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说明: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 心理学及其应用 一、重点掌握: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是揭示心理活动的科学。 2、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边缘性科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3、心理学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1)构造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直接经验的科学,直接经验即意识。意识分为感觉、意象和情感三个基本元素。所以复杂的心理活动都是由这三种元素构成的。首创心理学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是一种对自己内在经验与感受的觉察与分析的方法。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用实验内省法分析出意识过程的基本元素,发现这些元素构成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铁钦纳继承并发展了冯特的理论,认为心理学与化学具有相似之处,心理学的主要工作是将意识分析成若干基本元素,然后研究整合了的要素。代表:冯特、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意识不只是一种静态的结构,而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动态过程,并将这种动态过程称之为“意识流”。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于实验室中,应该研究人们是如何适应环境要求而调整行为的。这一思想使心理学走上了应用心理学研究的道路。代表:詹姆士。(3)格式塔心理学:心理或意识并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因为人的心理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它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代表: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4)行为主义心理学:以刺激-反应之间的关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认为在刺激影响有机体的情况下,只有作为反应活动的外部行为是可观察的,因此,心理学应该以行为作为研究
对象。直接的观察和测量是心理研究的科学方法。强调人的行为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生活环境中习得的。代表:华生。(5)精神分析心理学:提出潜意识的概念,用潜意识、本能来解释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并将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指出梦就是潜意识活动的表现。那些处于潜意识水平的个人心理冲突,正是发生心理障碍的原因。代表:弗洛伊德。(6)人本主义心理学: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强调人的独特性和自主性。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要使个人才能得以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要想充分了解人的行为,就必须考虑到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求。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代表:罗杰斯和马斯洛。(7)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认知是指从感觉输入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心理学不只是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内部认知过程可以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
4、心理学的功能: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掌握:
1、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访谈法。 三、了解:
1、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认知与学习;动机与情绪;心理特性;社会心理与心理健康;心理发展与职业规划。
2、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基础理论领域(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分支);心理学的应用领域(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第二章 感觉与知觉
一、重点掌握:
1、感觉的定义:大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韦伯定律:由德国生理学家韦伯发现,概括成一个公式:k=?I/I,即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
3、感觉适应:在同一感觉器官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连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受性的变化。
4、视觉后像的概念:当光刺激停止对眼睛作用后,它所引起的视觉并不立刻消失,会出现暂短停留的现象。
5、知觉的定义及其心理特征: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知觉的心理特征:知觉的组织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知觉的恒常性。 二、掌握
1、刺激与感觉的关系:对最小刺激的感受力;对差别刺激的感受力;对持续刺激的感受力。 2、知觉现象: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三、了解:
1、感觉的种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和肤觉;痛觉。 第三章 意识与注意 一、重点掌握:
1、意识的概念及其不同状态:指个体所拥有的对现实生活的知觉体验,其中既包括可以用言语表达出来的,也包括难以用言语表述清楚,但是却是能够让人亲身体会到的知觉体验。意识的不同状态:睡眠;梦;催眠;白日梦。
2、催眠的定义: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3、注意的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4、注意的特性和注意的种类:注意的特性是指向性和集中性;注意的种类: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5、精神分析理论对梦境的产生原因的解释:梦是压抑的无意识的一种表现方式,它们以改变形式出现在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冲动和愿望是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的异化形式。因为在清醒状态下,意识的大门是紧紧封锁的,只有在睡眠的时候,意识的警惕稍有放松,这些无意识的冲动和欲望才能在梦中改头换面地表达自己。
二、掌握:
1、睡眠的基本特征:睡眠的表现:睡眠是一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它占据了生活的一大部分;睡眠的作用:睡眠能够使工作了一天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修整和恢复。
2、催眠的特征与理论:(1)角色扮演观点:班诺斯提出。认为催眠只是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一种关系的建立。被催眠者只不过是接受催眠师的暗示扮演了一个特殊的社会角色而已,就像演员一样。被催眠者是主动与催眠师 配合,从而投入一个全神贯注的忘我境界,但是他们的确相信自己正在经历一种新的意识状态,并不是在真的演戏。角色扮演理论要求被催眠者必须在动机、情感上完全认同催眠,并且期待催眠的发生。(2)意识功能分离观点:人的意识有执行和监督两种基本功能,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在监督功能的基础上执行功能可以控制和规范个体的行为,而执行功能也为监督功能提供了观察的行为样本。正常情况下,两种功能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催眠的作用就是使得这两种功能脱节,将两者的联系切断,不能彼此给予信息反馈。此时,个体的执行功能正常,完全接受催眠师的指令,但是监督的功能却不能发挥作用。
三、了解:
1、睡眠的阶段与睡眠失常:睡眠的阶段:生理节律和睡眠周期;睡眠失常:突发性睡眠症;
睡眠窒息;日间嗜睡。
2、催眠的基本过程:(1)催眠师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让其对自己能够记住的一些情况、当时的各种感受作系统的叙述,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2)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作暗示性测查。(3)
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的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4)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5)当催眠过程结束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一、重点掌握:
1、记忆的定义及其基本过程:记忆是对过去所学经验的保留,是对过去所学经验在需要时不必再加练习即可重现的心理过程;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编码、存储、提取。 2、记忆的三个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3、遗忘的进程:遗忘是时间的函数,记忆的保存量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下降,遗忘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过程。
4、影响遗忘的因素:时间的长短;材料的性质与数量;学习的程度;记忆材料的位置;记忆者的态度。
5、增进记忆的方法:有效的复习(复习要及时、正确分配复习时间、试图回忆、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影响);PQ4R方法(预览、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回顾);记忆术(利用组块、关键字法、谐音法、位置法、轨迹法)。
6、学习的定义:是个体在一定情境下由于反复地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7、学习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因此又称刺激-反应理论。强调环境的作用,较少考虑内在的心理因素。其中有两种条件作用最具代表性,即经典性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和操作性条件作用(斯金纳)。(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比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更关心刺激—反应之间的中间环节,也就是刺激是怎样引起反应的,以及学习行为的内在机制是什么。A、格式塔的学习理论——顿悟说:强调知觉的整体性,认为知觉不是个别感觉简单叠加的结果。代表:苛勒。B、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学习就是形成“认知
[文学]电大心理学期末复习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