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运算(2)》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 二、教材分析
《混合运算(2)》是北京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呈现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乐园问题情境。教材呈现了学生列式的3种方式:一是分步;二是乘加综合算式;三是加乘综合算式,其中重点在于对第三个算式的解读。基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生列出了加乘的综合算式,又因为有情境的支撑,学生知道要先算乘法。紧接着,教材基于数学上的规定,给出了规范的脱式计算的顺序,使学生明确这类综合算式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在此基础上,用文字完整地呈现了含两级混合运算顺序。 三、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混合运算、乘除混合运算,知道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以及会分析简单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由于学生之前有学习乘加、乘减的基础,再通过小精灵的提示,学生列式解决并不困难。但学生较长时间都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开始做本单元中含有两级运算而没有小括号,乘除法在后面又需要先算的题目时,容易受到原来思维定势的影响,导致学习上的困难。因此,本节课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知道既有加减又有乘除的时候应“先乘除后加减”,但至于为什么先乘除后加减却并不知道,因此,理解、体会混合运算顺序的合理性,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通过情境理解乘加的运算顺序,利用知识迁移应用到除加或除减混合运算,学会解答两级混合运算。
(二)过程与方法: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五、教学重点: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正确按照运算顺序进行脱式计算。
六、教学模式:“问题导学——先学后教——展示反馈——当堂检测”式教学 七、教学准备:课件 八、教学过程
1
(一)课前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同级混合运算的综合算式,说说每道算式中含有哪些运算以及运算顺序。
35-4+27
6×3÷2
2、引入课题,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同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旧知,从而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好奇心和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情景图“跷跷板乐园”
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学生: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有7人没玩跷跷板。 教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吗?
(预设)学生:(1)3个跷跷板上一共有多少人?(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2、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3个跷跷板上一共有多少人?” ①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②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①思考: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尝试独立列计算。 ②学生汇报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 方法二:综合算式
4×3=12(人) 4×3+7 12+7=19(人) =12+7 =19(人) ③学生汇报不同解法的解题思路。
2
教师:4×3表示什么意思?先算出什么?
(预设)学生:“4”表示每个跷跷板上有4人,“3”表示有3个跷跷板,先算出“3个跷跷板上一共有多少人?”
教师:为什么要“+7”?再算出什么?
(预设)学生:还要加上没玩跷跷板的人数7人,跷跷板上的人数+没玩跷跷板的人数,再算出“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例题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为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可以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列出不同的综合算式。
2、探究“ 7+4×3”算式的运算顺序以及规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①观察“4×3+7”和“ 7+4×3”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②小组合作交流:“ 7+4×3”这道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说说你的理由。 ③根据小组交流后的想法,运用脱式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3、小组汇报展示,教师点评。
①教师:这道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预设)学生:这道算式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因为要先算出跷跷板上的人数,再算出跷跷板乐园的人数。
②投影展示学生算式的计算过程,并交流订正。
教师:在第一步计算中,“12”可以写前面吗?应该写在什么位置?为什么? ③强调没有参与计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 ④板书演示算式的脱式计算过程。
小结:这两道乘加的综合算式,第一步都要先算出跷跷板上的人数,也就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展开充分的交流,有利于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在乘加算式中,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在乘加算式里不管乘法在前面还是在后面,都应该先算乘法。
3
(四)知识迁移,自主探究
1、出示“7+12÷3”综合算式,学生尝试独立写出计算过程。 2、全班交流:这道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呢?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同时规范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4、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比较长,而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个层次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知识类比和迁移的能力。 (五)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并挑你自己喜欢的算式进行脱式计算。 20-8÷2 7×5-3 4+4×6 81÷9+2 2、小动物回家
3、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主要是考查学生对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掌握程度,同时巩固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并学会对计算过程做出判断,有利于培养孩子检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良好习惯。能及时反馈学生对前面知识的理解掌握的程度,为后续的学习做准备。
(六)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挑选3个不重复的数字,编一道不同级混合运算的综合算式。
4
(七)课堂小结,梳理知识
说说本节课学习了什么?收获了什么? 教师课件出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 ),后算( )。
【设计意图】通过填空的方式,促使学生自我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内化知识。 (八)布置作业,深化理解
必做题:课本 练习第4、5题,练习第6题。
选做题:芳芳在计算“48—□÷4”时弄错了运算顺序,先算减法后算除法,结果得数是8。正确的得数应该是多少?
九、板书设计
混合运算(2)
4×3=12(人) 4×3+7 7+4×3 12+7=19(人) = 12+7 = 7+ 12 =19(人) =19(人)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7+12÷3 =7+4 =11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板书设计力求能突出重点,抓住重点,使学生掌握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达到概括、巩固、提高的教学目的。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