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

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二、头针技术 【目的】

头针是在头部特定的刺激区域用针刺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临床常用于脑源性疾患,如瘫痪、麻木、失语、眩晕、耳鸣、舞蹈病等。

【用物准备】

治疗盘、无菌毫针、电针仪、无菌干棉球、棉签、,碘伏、弯盘等。

【操作程序】

(一)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得病人合作。 (二)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分开头发,常规消毒。 (三)根据病情,选择相应的针刺方法。

1、快速进针:针尖与头皮呈 30?左右夹角,快速刺入皮下或肌层,然后沿刺激区快速推进(不捻针)到相应的深(长)度(或用捻转法进针)。

2、快速捻转:术者肩、肘、腕关节、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一节的掌侧面与食指第一节的桡侧面捏住针

柄,然后以食指指掌关节不断伸屈,使针体来回快速旋转200 次/分,每次左右旋转各两转左右。捻转持续约 ~1 分钟,然后静留针 5~10 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在捻转两次。也可用电针仪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3、在针刺及捻针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晕针、滞针等情况。如出现意外,紧急处理。

4、起针:如针下无沉紧感,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起针后必须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最后检查针数,以防遗漏。

5、操作完毕,安置舒适卧位,整理床单位。 6、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头部因长有头发,因此尤其须做到严密消毒,以防感染。

2、毫针推进时术者手下如有抵抗感,或患者觉疼痛时,应停止进针,将针身后退,然 后改变角度再进针。

3、由于头针的刺激较强,刺激时间较长,术者须注意观察患者表情,以防晕针。

4、对脑溢血患者,须待病情及血压稳定后方可做头针治疗。凡并发有高热、寒战等症时,不宜立即采用头针。 心力衰竭

三、耳针技术 【目的】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用针刺等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适用于各种急、慢性疾病。

【物品准备】

治疗盘、无菌短毫针、,碘伏、无菌干棉球、棉签、镊子、探棒、弯盘等。

【操作程序】 (一)选穴方法

根据病情确定处方,在选用穴区内寻找反应点,其方法有: 1、观察法:按疾病的部位,在耳廓上相应部位寻找,如有充血、变色、丘疹、脱屑、凹陷处即是该穴。

2、按压法:按疾病在耳廓上相应的部位,可用探棒(或毫针柄、火柴梗等)轻巧缓慢、用力均匀地按压,寻找耳穴的敏感反应点、压痛点即为针刺耳穴。

3、电阻测定法:测定到的反应点,就是针刺的部位(穴位)。

(二)操作步骤

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取合理体位。 2、术者以拇、食二指紧拉耳轮后上方,首先在选用区内,以探棒由上而下寻找敏感反应点,具有压痛、变形、变色、水泡、结节、脱屑等特征的阳性反应点,即为耳穴。

3、核对穴位后,用 ,碘伏消毒耳廓上所选定的穴位皮肤,消毒范围视耳廓大小而定。

4、术者以碘伏消毒手指后,左手固定耳廓,右手持 寸短柄毫针,对准穴位刺入,其深度以刺入软骨,但不透过对侧皮肤为度。

5、病人感到局部热、胀、麻、凉,或有感觉循经络放射传导为“得气”。

6、一般留置 20~30 分钟,痛证可留针 1~2 小时或更长,留针期间可间歇捻针。

7、在针刺过程中及留针期间,应密切观察病人有无晕针等不适情况。

8、起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再涂 ,碘伏,预防感染。

9、操作完毕,安排病人舒适的体位,整理床单位。 10、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注意事项】

1、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感染,炎症或冻伤部位禁针。起针后如针孔发红,耳廓胀痛,有轻度感染时,应及时用 ,碘伏涂擦,或用消炎药治疗,严防引起软骨膜炎。

2、孕妇禁用耳针,年老体弱,严重贫血、过度疲劳等情况,耳针慎用或暂不用。

3、耳针比较疼痛,须病员配合接受治疗。注意预防晕针,万一发生就及时处理。

4、对扭伤及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进针后待耳廓充血发热时,应嘱患者适当活动患部,并在患部按摩、艾条灸等,以提高疗效。

四、腹针技术

腹针技术,是针刺腹部穴位以治疗全身疾病的一种方法。腹部与全身脏腑经络均有密切联系,手三阴经分别络于大肠、小肠、三焦,手三阳经分别络于胃、胆、膀胱,足三阴经分别络于肝、脾、肾,这些脏腑均位于腹部。此外,足阳明经别

“入于腹里”,足阳明之筋“上腹而布”,足太阴经“入腹”,足厥阴经“抵小腹”,任脉“循腹里”,任脉络“下鸠尾,散于腹”。所以,各脏腑病变在腹部均有一定的反应,针刺腹部穴位,可以通调脏腑气血,从而治疗多种疾病。

【操作方法】 (一)穴位定位 穴位主要有5个。

1、肩部位于胸骨下端6cm,正中线双侧旁开lcm处。 2、胸部位于胸骨下端7,8cm处。

3、颈部及后头部 位于胸骨下部2,3cm处。 4、腰部位于脐下6cm处。 5、下肢位于脐下7,8cm处。 (二)取穴原则

腹针取穴一般根据病变部位取其相对应的穴位。 (三)操作

以32号5cm(1(5寸)长的毫针,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留针20分钟,间隔5分钟行针1次。

【主治病症】

主治落枕、肋间神经痛、肩部扭伤、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等病症。用腹针疗法。分别取相对应的颈部、胸部、肩部、腰部、下肢部穴。也可配合体针疗法。

【注意事项】

腹腔中脏器较多,故针刺时应做好体验,注意避开大血管及脏器,对肝脾肿大、胃下垂及膀胱充盈者,尤应注意。

五、三棱针技术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规范

选择适当的体位,严格掌握进针的深度、角度,以防止事故的发生。7、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更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8、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也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二、头针技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2haz6bca73pebe0io3703gjy5zcvb00lsr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