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上册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 选择题
1. 春秋战国时期,以“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后者很快在政治伦理体系中成为重要道德规范。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 A.血缘宗法制度的破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治伦理观念的变化 D.诸侯国各种矛盾的缓和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中由“‘亲亲’为纽带的‘孝’逐渐让位于以‘尊尊’为纽带的‘忠’”说明血缘关系的成分在逐渐减弱,体现了血缘宗法制度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故B项错误;C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的体现,故C项错误;这种关系的转变与诸侯国矛盾的调整无关,故D项错误。
2.春秋时期,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央集权日趋瓦解 B.统一趋势逐渐增强 C.贵族政治已经崩溃 D.宗法体系受到冲击 【答案】B
【解析】“大国打出‘尊王’的旗帜争夺霸主地位,挟天子以号令其他诸侯;战国时期,诸侯不再尊崇周天子,自行称王并互相攻伐兼并”这样完成了局部的统一,为统一奠基,故B项正确。
3.《吕氏春秋》说:“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材料反映了古代农业( ) A.注重农业时令 C.重视历法指导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冬至后五旬七日昌生。昌者,百草之先生也,于是始耕。’《氾胜之书》说:‘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可知反映了古代农业注重农业时令、尊重自然规律、重视历法指导,这些都是中国古代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表现,故选D项。
4.《荀子?富国》说:“今是土之生五谷也,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这说明,战国时期( ) A.五谷开始种植 C.土地私有出现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逐步形成,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
第 1 页 共 5 页
B.尊重自然规律 D.强调精耕细作
B.铁犁牛耕已经广泛使用 D.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材料中“人善治之,则亩数盆(古量器名),一岁而再获之”相符,故选D项。
5.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开始全面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史称“版籍”、“版图”。“版籍”、“版图”的出现( )
A.加重了农民负担 B.便利了赋税征收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确立了土地私有 【答案】B
【解析】据题干“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信息,可知是为了方便按户籍进行赋税的征收,故选B项。“整顿郡国土地并着手编制户籍”无法得知农民负担的轻重,A项错误;“中央集权”意在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项错误;“史称‘版籍’、‘版图’”没有说明土地的性质,D项错误。
6.《左传》昭公十六年:晋韩宣子聘于郑,欲得郑贾人(商人)之玉环,“买诸贾人,既贾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韩子请诸子产”。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结果“韩子辞玉”。这说明春秋时( )
A.私商仍受封建领主的制约 B.卿大夫处处为国君着想 C.工商食官是商品经济主流 D.郑国玉器实行专卖制度 【答案】A
【解析】根据“子产以先君桓公与商人有盟誓而反对”和“必告君大夫”说明商人与封建领主有盟约而且能够限制商人且商人行为受到封君的影响,故A项正确。
7.《史记》记载:“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乎?”子贡是孔子的学生,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以上材料可以说明( ) A.儒家思想鼓励参与商业等经济活动 B.商业竞争激化了诸侯国之间的矛盾 C.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了诸子百家兴起 D.商业活动具有传播思想文化的功能 【答案】D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使孔子名布扬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和“在今山东、河南一带经商,‘结驷联骑……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说明子贡商业活动受到各诸侯国重视,由此推动了孔子思想的传播,故选D项。
8.战国时期,除儒、墨显学之外,还有道、法、阴阳等家,甚至一家之内也不断地再分化为小的宗派,如“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各国君主对各家也是“兼而礼之”。上述现象反映的是( ) A.学术气氛空前浓厚
B.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第 2 页 共 5 页
C.养士之风极为盛行 【答案】D
D.学术适应政治需要
【解析】根据材料“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为宗旨”可知,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诸子百家都在试图运用自己的学术主张来服务于现实政治,故D项正确。
9.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天”(《左转?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这表明当时( ) A.认为道德起源于天命 B.人们已经区分了天道与人道 C.重义轻利是主流思想 D.社会经济对道德有制约作用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有关道德和天命关系的相关提及,故A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有关天道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涉及义利观,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先秦时期,一些思想家认为善恶同智慧、美丑一样,决定于地和水。晋国韩献子说‘国饶,则民骄天’(《左转?成公六年》),申叔时认为‘民生厚而德正’”可知,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故D项正确。
10.《吕氏春秋》载:“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材料表达的思想( ) A.与孔子“仁”、“礼”思想一致 B.适应了国家统一的趋势 C.为汉初治理国家提供了指导思想 D.是黎民百姓的政治呼声 【答案】B
【解析】孔子“仁”突出“爱人”、“克己复礼”,“礼”强调恢复“周礼”等级秩序,材料无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以一之也……一则治,两则乱”,强调大一统的重要性,故B项正确;《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黔首利莫厚焉”,说明国家一统对维护百姓利益的重要性,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东迁后的混乱形势,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东迁依靠晋、郑两国。东迁后,周室仅有洛阳周围数百里之地,相当于一个小国。春秋初晋国内乱无暇外顾,郑国操王室权柄。郑武公死后,平王想立虢公为卿士,因郑庄公不满而作罢。为了取信于郑国,平王还与郑庄公交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平王死后,桓王又想使虢公执政,郑庄公便派士兵抢收周地温和成周的庄稼,史称“周郑交恶”。桓王十三年(前707年),桓王罢免了郑庄公的王室卿士之职,郑便与周兵戎相见,战斗中郑军“射王中肩”,天子威信扫地。西周
第 3 页 共 5 页
有诸侯定期向王室述职纳贡的制度,而春秋时诸侯国不再遵守。被视为执行周礼典范的鲁国也不照旧制行事了,“春秋之世,鲁之朝王者二,如京师者一,而如齐至十有一,如晋至二十”,“鲁大夫聘周者仅四,其聘齐至十有六,聘晋至二十四”。失去朝贡使王室陷入贫困,甚至要向诸侯“求赙”(要财物助丧)、“求车”、“求金”。
二、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春秋初,有100多个大小不等的诸侯国,齐、秦、晋、楚四国最大,鲁、曹、宋、郑、卫、燕、陈、蔡、吴、越十国次之。各诸侯国内部以及它们之间的等级秩序,以往受周室约束。现在失去约束,各诸侯国内部争夺及各诸侯国之间的争夺空前激化。仅鲁桓公在位的19年间就发生鲁桓公杀隐公自立、宋华督杀殇公,晋曲沃伯杀哀侯又杀小子侯、陈桓公弟杀太子免代立、卫国驱逐惠公、齐襄公杀鲁桓公一系列变乱。春秋初的强国郑国,在庄公死后发生了长达20年的内乱。 ——摘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先秦卷》
材料二 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尽管他对于旧制度认为应该有损有益。在他看来,作为贵族行动规范的礼,不应该仅是一种形式,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如果离开了仁,礼就没有意义了。所谓的仁就是“爱人”,是贵族才能具备的一种品德。孔子周游列国,受到各国的款待,但他没有得到亲自检验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面对当时的实际,墨家要求做到“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反对当时君主和贵族的奢侈无度,以“去无用之费”。墨家还竭力宣扬天下如能“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由此出发,墨家反对当时以强欺弱的残酷战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会秩序方面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答案】(1)原因:周王室衰微,周王丧失对诸侯国的约束力;宗法制和礼乐制遭到破坏;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实力发展不平衡,争霸战争突显;地主阶级逐渐兴起,推动诸侯国内部政权变动。
影响:一方面,诸侯争霸引起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了重大灾难;另一方面,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等。
(2)主张:孔子主张“仁”“礼”结合;重视周礼,主张恢复西周社会秩序。墨家主张官民无贵贱之分;提倡节俭,反对浪费;主张兼爱非攻(反对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
评价:孔子主张实行“仁、礼”,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和维护社会秩序,但在春秋后期奴隶社会逐步瓦解的时代背景下,这种保守主张不利于社会关系变革,无法实现其政治抱负。墨家“节俭、兼爱”“非攻”等主张反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愿望,有利于促进社会关系的缓和;但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难以实现。 【解析】(1)原因,据材料一“周室丧失了对诸侯国的约束能力……诸侯国内部和诸侯国之间篡杀、攻伐层出不穷”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王室衰微、宗法制和礼乐制破坏、生产力发展、争霸战争等方面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原因。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动荡、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等方面说明春秋时期社会秩序混乱的影响。
(2)主张,根据材料二“孔子很重视周礼,把西周看作是理想的时代……最重要的是礼跟仁的结合……墨家……官无常贵,民无终贱……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概括孔子与墨家在稳定社
第 4 页 共 5 页
会秩序方面的主张。评价,结合所学知识从协调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无法实现等方面加以简要评价
第 5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