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2)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中学教育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一课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2课内容。基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我国早期原始文明和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历史已经有了基本认识。

本课内容共分“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孔子和老子”及“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4目内容,概括地梳理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发生变动的基本情况,其中着重突出了对“变法运动”必然性的理解。正文内容淡化了“战争”、“阶级斗争”等内容,强化了“华夏认同”、“变法运动”与“百家争鸣”,这也很好的与新时代背景下“构建新型民族关系”、“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与“增强文化自信尤其是传统文化自信”相契合。

整体上,文本体现了图文并茂的特点,如地图信息完整突出;图片信息指向明确,用意鲜明;图表信息简单明了、清楚易懂。正文的表述语言流畅、文字简约,理解难度不大。但是由于这个时期的“大变革”特征,涉及的学科术语较多,显得知识点比较零散,对课堂教学主线的选择、立意的确定、情境的拟定都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课时安排为2课时。本课的授课内容为第1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一年级的新生。刚刚开始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他们依然保留了初中阶段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某些习惯、方式。对历史的理解,仅仅是对历史故事的记忆,觉得记住了某个时期或者朝代的某些人物(正史有名或者野史出名)及其“奇闻异事”,就代表对历史的足够了解。学科思维的调整、认识层次的提升、核心素养的渗透成为了一件重要的事情,也是一件必要的事情。当然,对于高一学生,最好能够有一种基于实力的魅力,能够从接触高中历史课程的开始就激励他们应该具备新的姿态与面貌。当然,高一新生,新就新在“知识的不够全面”、“能力的不够强大”、“思维的不够灵活”,基于此,他们学科素养的达成一定需要能走,且走得通的指引、桥梁或者托举。基本上可以从材料的化繁为简、设问的难度降低、课堂的敏锐感知入手,带领、引导学生一起向前走,而不是看着我们在前面走。 三、教学目标

1.解读地图材料,能说明西周与东周、春秋与战国的时空含义(时空观念);

2.阅读文献史料,能表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产生的重大变动(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3.基于历史逻辑,能够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四、教学重点

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动;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五、教学难点

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思想的变动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而理解变法运动产生的必然性。 六、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幻灯片呈现:欧冶子铸剑图和问题“同学们,你知

道他吗?”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刚刚老师在幻灯片上呈现了一张图片,同学们看到后进行了交流,我想知道大家交流的结果如何。有请这位同学。

生:这幅图是欧冶子铸剑图。

师:那你能告诉我们这和“龙泉”有什么关系吗?

生:龙泉,古称“龙渊”,唐朝时为了避唐高祖“李渊” 的讳,遂改为了“龙泉”。这个名称也便沿用至今。

(设计意图:选用欧冶子铸剑图,是基于对“龙泉”城市地名演变信息的搜集,发现“龙泉”源自欧冶子所铸的“龙渊”宝剑。利用这个信息点,是为了带领学生回溯城市发展的历史跨度,更为了激发学生对于家乡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自豪感。。)

教师衔接:非常感谢这位同学的分享。他道出了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悠远的历史跨度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也和“剑瓷之都”的美誉相符合。今天,我第一次来到这里,也尊崇“来而不往,非礼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它和剑相关。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课堂展开】

幻灯片呈现: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分别是哪两位?故事又因何而起呢? 生:赵文王和庄子。因为赵文王好剑,庄子试图说服他改变现状。 师:不错,故事还在发展。

王(赵文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

(庄周)曰:“……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 王曰:“愿闻三剑。”

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板书:何剑之有)

师:同学们,若你是赵文王,接下来会问什么? 生:这三种剑,分别有何用处呀,说来听听看。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师:果然如此吗? 幻灯片呈现:

王曰:“天子之剑何如?”

师:我们不妨听听庄周如何回答。 幻灯片呈现:

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周宋为镡,...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剑也。”

师:同学们,这把剑构成如何,威力如何?

生:这把剑,讲到了很多地名,威力可以“匡诸侯,天下服”!

师: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个时期如他所

言呢?我们来看这张地图:

这是什么时期?此时都城在哪里?接下来,同桌之间一起探讨以下三个问题(时间3分钟):

1.试着讲讲,诸侯国与周之间的关系; 2.换个角度,说说诸侯国之间的关系; 3.再换角度,你能发现其它的关系吗?

师:我们有请一组同学来回答一下刚刚的三个问题。第一个,诸侯国与周之间的关系。

生:地图中的诸侯国,是周初天子分封而来的。

诸侯国对于周王室有应尽的义务。

师:不错,找到了制度来源,分析了制度内容,还强调了制度重点。第二个问题: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生:分封之初,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但是诸侯国在血缘上有亲疏、距离上有远近、实力上有大小、强弱之别。这很有可能会带来诸侯国之间恃强凌弱的局面。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也很好,有历史的铺陈,更有敏锐的历史嗅觉。第三个问题,再换个角度,你发现其它的关系了吗?

生:在周的西北部分布着犬戎,是个少数民族,也是个游牧民族。它和中原王朝之间存在着生产水平和文明水平的差异。按照生存方式的差异性,犬戎会对中原文明造成威胁,而且对周王室的直接威胁更明显(地理位置角度)。

师:这位同学分析的太精彩了,关注到了不同区域的文明形态,也切实抓住地理信息的微妙之处,对于历史的发展演变有精彩的解释。同学们,“天子之剑”在实行分封制的周朝实现了天下的持久“顺服”吗?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生:没有。

(设计意图:选用《西周分封示意图》,一是为了衔接上节课所学,二是为了展开“地图”类史料的解读方法指导。并且在梳理诸侯国与周、诸侯国之间、中原文明与其它文明之间的关系过程中,理解国运演进,为春秋战国的到来做铺垫。)

师:于是,试着猜一下赵文王听后的表情吧。 生:兴奋…… 幻灯片呈现:

文王芒然自失。

师:赵文王问了下一个问题。 幻灯片呈现:

王曰:“诸侯之剑何如?”

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此诸侯之剑也。”

师:同学们,这把剑构成如何,威力如何呢? 生:这把剑,讲到了很多士,威力也不错呀。

师:很好。那么这把剑有没有用武之地呢?我们一起来看这两幅图片,它们反映的是什么时期?

生:也是周朝。不过应该是东周了,

因为都城已经迁到了洛邑(洛阳)。而且这两幅地图分别反映了东周的两个时期:春秋与战

国(因为诸侯国发生了些变化——三家分晋)。

师:大家对地图的信息获取做的真的很好。接下来,同学之间一起解答一下这两个问题(3分钟):

1.说说若执“诸侯之剑”,可能指向的目标;

2.谈谈“诸侯之剑”的指向可能带来的影响; 师:接下来,我们请同学来回答一下。

生:“诸侯之剑”可能指向“周”,这会挑战传统的政治秩序,天子的权威会衰弱,这是传统的“分封制”下的一种“逆动”;“诸侯之剑”可能指向其他诸侯国,这会导致列国之间的战乱频发,构成春秋战国时期比较突出的时代特征之一;“诸侯之剑”还可能指向周边的少数民族或游牧民族,这是那个时期文明交流的一种方式。

中学教育

中学教育

师:同学回答的很不错。接下来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幅地图上的游牧民族。首先游牧民族有着自己的发展演变过程,有着自己的文明延续方式;其次,游牧民族和中原华夏文明之间存在实力的阶段性差异。这背后是生存方式的本质和先进文明吸引力之间的一种融合。在文明的“势”的影响的推移过程中,华夏民族的文明认同逐渐加强。

以上三个角度的回答,告诉了我们这诸侯之剑该指向何方。 (板书:剑指何方)

(设计意图:选用“诸侯之剑何如”的对话,引出诸侯之剑的指向,在落实基础教学知识的同时,也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进一步认识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与周,诸侯之间,诸侯与游牧民族的关系,此外将春秋战国两张地图同时呈现,便于分析时代特征以及把握文明交融、华夏认同的时代趋势。)

这三个角度是我们站在诸侯国向外的角度来分析的。接下来,我们以一种向内的视角,看看那个时代背景下,诸侯国又是怎样的情形。请看以下两则材料:

幻灯片呈现:

材料一:“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大量的荒田得以开垦,出现了许多井田制 公田以外的私田。私田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缴纳给国君,而且改变了对耕田者的剥削方式,即让劳动者交出部分产品后,可以保留一部分产品。这样,耕种的人就转变为封建农民,私田主人成为封建地主,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

——《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春秋初年,由于王室衰弱,诸侯实力上升,后又出现了大夫专政的局面(诸侯国内)。……春秋中期以后,大夫间的斗争越演越烈,如田齐、三晋在建国前陆续兼并了公室和大夫的私邑,严重削弱破坏了原来的世族世官制度……到战国时代,除个别国家外,上至各国的将相,下至郡守、县令,已都不属于世族,而属于士的阶层了。

——韩连琪《春秋战国时代政治的变化》

师:根据材料,请指出该时期在经济、政治、社会层面的变化。(3-5分钟)

生:经济上:有铁犁牛耕,私田的出现;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 政治上:大夫专政,斗争激烈,废除了世族世官制度。

社会上:士阶层的大量流动。

师:其实,在提炼材料信息要点的时候,我们还能借助一些专业术语,使得语言表述更显科学、规范。如第一则材料中,经济方面,铁犁牛耕属于生产方式,私田属于生产资料,而地主和农民属于生产关系,这一段文字就可以转述为:新的生产方式的使用,新的生产资料的产生,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升,进而促使生产关系发生了改变。在这个过程中,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也得以体现。政治关系上,表现为诸侯挑战天子,大夫挑战诸侯;制度上废除了世族世官制度,实行了官僚制度。社会上,大家分析的很对,当然这也离不开士在社会关系上位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设计意图:此处两段文献史料(学术成果类)文字量较大的,学生的阅读有一定难度,但基于学情考虑,已经突破晦涩的古文献内容,获取有效信息的难度还是较小的,方便学生“读有所得”。在学生快速找出关键词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第一步提炼关键信息;第二步迁移所学,以所学专业术语进行概括;第三步多元解读,通过划分角度,分析更加全面)

师:问题又来了,如果你是一国之君,在如此复杂的变局下,又该如何抉择呢? 生:为了生存,要变法图强。

师:在这一时期的诸多变法中,你最熟悉的是哪一个变法运动? 生:商鞅变法。

师:在我们有限所学中,熟悉其实意味着它突出的成就,我们就一起来走进商鞅变法。

中学教育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教学设计 (2)

中学教育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一、内容分析《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这一课是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的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的第2课内容。基于《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课的学习,学生对于我国早期原始文明和早期国家--夏商周的历史已经有了基本认识。本课内容共分“列国纷争与华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272y6vi1e4bptb11x4w7g2499iozz00mog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