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2024·全国卷Ⅲ·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19世纪后期,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清代社会治安由八旗、绿营、衙役以及保甲、团练等承担。近代湖南治安尤难,地方官向来重视。戊戌变法时期,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1898年,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在省城长沙创设了湖南保卫局。根据《湖南保卫局章程》,保卫局由官商合办,职责是“去民害,卫民生,检非违,索罪犯”。其机构设置实行三级体制,即总局、分局、小分局。戊戌变法失败后,湖南保卫局被清廷裁撤。
——摘编自韩延龙等《中国近代警察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湖南保卫局创建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湖南保卫局相对于以前的治安机构有何不同。(7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近代湖南治安尤难”“湖南维新运动颇为活跃”“湖南按察使黄遵宪在巡抚陈宝箴的支持下……创设了湖南保卫局”等信息分别归纳。第(2)问,据材料“近代警察制度从西方传入中国”“参照日本警察制度与租界巡捕制度”可得出受西方、日本的影响;根据材料“保卫局由官商合办”可以得出官商合办;根据材料中涉及的湖南保卫局的职责及其机构设置可以得出,它属于专门的警察机构,并且管理规范化。
答案 (1)西方近代警察制度传入;加强地方治安的需要;湖南维新运动活跃;地方官员推动。(8分)
(2)受西方、日本的影响;官商合办;专门的警察机构,管理规范化。(7分) 2.(2017全国卷Ⅰ·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新中国工资制度自1956年改革以后,在近30年中基本没有大的变动。1978年9月,中共中央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组织力量调查研究,提出工资改革意见。1982年,中共十二大再次提出要改革工资制度。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有关决定,其中提出尤其要改变脑力劳动者报酬偏低的状况。随后,中央决定于1985年进行工资改革,其原则:企业职工的工资和奖金要同企业的经济效益高低、个人贡献大小挂钩,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要逐步适当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改变平均主义状况;今后中央只管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央两级机关,以及全国性的重点大专院校和科研、文化、卫生事业单位,其他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国营企业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以后,国家不再统一安排其职工的工资改革与工资调整;使绝大多数工作人员的工资都有一定的增加,对中青年业务骨干、中小学教师给予适当照顾。
——摘编自庄启东等《新中国工资史稿》
1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80年代工资改革的意义。(7分) 解析 第(1)问,从改革的推进方式、内容等多角度提炼和概括。第(2)问,从积极方面入手,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角度分析。
答案 (1)逐步推行,渐进改革;落实按劳分配原则;实行政企分开、分级管理;向脑力劳动者适当倾斜。(8分)
(2)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工资制度;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和生活水平;有利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7分)
3.(2017全国卷Ⅱ·45)(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7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概括。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清政府令‘……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分析。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从改革所需的条件、改革的宗旨等角度分析。
答案 (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8分)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2分)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5分)
4.(2024·福建福州调研)(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
材料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户口登记机关应当设立户口登记簿,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公民由农村迁往城市,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 1984年,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1985年公安部规定:公民在办理事务时 ,可以出示居民身份证。1996年7月1日,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截至 2001年底 ,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
——摘编自马桂萍《中国户籍制度改革的历史演进》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户籍制度变化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户籍制度的意义。(7分)
解析 第(1)问,据材料“设立户口登记簿,应当每户发给一本户口簿”到“出示居民身份证”“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可知从户口簿到身份证与户口簿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从“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学校的录取证明,或者城市户口登记机关的准予迁入的证明”到“凡申请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可知从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到放松限制;从“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可知从静态人口管理到动态人口管理过渡;从“1996年7月1日,新的户口簿正式启用,取消了‘农业’和‘非农业’两个户口类型。截至 2001年底 ,绝大多数小城镇的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可知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推进,逐渐开放。第(2)问,据材料“凡申请到集镇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的,公安部门应准予落常住户口”“户籍已基本上对农民开放了”可知有利于推动人才和人口的流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小城镇对农村开放有利于推动城镇化建设,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1)放宽直到逐步取消城乡户籍界限;从一户一证(户口簿)的管理模式发展为户(户口簿)证(身份证)结合的管理模式(或:从家庭管理为主过渡到个人管理为主);从静态人口管理向动态人口管理过渡;从严格限制人口流动到放松流动限制;稳步推进,逐渐放开。(答出其中四点即可)(8分)
(2)有利于保护公民个体的权利和利益;推动人才和人口流动;推动城镇化建设;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答出其中四点即可)(7分)
5.(2024·广东汕头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以“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
3
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艰难进行。1085 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
——摘编自傅乐成 《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民不加赋”得出不增加人民负担;据材料“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和“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得出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据材料“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得出综合施策,涉及面广;据材料“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得出先试行再推广,审慎推进;据材料“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得出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第二小问意义,据材料“按等缴纳‘免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推出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据材料“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得出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据材料“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得出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据材料“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政府即以此钱募役”得出有利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的逐步松弛;据材料“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则出‘助役钱’”得出推动宋代货币流通、商品经济的发展。第(2)问,据材料“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和“以贫富为标准……按等缴纳‘免役钱’……‘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得出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据材料“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得出变法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据材料“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得出支持变法的神宗去世;据材料“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情况下艰难进行’”得出反对势力固守成规,形成强大的阻力;据材料“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并结合所学得出用人不明。
答案 (1)特点:不增加人民负担;以开源为主,节流为辅;综合施策,涉及面广;先试行再推广,审慎推进;夺豪强富商之利,注重保护平民。(每点2分,任意2点,共4分。)
意义:有利于保障农时,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缓和社会矛盾,
4
巩固统治;有利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有利于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性的逐步松弛;推动宋代货币流通、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个要点3分,两个要点5分,共5分。)
(2)损害了大地主、官僚的利益,遭到反对;变法执行不善,引起民间不满;支持变法的神宗去世;反对势力固守成规,形成强大的阻力;用人不明等。(每点3分,任意2点,共6分。)
6.(2024·山东济南模拟)(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和土地贵族的利益而颁布了《谷物法》,规定国内市场的小麦价格每夸脱低于80先令时,禁止进口外国谷物。这一规定引起社会上的不满,工人阶层在高物价下生活困苦,工业原料和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1832年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他们出版书刊、小册子,散发传单,召开群众会议,进行宣传演说,因此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最有效的策略是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1846年议会通过了废除《谷物法》法案。
——摘编自刘成《英国度除〈谷物法〉刍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废除《谷物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废除《谷物法》的影响。(9分)
解析 第(1)问,根据“工业资产阶级中一批激进派议员成立了一个‘反谷物法同盟’”得出工业资产阶级领导;根据“吸引了大批工人成为他们的坚定支持者”得出人民群众广泛参与;根据“通过筹集大量资金,选出事先议定好的支持同盟纲领的议员。经过多年斗争”得出采取和平方式和政治斗争手段;根据“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并结合所学得出顺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 第(2)问,根据“为了维护国内的谷物价格水平和土地贵族的利益”、“使英国工厂主比其外国竞争者处于不利的地位”得出沉重打击了土地贵族势力,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根据“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得出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根据“工人阶层在高物价下生活困苦”得出降低生活成本,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根据“越来越希望得到完全彻底的贸易自由,实现彻底的‘自由放任’”得出顺应工业革命的要求,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1)顺应工业革命的时代要求;工业资产阶级领导;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采取和平方式和政治斗争手段。(6分,一点2分,答出任意3点得6分。)
(2)影响:沉重打击了土地贵族势力,壮大工业资产阶级力量;推动了自由贸易的发展;降低生活成本,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顺应工业革命的要求,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9分,每点3分,答出任意3点得9分。)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