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和干预
随着全球经济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的保健和维护已日益受到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是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许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出现,是由于在心理危机的预防、识别和干预方面,没有形成完善系统的体系。高校是一个人口稳定且密集的场所,聚集着大量未来的社会精英,危机的发生将有极大的社会感染性,情绪易扩散、放大,影响教职员工和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给学校、家庭、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高校要积极有效干预危机,不仅做好当前援助工作,还要致力于完善预防和后干预工作,提高高校心理危机的免疫力和康复能力。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被视为心理危机干预理论鼻祖的G.Caplan,在1954年开始对心理危机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他认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而他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
Everly等人也认为心理危机指的是危机事件带来的威胁和挑战超出了人们有效应对的能力范围,使人们内心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引起混乱和不安。
国内心理学家季建林等人提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危机
干预是一种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技术。 从以上概念可以看出,心理危机涉及危机的困难程度和个体的应对素质,重视个体的应对能力和潜能。危机干预的最终目的是危机损害最小化,个人成长、人格完善最大化。 二、如何识别大学生心理危机
心理危机的识别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有效地识别出现心理危机的大学生,将使危机干预更有针对性和方向性。
结合郑希付的《临床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为情绪、认知、行为、躯体四方面。
情绪方面:表现高度的焦虑、紧张、丧失感和空虚感,且可伴随恐惧、 愤怒、罪恶、烦恼、羞惭等消极情绪体验。 认知方面: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导致记忆和知觉改变,难以区分事物的异同, 体验到的事物间关系含糊不清,作决定和解决问题能力受影响,有时害怕自己发狂,一旦危机解决可迅速恢复正常。
行为方面:不能专心学习或劳动; 回避他人或以特殊方式使自己不孤单,与社会联系破坏,可发生对己或周围的破坏性行为;拒绝帮助,认为接受帮助是软弱无力的表现,行为和思维情感不一致,出现过去没有的非典型行为。
躯体方面:失眠、头晕、食欲不振、胃部不适等。
当大学生出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我们认为该生出现心理危机。章周炎认为 ,心理危机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素,当三个基本要素都具备时,就说明该个体出现了心理危机。分别是:
重大改变:如个体生活中发生重大事件、遭受挫折境遇、面临严峻挑战、遇到严重阻碍。
无能为力:惯用的应对策略防御机制失效,努力尝试解决失败,产生严重的乏力感和失控感。
心理失衡:以往平静、平衡和稳定的状态被打破,各项功能出现明显失调,认知上只看到消极悲观无望、心情抑郁、烦躁、易激怒,行为上不能做灵活的选择、遇事回避或拖延。 综合杨洪玲和章周炎等人的观点,当以上表现未达到精神病学症状标准,并不构成精神病学疾病诊断时,大学生出现四个方面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方面的表现,或者三个基本要素都具备时,才构成心理危机。
以上学生的变化信息可以来自同学、室友、朋友、班长的报告,也可以由辅导员、咨询室、宿管阿姨、心理网站、心理热线、同辈心理互助队提供。
不仅要关注周围的人提供的信息,还要整理学生本人的报告或求助资料。如入学心理普查、心理信箱和邮箱的来信、咨询室咨询记录等。
三、如何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
一般认为,心理危机干预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后,这是对危机干预的狭义理解。广义上说,有效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始于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完整而系统的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包括危机预防、危机干预和危机后干预。 (一)危机预防方面
开展心理讲座,主题包括压力应对、恋爱问题、人际烦恼、学习困难等;开设心理学选修课,提高学生的探索热情和途径;加大学校心理咨询室、心理热线和心理邮箱的宣传力度,增加宣泄和求助途径。同时,不定期进行随机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学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建议和意见。重视525心理健康日和世界精神卫生日,鼓励多样的专题活动等。
对此,廖桂芳提出“六位一体” 的危机预防机制。包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咨询、文化建设、调查与研究和同辈心理互助等六个项目。 (二)危机干预方面
目前,国外心理危机干预领域有几套比较成熟而系统的危机干预模式,这些干预模式对于如何在我国学校环境下进行危机干预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如美国红十字会危机干预模式、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教室危机干预。
朱浩亮提出多校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理念及信息反馈系统,从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危机的预警和干预方面出发,组建全面的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黄盛以三维立体系统理论为指导,提出了从社会、家庭和高校三个维度着手,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维立体系统。高校需要构建以校心理咨询中心 (即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为核心的咨询治疗性干预。同时大力加强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构建家校联动机制,把三者统一起来,分工合作,共同促进心理危机干预的完成。
(三)危机后干预
经过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危机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有三种情况:1.心理平衡恢复到之前水平;2.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3.暂时实现了调节平衡,但随时可能反弹或爆发。第一种情况是最理想的,后面两种需要危机的后干预。
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是指干预者对暂时渡过心理危机或未渡过心理危机的大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提供帮助,以实现危机学生个体或周围相关学生达到危机前的心理发展水平为目的 。
在危机后干预环节,需要评估危机干预效果,建立跟踪反馈,同时完善大学生的家庭和同伴支持系统。当发现当事人情况超出干预者自身能力范围,则须及时考虑转介给其他专业人员、专业机构或医疗机构。
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方向,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入发展。
四、当前心理危机工作的不足和启示
目前,国内高校心理危机系统正在逐渐完善,许多高校已建立了或正在建立合格的心理咨询室,但重心仍在危机发生之后的心理干预。显然,危机的预防和后干预比较薄弱,但它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体上说,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过于注重形式,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属于典型的外驱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这方面,我们需借鉴学习美国学校的内驱式干预模式,即以学生的需求为中心,由专业人员进行规划和实施,从个体、环境和整体上进行干预。学校往往根据自己学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健康需要,选择一种或多种干预模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