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D、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A) A、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 否定的观点 C、 矛盾的观点
D、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11、新生事物是指(A)
A、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前进方向的东西 B、 从旧事物中产生出来的东西 C、 在形式和现象上都新的东西 D、 一经产生就是强大、完善的东西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在人类认识起源过程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B) A、生活方式 B、社会劳动 C、思维的产生 D、大脑发育程度
※1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B、客观的活动 C、能动的活动
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
※15、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C) A、地理环境 B、社会存在 C、生产方式 D、人口因素
16、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A)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在生产中所结成的物质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17、社会存在的含义是(B) A、人的客观的活动
B、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以生产方式为主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C、全部社会关系
D、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2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因为唯有实践才是(A)
A、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B、客观的活动 C、能动的活动
D、能产生具体实际结果的活动
※24、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在于(D) A、人脑的主观创造 B、人脑的客观反映
C、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体选择
D、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25、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是:(D) A、感性认识飞跃和理性认识飞跃
B、从感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和从实践到感性认识的飞跃 C、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
D、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2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这是(C) A、诡辩论 B、实用主义观点 C、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27、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B)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 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生产发展的理论 D、经济关系的学说
※28、在生产关系体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D) A、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B、交换关系
C、产品分配关系及消费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29、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是指该社会(B) A.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D.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的统一 32、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D) A、物质或精神 B、物质和精神 C、存在
D、具体的物质形态 ※33、意识的本质是(D) A、人脑分泌的一种物质 B、客观事物 C、一种特殊的物质
D、人脑的机能,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34、“任何一个事物都和物质世界的其他事物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是(B) A、 唯心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B、 唯物辩证法的正确观点 C、 相对主义的观点 D、 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35、辩证法所说的否定是指在事物发展中(B) A、 简单地宣布某一事物不存在 B、 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
C、 要对旧事物采取全盘否定、抛弃的态度 D、 要对一切现存事物都特怀疑的态度 ※36、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 A、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真理 B、真理发展中的两个阶段
C、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的属性 D、可以独立存在的真理
37、“任何具体真理都带有近似正确的性质,”这是(D) A、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38、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B) A、社会历史现象的知识总汇 B、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C、生产发展的理论 D、经济关系的学说
※39、唯心主义英雄史观和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的根本对立在于(D)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40、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因为(B)
A、人民群众的一切活动都推动社会历史前进
B、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C、人民群众的行动就是社会规律 D、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者 41、构成生产力的基本要素是(D) A、人力、风力、畜力等之和 B、各种力量之和 C、各种知识之和
D、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42、经济基础是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总和是指(D) A、一定历史阶段上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4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C)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 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前者为基础,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D、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 4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B.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D.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矛盾
※45、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区别在于(D) A、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两个不同的劳动过程 B、具体劳动是体力劳动,抽象劳动是脑力劳动 C、具体劳动是简单劳动,抽象劳动是复杂劳动 D、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46、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盈利,必须使其商品的(C) A、个别价值等同于社会价值 B、社会价值提升
为个别价值
C、个别价值降到社会价值之下
D、个别价值提升到社会价值之上
47、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所以叫不变资本,是因为(A)
A、它在资本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中不起任何变化 B、它的价值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C、它的价值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但价值量不发生变化 D、它的实物形态不发生任何变化,永远存在 48、产业资本循环是(A)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成的统一 B、使用价值生产和价值形成的统一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D、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49、对产业资本具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B)
A、流通阶段 B、购买阶段 C、生产阶段D、销售阶段
※5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A) A、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B、生产严重不足 C、生产绝对过剩
D、群众消费
不足
51、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是(A)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B、贮藏手段和价值尺度 C、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D、价值尺度和世界货币 52、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是(A) A、剩余价值率B、利润率 C、年剩余价值率D、平均利润率 55、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C) A.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B.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56、绝对剩余价值的产生是(C) A.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B.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结果 D.工人工作日不变,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的结果 59、剩余价值率是(A) A.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C.剩余劳动时间与全部劳动时间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不变资本的比率
※70、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A、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唯物主义认识论 C、实践 D、唯物史观
二、多选
※15、《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削足适履”这一成语便由此而来,意思是说为了穿上比脚小的鞋子而将脚削小。这种做法违背了()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原理 B、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原理 C、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D、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E、主观意志要服从客观物质条件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