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考作文议论文的结构范文
范例一:【对照式的文章结构(正反论证)】
1、例文一:让纪念闪耀理性光芒
纪念是内心情感的涌动,但又不是感情的无节制挥霍; 纪念需要行动来升华,但又需要理性的引导。 真正的纪念是心灵的回响,是历史的回音;它审视过去,启迪未来??
黑格尔曾经自夸德国人天生就是哲学家。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天生严谨自律的民
族,就在一个狂人的引诱下, 陷入了战争的渊薮。 60 年前的那幕惨剧 : 生灵涂炭、妻离子散、血流成河??生者在对往者的审视中找到道德的标杆,也找到了纪
念的理由。德国人用尽一切方法阻止时间淡褪那血色、稀薄那呼声 : 修建集中营纪念馆,全力处理战后的善后问题,还有那德国总理在犹太人纪念碑前的惊世
一跪!德国人在 60 年里不断地反思, 不停地纪念,终于完成了灵魂的自我救赎。德意志民族向世界展示了理性的力量,也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可见理性的纪念才是正确的纪念,理性让纪念闪耀出人性的光辉。
但纪念一旦脱离理性的制约,它就会变成不可控制的魔鬼。 日本在 60 年前那幕惨剧中同样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作为亚洲地区的主要刽子手,日本犯下的罪
行罄竹难书。往者已矣,大和民族的纪念却是如此这般 : 右翼势力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还妄图为二战罪行翻案;不顾史实修订历史教科书,文过饰非,美化侵略罪行;更有首相一年一度的靖国神社“拜鬼”??日本这种偏离理性
范畴的“纪念”活动,自然得到各国人民的一致谴责。有句话说得好 : “跪着的德国人比站着的日本人更高大!”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付出巨大的代价才取得胜利,中国人民自然无法容忍这种倒
行逆施的行为。于是各地都掀起了声势壮大的抗议和纪念活动。但近来这些纪
念活动在少数激进分子的鼓动下出现了打砸抢日货商店的不理智举动。群众爱
国的赤子之心可以理解,但纪念并不是感情的挥霍,非理性举动无益于解决问
题。我国领导人多次表达出严正立场,但同时并不关闭中日会晤的大门,“前
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面向未来”无疑就是对过去痛苦最理性,也是
最深刻的祭奠。
人不能忘本,“忘记过去意味着背叛”。而高贵的心灵在铭记苦难,咀嚼苦难
过后,方能理智地纪念苦难。当纪念的洪波涌动时,勿忘用理性的“闸门”控
制情感。
2、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第 1 自然段:引入——明确中心观点:真正的纪念需要理性的引导。
主体部分:第 2 自然段:正面事例和扣题分析
第 3 自然段:总结正面的观点,强调理性纪念的作用。
第 4 自然段:反面观点总 +反面例子及分析,强调不理性纪念的危害。 第 5 自然段:联系当下分析理性纪念的现实意义。 结尾部分:第 6 自然段:借助格言,结尾强化中心。
3、教师建议:
对照式的文章思路很清晰,正反论证也凸显了论述的力度,同时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获得素材佐证,所以是考场中实用性很高的一种结构模式。值得广大考生借鉴模仿。
范例二:【平面并列论证】
1、例文二:回到原点
文学创作是雨水缓缓渗入大地,再化作泉水泗泗流出的过程,而不是冷水直接装入冷饮车间,从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过程。当我们看到评判一本书的好坏仅仅由其印数和销量来决定时,我们应该反思。 我们必须回到原点,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
回到原点,要回到生活中去寻找创作的源泉,而不是闭门造车。 文学创作本就是来源于生活,然后才是高于生活,然而现在很多作家却离这个原点越来越远。有些作家以“作家团队”的形式,打着“名牌作家”的旗号,开个会讨论一下
就可以出书,这样的闭门造车,只能产生无病呻吟之作。回望历史,那些有成就的作家在创作时却是紧紧把握住这个原点。列夫·托尔斯泰在他几部著作期间漫长的时间里,他总是深入到庄园里,与那里的农民们一起劳作、收获、编草鞋、编识字课本??他之所以被称为“耕作的诗人”,正是因为他没有远离文学创作要来源于生活这个原点,也才有了那些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文字。如今,我们需要更多像托尔斯泰这样的作家,回到原点,以一种谦敬、悲悯的姿态去体察民众的生活,这样的文字才能有持久的生命力。
回到原点,要回到文学创作的根本使命,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印数与销量。 文学创作本肩负着触及灵魂、涤荡思想、感召人性的使命,然而我们却看到,它已
经渐渐变为一种只需要类型标准、只需要印数与销量的纯技术活动。从一年出一本书,到一年出几本书,再到杂志书的出现,有些作家为了保持读者的关注度,持续吸引读者的眼球,已经将出书速度化,将文学创作的使命这个原点全然忘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中的一字一句都是他带着使命周游列国的见证。白居易也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先人的理念,却是绕着这个原点,带着使命来创作。如今,我们已经偏离了这个原点,
如果我们再不回到原点,那这种姿态必然阻止文学创作走向深刻,走向宽广辉
煌的文学圣殿。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说:“我们要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确实,现在我
们的文学创作已经偏离了原点,远离了文学创作的根本。我们需要放慢脚步,
少一些急功近利,不要再闭门造车,去看看先人们是怎样做的,回归文学创作
的根本。
2、结构简析:
总起部分:第 1 自然段:明确写作范畴“文学创作”,提出“回到文学创作的
原点”的观点。
主体部分:第 2 自然段:做法一 +过渡 +事例 +分析
第 3 自然段:做法二 +过渡 +简例 1+简例 2+分析 结尾部分:第 4 自然段:借助名人名言,结尾强化中心。
3、教师建议:
“并列式”的结构模式,可以从“原因”或者“做法”的一个方面去找到多个
观点依据来支持总观点。并列式的结构也很简单明了,但这种结构模式的难点
在于考生是否能在不同的角度找到多个合理有力的理由来支持观点,也就是分
论点是否能合理展开的问题。
范例三:【并列例证法】
1、例文:生逢其时
我想起了《双城记》中中开篇的那句话:“这是一个最繁华的年代,这是一个
最萧条的年代。我们永远在时代的夹缝里徘徊、挣扎、踟蹰独行,天上地下人
间更仿佛找不到一个立足之地。 而我却以为,不论生活在哪个时代,我们都要
怀着宽恕与爱,去面对这个世界,去活着。
生活在十九世纪的狄更斯,彼时改革初行社会动荡,英国贵族与底层贫民矛盾激化,资产阶级戴着虚伪的面纱,招摇过市。那算不上一个好的时代,换句话说,那并非一个适合文艺发展的时代。可是生在那个时代的狄更斯并没有纵情歌酒怀着绝望的心情自暴自弃,也没有愤懑偏激,用一支笔写作生命的孤注一
掷,相反他给当时的英国开出的一剂良方是宽恕与爱。他书写《双城记》、 《雾都孤儿》,他写的不是革命史,而是捕捉了那一个时代的氛围,用一个故事告
诉人们仇仇相报终无已时,流血只能造成更多的流血,只有宽恕能拯救这个世界,仁慈如狄更斯,看似是最不适合那个阴暗的时代的,可是他能勇敢地直面它,用自己的力量去感化那个社会,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做了最合适的壮举。而在现代,二十一世纪的伊拉克,我仿佛又看到了这种力量——那个生活在巴格达的八岁少年卡马尔·哈西姆,他行走在哀鸿遍野,民不聊生的那片土地,有那么一句诗歌形容这个时代的中东,“山坡上的灵车来来往往,日以夜继”。没有少年的玩乐,没有吃得饱的热饭,只有硝烟与战火,明灭不熄,多少人在贫民窟、难民营里祷告,来生不要生在这里。可是卡马尔并没有,他拿着相机记录伊拉克的点点滴滴,每一个温情的画面:有老人坐在书店的门口阅读,太阳从棕榈树后徐徐升起,咖啡馆的门外摆着一杯免费饮料。这算是一个糟糕的时代,这是一个没有任何孩子愿意生活的时代,然而卡马尔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记录那些爱与温暖,鼓励每一个伊拉克人勇敢地、努力地活下去,这是在最不合适的时期里最合适的救赎。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主宰,然而又有多少人终生困于自己的生不逢时而最终郁郁而终。如那个错生在帝王家的亡国诗人李煜,如那个忧愤了一生最终病死的贾谊,倘若他们能正视自己的年代,能用自己的力量去改变一些什么,那么历史会否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