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第二章知识点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汇编

第1章 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人体的代谢与稳态 一 内环境与稳态

(一) 重要概念、专业术语、结论

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

内环境是外界环境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的媒介。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1) 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 (2) 三者与内环境的关系:

细胞内液 组织液 血浆

淋巴 (淋巴循环)

5.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细胞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原因3点)

6.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 0.9% 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7.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二)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1.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肾小管、集合管、膀胱、生殖道等与外界想通的管、腔、囊内的液体不属于人体内环境,则汗液,原尿、尿液,消化液,泪液等不属于体液,也不属于细胞外液。

2.细胞外液的成分

水、无机盐(Na+, Cl- 等)、蛋白质(血浆蛋白)、神经递质

营养物质: 葡萄糖 甘油 脂肪酸 胆固醇 氨基酸、维生素等 废物:尿素 尿酸 乳酸等 血液运送的物质 气体:O、CO等

22

调节物质:激素、抗体、淋巴因子

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有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

蛋白质主要机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在调节血浆与组织液之间的水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无机盐在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平衡以及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3.体内细胞具体的生活环境:

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类,其中白细胞包括嗜酸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直接生活的环境主要是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在血浆和组织液中;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生活在淋巴和组织液中;淋巴细胞生活在淋巴和血浆中;其余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4.组织水肿形成原因:

(1)组织液中蛋白质增多(组织液渗透压升高):如淋巴管堵塞、过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蛋白质进入组织液

(2)血浆中蛋白质含量低(血浆渗透压下降):营养不良,蛋白质摄入过少;肾小球肾炎,蛋白尿,使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

1

5.生物体维持PH值稳定的机制

本实验采用对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自来水,缓冲液,生物材料中加入酸和碱溶液引起的PH不同变化,定性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PH相对稳定的机制 PH PH PH

7 7 7

时间 时间 时间

对自来水的对缓冲液的处对生物材料的处

总结:

以上三条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物质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

缓冲对:一种弱酸和一种强碱盐 H2CO3/NaHCO3 NaH2PO4/Na2HPO4 CO2+H2O H2CO3 H+ + HCO3-

6.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PH=7.35- --7.45 渗透压=770KPA 温度=37度左右

相关的系统;参与调节的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

直接参与的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

三大平衡调节

一 水和无机盐平衡

(一) 重要概念、专业术语、结论

1. 肾脏排尿是体内水分的主要排出途径。

2. 肾小球(毛细血管球)的滤过作用:血浆中除蛋白质外其余成分都可以 3. 肾小管、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除废物和蛋白质外都可以 4.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 5. 相关激素:抗利尿激素、醛固酮

6. 与血钠含量降低相比,醛固酮的分泌对血钾含量升高更敏感。 (二) 重要生物过程

1.水平衡的调节(细胞外液渗透压调节):(负反馈) 调节方式:神经—体液调节

2

过程:A.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垂体→抗利尿激素→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增强→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尿量减少。

B .饮水过少、食物过咸等→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传入神经---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传出神经---主动饮水---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

总结:水分调节主要是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抗利尿激素,它是由下丘脑产生,由垂体释放的,作用是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从而使排尿量减少。

2.无机盐调节:(负反馈) 调节方式---体液调节(激素调节)

过程:血钾升高、血钠降低→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吸钠、增加排钾→血钾降低、血钠升高

总结:无机盐调节主要是在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通过肾脏完成。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醛固酮

3.尿液的形成过程

尿的形成过程: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液中的尿酸、尿素、水、无机盐和葡萄糖等物质通过肾小球的过滤作用,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当尿液流经肾小管时,原尿中对人体有用的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的血液里。原尿经过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和尿酸等就形成了尿液。

(三) 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1. 人体内水的来源和主要来源、体内水排出的途径和主要途径?

来源:饮水(主要来源)、食物、物质代谢产生的水 排出:肾(尿液-主要去向)、皮肤、肺、大肠等

2. 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与释放部位

抗利尿激素(多肽)是由下丘脑某些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泌到垂体后叶,再由垂体后叶释放到血液中运输到全身,作用于肾小管和集合管。增加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3. 醛固酮的分泌(肾上腺):主要是血钾升高或血钠减低对肾上腺皮质的直接刺激引起的。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和钾离子的分泌。(保钠排钾) 二 血糖的平衡

(一) 重要的概念、专业术语和结论

1. 葡萄糖是机体的主要供能物质。有些细胞(如神经细胞)内糖贮备很少,其所需能量几

乎完全依赖于血糖。

3

2. 低血糖(空腹低于0.8)、高血糖(空腹高于1.3)、糖尿病(尿糖和高血糖) 3. 胰岛素(胰岛B细胞产生)、胰高血糖素(胰岛A细胞)

4. 胰岛素是降低血糖的唯一激素。激素间的作用——拮抗作用、协同作用(对同一生理效

应的作用是相反或相同)激素分级调节中的机制---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

5.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渗透压感受器、水盐平衡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 内分泌的枢纽。直接或间接控制相关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

6. 肾糖阈:肾重吸收葡萄糖的最高界限。

(二) 主要生物过程 1. 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4

2.血糖平衡的调节

起主要作用的两种激素:胰高血糖素与胰岛素及肾上腺素 正常人的血糖:0.8-1.2g/l(80-120mg/dl)

②?? 氧化分解=细胞呼吸(细胞内的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中进行)主要是产热,供能 ②合成糖原:场所(主要是肝脏细胞及肌肉细胞)

③机体内的三大物质可以相互转化 饥饿时消耗为:糖 脂肪 蛋白质 ④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血糖浓度。

⑤血糖调节主要是体液调节(激素调节),其次是神经调节(神经-体液调节)

相关的器官:下丘脑、胰岛、肾上腺、肝脏(肝糖原的合成和分解)、肾脏(肾小管对葡萄

糖的重吸收)

(三)易混易错知识辨析

1.引起胰岛素分泌的因素:血糖升高的直接刺激;血糖升高刺激相关感受器经下丘脑(血糖调节中枢)及其发出的副交感神经传来的信号刺激。 引起胰高血糖素分泌的因素:血糖降低的直接刺激;血糖降低刺激相关感受器经下丘脑及其发出的交感神经传来的信号刺激。 引起肾上腺素分泌的因素:血糖降低刺激相关感受器经下丘脑及其发出的交感神经传来的信号刺激。

1. 三种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和相关实验

(1) 胰岛素(蛋白质、作用于全身细胞):促进:各组织细胞对血糖的摄取、贮存(合

成糖原和转化为脂肪、非必须氨基酸)和利用(细胞呼吸氧化分解供能)。 抑制: 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再转化为葡萄糖。

(2)胰高血糖素(蛋白质):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

化为葡萄糖。

(3)肾上腺素:促进肝糖原的分解。

例. 胰高血糖素对小白鼠和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卫生作用.为了验证“胰高血糖素具有升

高血糖的生理卫生作用“请以小白鼠为实验对象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和解释实验应出现的结果,并写出实验结论 ⑴实验材料和用具:

正常实验小白鼠两只,生理盐水,用生理卫生盐水配制的适宜浓度的胰高血糖素溶液,班氏糖定性试剂,注射器,试管,烧杯等. ⑵实验步骤:

(实验提示:采用腹腔注射给药,给药剂量不做实验设计要求,给药1h后,用注射器在小鼠膀胱处穿刺取尿液.)

⑶实验结果表明的预测,解释和结论

5

高中生物必修3第一第二章知识点

高中生物必修3知识汇编第1章生物个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节人体的代谢与稳态一内环境与稳态(一)重要概念、专业术语、结论内环境:体内细胞生存的液体环境(即细胞外液占三分之一)。内环境是外界环境与体内细胞物质交换的媒介。是体内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1)成分:血浆、组织液、淋巴等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2p536no3n8c83h0epna2cg5h8ins2016d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