彝文字,成字于唐朝说源于市境六枝特区牛场乡拦龙桥彝文摩崖,成字于东汉说源于《后汉书·南中志》“西南夷言语好喻物,有夷经,形如蝌蚪,谓之韪文”的记载,成字于春秋说源于彝文献《勒俄特依》中彝族英雄支格阿龙出生时其家人去寨中请毕摩取彝文吟诵的记载,成字于夏朝说源于西安半坡出土的刻画符号可用彝文识读。阿珂造字说,阿珂人名,系唐代彝族纳格支系的智者,他于云南曲靖马龙县山中独居三年,规范出具有系统性的彝文字并在彝族地区推广使用。因部分甲骨文可用彝文字识读,所以,当今学界一致通过,彝文与汉文同源。
彝文字在初创时期各部落间各具持点。居于森林繁茂区的彝族先民,所创彝文字,其形多模仿树枝树叶及飞禽走兽,学界称之为树枝飞禽走兽形:居于山川河流区的彝族先民,所创彝文字多模仿山形、水形、石形,故学界称为山水石头形。从语言文字学学科界定,彝文字属于表意音节方块文字。其造字类型有象形、会意、指示、通假等,
彝文字尚未发展到形声阶段。据《中国彝文字集》统计,彝文字含异体字共1万多个字符。
彝文字经历了各部落自成体系、彝族天皇策格兹(皇帝名)建大彝国定都成都时代的文字规范、彝族六祖分流云贵川各地后的文字异化,唐时阿珂规范彝文字,后期彝族各自为政,互不统属,文字逐渐形成地方化的变异过程。
彝文字的教学一般以宫廷式和家传式为主。在六盘水清末还保留有彝文课堂教学。其时,水城厅文生安家元、安吉仕父子在撰二十多卷《西南彝志》之余,在水城米箩开办彝文课堂教学,并留下了“闲课儿童读爨书,千年虫木复虫鱼、莫闲言语疏离陋,草木根源见太初”的诗句。这是目前全国唯一可见的关于彝文课堂教学的历史记载,更是六盘水彝族文化内涵厚重的历史见证。
革命导师恩格斯指出:“文字是人类文明与野蛮的分水岭”。彝文字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艰苦劳动创造出来的文明成果,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彝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为了加强人类古文字遗产拯救、研究与保护,香港世界文化地理研究院,香港世界遗产研究院、中国无形资产研究院,亚太人文与生态价值评估中心等机构相互合作,共同组成了“古彝文与世界古文字比较研究课题组”。该课题组于2009年6、7、8三个月连续在香港召开了三次“中国古彝文申报世界记忆遗产(香港)研讨会”。
“研讨会”应用《世界古文字珍稀遗产价值评鉴体系—试行体系》,从文字的生命力—“长度”、文字的影响力—“宽度”、文字的文化力—“厚度”、文字的传承力—“活度”、文字的稳定力—“定度”、文字的价值力—“值度”等六个维度对彝族文字进行了定量与定性评鉴。得出:“中国古彝文字与中国甲骨文、苏美尔文、埃及文、玛雅文、哈般拉文相并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着世界文字一个重要起源。”的评鉴结论。形成了《中国古彝文在世界古文字中的价值地位评鉴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建议报告》,并提出把中国古彝文列入《世界记忆工程名录》。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传承有28种文字。然而只有甲骨文和彝文以不争的历史事实和现代的文字功能列入世界六大文字之一,其文化价值已不言而喻。如果上述项目申报成功,不仅是全国彝族人民的骄傲,也是凉都彝族人民的骄傲,更是凉都这片土地的光荣。因为自西汉彝族开发六盘水至今,彝文作为特有的文化符号伴随彝族人民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并以“活文字”的形态存在,是凉都这片沃土滋润的结果。由于凉都沃土的滋润,所以彝文才能传承千年,经久不衰,更加焕发出特有的传统文化魅力。
创作作者:敖乘舢 联系电话:1376968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